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報

科學家發現最大「太陽系」,行星公轉一周需100萬年

刊登於 2016-01-29

科學家發現迄今為止最大的恆星行星系,行星公轉一周需100萬年。Neil James Cook Uni Hertfordshire 圖片
科學家發現迄今為止最大的恆星行星系,行星公轉一周需100萬年。

來自英國、澳洲等國的科學家在最新一期英國《皇家天文學會月報》(MNRAS)發表報告,宣布發現目前為止最大的「太陽系」。該太陽系由1顆恆星及1顆行星組成,兩星間距約1萬億公里,行星圍繞母恆星公轉一周大約需時90至100萬年,打破目前已知的紀錄。

這顆行星被名命為 2MASS J2126-8140,由氣體組成,其質量大概是地球所屬太陽系內最大行星木星的12至14倍,表面温度約攝氏1500度。據報導,2MASS J2126-8140 早在2008年被發現,一度被認為是在太空中自由飛行的星體,即人們俗稱的「孤單星球」(Lonely Planet),直至今次澳洲天文學家發現其母恆星 TYC 9486-927-1。

研究人員解釋,他們是在調查距離地球相對較近的年輕恆星及棕矮星的過程中,發現了這個星系。他們首先發現這2顆星體與地球距離相若,都是大約100光年,於是進一步進行運動軌跡分析,才發現2顆星體是一起運轉的。

這顆星球並不如我們一開始以為的那般『孤單』,不過,那也確實是一段距離相當遠的『關係』。

領導研究團隊的赫特福德大學學者 Niall Deacon 博士

雖然科學家發現 2MASS J2126-8140 事實上「並不孤單」,但它與母恆星 TYC 9486-927-1 相距1萬億公里,是先前發現的恆星、行星最遠距離的3倍,也是地球所屬大陽系內,矮行星冥王星與太陽距離的約140倍。

我們也可以用光速來進行對比。太陽發出的光到達地球,需要少於8分半鐘,抵達冥王星需要約5個半小時;而恆星 TYC 9486-927-1 發出的光抵達 2MASS J2126-8140 則需要花上整整一個月。

研究團隊成員之一、來自澳洲國立大學的天文學家梅菲(Simon Murphy)博士指,發現距離其母恆星如此遙遠的低質量行星令人驚訝,這樣的星系如何形成和維持,依然是個疑問。

梅菲推算,這2個星體相對於地球所屬的太陽系「年輕」得多,大概在1千萬至4千5百萬年前形成;而且因為生成環境密度不高,彼此引力相當薄弱,任何一顆鄰近星體都可能影響它們的軌道。

7000
行星 2MASS J2126-8140 與其母恆星 TYC 9486-927-1 的距離,是地球和太陽距離的大概7000倍。

太陽系

太陽系是以太陽為中心,和所有受到太陽的重力約束的天體的行星系統:8顆行星、至少165顆已知的衞星、5顆已經辨認出來的矮行星和數以億計的太陽系小天體。這些小天體包括小行星、古柏帶的天體、彗星和星際塵埃。廣義上,太陽系的領域包括:太陽、4顆類地的內行星、由許多小岩石組成的小行星帶、4顆充滿氣體的巨大外行星和充滿冰凍小岩石,以及被稱為古柏帶的第二個小天體區。在古柏帶之外還有黃道離散盤面和太陽圈,和依然屬於假設的歐特雲。依照至太陽的距離,太陽系內的行星依序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8顆行星中的6顆有天然的衞星環繞,在太陽系外側的行星還被由塵埃和許多小顆粒構成的行星環繞着。除地球外,在地球上肉眼可見的行星中文名稱以五行為名,其餘則與西方一樣,全都以希臘和羅馬神話故事中的神仙為名。五顆矮行星是冥王星、古柏帶內已知最大的天體之一鳥神星與妊神星、小行星帶內最大的天體穀神星和屬於黃道離散天體的鬩神星。 (資料來自維基百科)

來源:BBC中文網新頭殻每日郵報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