台灣數洞

台灣政治,愈來愈「綠」不可擋?

從本次台灣總統與立委選舉結果來看,民調專家認為,民眾的政治態度確實慢慢在改變,藍綠版塊不是鐵板一塊。

端傳媒記者 李志德、陳筑君、蔣金 發自台北 戴玉、巢恬逸 數據分析

刊登於 2016-02-15

#數據統計#數洞

台灣總統和立委選舉1月16日揭曉,民進黨提名的蔡英文和陳建仁以25.08個百分點、超過300萬票的差距,擊敗國民黨提名的朱立倫和王如玄。但除了一次選舉的勝負外,2016年的投票結果是不是也有某種趨勢性意義?或者更具體地問:經過了2016的大選之後,台灣政黨支持版塊,是不是愈發地「綠」不可擋?

為了回答這個問題,端傳媒以2000年迄今的歷屆總統大選,國民黨和民進黨的得票結果為分析樣本,不計算第三勢力,主要是宋楚瑜的得票,以整體觀察近16年台灣民眾投票的藍綠傾向。

2016年大選 各縣市選票急速向綠營偏移

2000年至2016年,台灣總統大選藍綠選票拉鋸情況。

端傳媒以一張綜合圖表(編按:建議以PC觀看,可以獲得最佳效果。)呈現近16年台灣民眾投票結果裏藍、綠力量的消長趨勢。以各縣市為單位(編按:台南市、高雄市和台中市,以改制之後區域計算),圖表縱向由上而下是時間;水平方向為藍、綠總統候選人得票率的差值,以民進黨得票率減去國民黨得票率,負值表示國民黨在該縣市獲勝,正值表示民進黨獲勝。

首先,整體觀察這張圖表,可以發現2008年第十二任總統選舉是重要分水嶺。在此之前,國民黨在全國縣市之中明顯佔有優勢,這樣的趨勢在2008年選舉結果中達到高峰,民進黨只在屏東縣、雲林縣、高雄市、台南市和嘉義縣5個縣市獲勝,幅度最大的是嘉義縣的8.89個百分點,最小的屏東縣不到1個百分點。

台中市、彰化縣市、嘉義市、宜蘭縣和藍綠幾乎平分秋色的高雄市在2008年大選中由綠轉藍;嘉義市、宜蘭縣和高雄市到2012年大選再度由藍轉綠。不過整體而言,在2012年的大選中由藍轉綠的趨勢並不顯着。

然而到了2016年大選,圖表上代表各縣市的節點就像受到外力拉扯一樣,急速向綠營偏移。國民黨獲勝區域只剩下台東縣、花蓮縣、金門縣和連江縣(馬祖),但這4個縣的人口總和,只佔全國人口的百分之3。

然而「由藍轉綠」究竟是不是一個長期趨勢?端傳媒根據數據,找出了「劇烈轉綠」和「長期轉綠」兩種型態,前者指和2012年相比,在這一次投票中綠營得票激增的地區;後者指和16年前相比,選民投票行為穩定轉綠的縣市。

「劇烈轉綠」的縣市前5名為:台北市、苗栗縣、新竹市、新竹縣和基隆市。

台北市是2016年選舉結果「轉綠」幅度最大的地區。4年前的2012大選,馬英九的得票率還勝過蔡英文18個百分點;到了這一次,蔡英文勝過朱立倫14個百分點。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竹、苗地區:苗栗縣是本次選舉轉綠幅度第二大的地區,同時也是國民黨和上次相比,失票幅度第二大的地區。幅度最大的是新竹縣。事實上在竹、苗兩縣國民黨不僅失票幅度大,全縣甚至直接由藍轉綠。

「長期轉綠」的前5名是:桃園市、苗栗縣、台中市、新北市和新竹縣。其中新北、台中和桃園,在2012年底的市長選舉中,就已經展現了「轉綠」的趨勢。更重要的是,這5個縣市的人口占全國人口的比率超過百分之40。

戴立安:藍綠版塊並非鐵板

對於2016大選結果呈現的藍、綠陣營支持版塊變動,「台灣指標民調」公司總經理戴立安接受端傳媒訪問時分析,這次蔡英文得票率56%,朱立倫31%,宋楚瑜13%,如果把朱、宋加起來,大約56%對44%,有人認為這代表藍、綠的基本盤,但實際上不是如此。

戴立安說,目前進行民調使用藍綠背後的版塊參數,大概是50%對50%,甚至是綠多一點點,但大抵藍綠是接近的。然而版塊接近,為什麼投票結果是這樣?這代表有些中間選民選綠的多。不過即使台灣藍、綠版塊大抵穩定,但仍有慢慢變動。民眾的政治態度是慢慢在改變,不是鐵板一塊。

在2014年地方選舉國民黨慘敗時,戴立安接受媒體訪問時就預測:國民黨當時的執政縣市少,不過還不到谷底,一旦民進黨在2016大選中獲勝,國民黨便後繼無人,在青年、婦女、勞工族群也得不到太多支持聲音。他以「目前來講還是深不見底」總結當時的國民黨。

戴立安指出,台灣7成民眾擁有政黨傾向,但藍綠版塊具有變動性,縣市首長如果表現不錯,民眾支持度會慢慢翻轉的。況且,如果直接拿2016總統大選結果和2012相比,或許有人會覺得變動幅度很大,但2016跟2012年之間事實上還有2014年九合一地方選舉,藍轉綠的趨勢已經顯現出來,「只是你相不相信而已」。

對於桃、竹、苗地區進入「轉綠」名單,戴立安分析客家選民傾向維持穩定,過去對於民進黨比較不信任;但這次蔡英文恰好主打「維持現狀」,不是過去陳水扁的風格,被接受的程度比以前高很多。

再者,在2014地方選舉後,產生了桃園市長鄭文燦、新竹市長林智堅這些年輕一輩的首長,「如果他們在地方真的展現不同風貌,那後面可能就會跟着變了。」

儘管目前桃園市的市議員仍以藍營居多,但資源掌握在市長這裏,這對派系都會有所牽動,戴立安認為,「如果鄭文燦能把國民黨的派系力量處理得不錯,再加上社會住宅、青年住宅等政策部分做好,在移入人口比例非常高的桃園,就能像陳菊在高雄市一樣,替民進黨打下基礎。」

至於除了離島外,台灣最藍的基隆,他則表示,以往藍綠版塊大約藍58%、綠42%,因此,縱使批評聲不斷,國民黨過去均能順利勝選。惟民進黨籍的林右昌在2014年當選市長後,版塊開始出現變化,這次基隆市成為大選「劇烈轉綠」第5名,林右昌打敗國民黨籍的謝立功,就是變天前的跡象。而在綠營的蔡適應拿下本屆基隆市立委後,下一個重要觀察指標便是2018年的市議員選舉。

從選舉結果做整體觀察,戴立安直言,地方政治生態一定會再做轉變。他認為,不論是地方連結或對年輕人的拉拔,民進黨做得確實比國民黨好,尤其綠營現在執政13縣市及中央,且接下來還有許多事業單位,「他們有很多條件跟機會」。不過,後續民進黨是否會出現派系吃相難看問題,導致蔡英文的領導權威受到傷害,卻也成為民進黨第一次完全執政後,須步步為營的關鍵。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