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報

城市廣告污染了誰的眼,又該怎麼辦?

刊登於 2016-02-13

美國紐約時報廣場(Time Square)。

在資本全球化的今天,走在大都市街頭舉目四望,有時難以看到天空。在臨立的高樓外牆、電箱、標竿、巴士地鐵站等幾乎所有空間,到處可見各種各樣的商業廣告招牌。不過,全球一些城市近年也掀起了「無廣告運動」行動,目標是取締室外商業廣告,有些城市更把騰空出來的大廈外牆等空間改成藝術畫作的展覽板。

「無廣告運動」早在2007年起源於巴西聖保羅市。在時任聖保羅市長 Gilberto Kassab 領導下,市政府通過了《清潔城市法例》(Clean City Law),將室外廣告定義為視覺污染,並於當年內取締了逾1萬5000個廣告牌及30萬個店面招牌。

據香港的全球資訊網站 Outside 報導,聖保羅市的舉措得到全球不少城市響應,例如印度清奈(Chennai)在2009年取締市內室外廣告板;法國巴黎則在2011年通過議案,減少三分之一的室外廣告;伊朗德黑蘭市政府也把1500個室外廣告換成了藝街畫作。而其中做得最徹底的,要數法國東南部的格勒諾布爾(Grenoble),該市於2014年成為全歐洲首個立法禁止街上出現商業廣告的城市。

而在高度商業化的紐約,政府雖然未有推行「無廣告運動」,不過民間組織、藝術家已經開始推動踢走室外廣告的行動。有應用開發團隊近日就製作了一個叫“No Ad”的手機應用,使用者開啟應用後,可以透過手機鏡頭對準紐約市地鐵站內的廣告板或燈箱,在手機屏幕上就會看到廣告被替換成藝術畫作、塗鴉等等,讓使用者感受「無廣告」的紐約地鐵所散發的藝術氣息。

每天平均大概有550萬人次乘搭地鐵穿梭紐約,而商家、推銷者也不放過這個機會,不斷以商業廣告及訊息轟炸這人數龐大的『觀眾』。

應用程式“No Ad”的官方網站

有人大概會問,這些城市普遍奉行自由市場,商人利用廣告向消費者推銷司空見慣,取締廣告似乎也在剝削企業的商業經營和提升銷量的機會。不過,「無廣告運動」的基本理念是認為,室外廣告不但是視覺污染,而且跟城市建築生態有直接關係。

英國蘭卡斯特大學(University of Lancaster)學者 Anne Cronin 指出,「室外廣告連結着大量商業指令、誡條,成為了城市人每天生活無法逃避的牆紙……廣告也佔據了我們的街道,成為公共空間的一部份,進入人們的思緒和交談」。在其他媒介,例如電視頻道、報章雜誌,我們可以選取,或至少可以決定要略過哪些廣告資訊,然而對於城市中無處不在的室外廣告,我們卻處於被動接受的狀態,甚至習以為常地接受了廣告、消費誡條無聲無息地介入到我們的日常生活之中。

不過,在最早推動「無廣告運動」的聖保羅,商家似乎也想出了對策。巴西傳播學者 Janaina Silva 指,早在《清潔城市法例》通過之後的5年,室外廣告又慢慢以其他可被允許的方式在聖保羅市內重新浮現,例如不再以昔日到處亂貼的方式展示,但卻透過互動裝置、植入廣告等形式,「更深入和有組織地嵌進城市之中」。

15000
巴西聖保羅市政府於2007年通過了《清潔城市法例》,一年之內取締了逾1萬5000個廣告牌及30萬個店面招牌。

聲音

我們應該開始打擊最礙眼的一種污染——視覺污染。

2007年時任聖保羅市長 Gilberto Kassab

(室外廣告)目前在聖保羅以更有組織的形式出現,例如在巴士站,有一些具有互動功能平台,你可以使用 Google 搜索天氣預報等資訊。

巴西傳播學者 Janaina Silva

(室外廣告)對我們感官的持續轟炸,影響了我們的文化生活,有必要重新平衡公共空間的利用。

聯合國特約報告員(文化權利領域)Farida Shaheed

全球城市無廣告運動

2007年,聖保羅的市長 Gilberto Kassab 帶領政府通過了著名的《清潔城市法例》(葡萄牙文:Cidade Limpa,英文:Clean City Law),把「室外廣告」列為其中一種「視覺污染」。僅在該年,該市便清除了1萬5000個廣告牌和30萬個店面招牌。之後十年,世界多地都有相近的行動,印度的 Chennai、法國的 Grenoble 和巴黎、伊朗的德黑蘭、美國的紐約,都捲起一陣取締「室外廣告」的旋風。 (資料來自全球資訊網站 Outside)

來源:衞報Outside世界資訊網站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