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最負盛名的藝術家之一徐冰近日多了「導演」的新身分。他從1萬多小時的公共監控視頻中,剪輯出了90分鐘的電影《蜻蜓之眼》,影片沒有演員,沒有攝影,卻被賦予了連貫的劇情。徐冰希望透過這部影片尋找一種與新的文明形態相匹配的創作模式,並思考監控對我們生活的影響和改變。
我在討論文明發展到今天,用傳統的哲學、法律、道德等都無從判斷和解釋的困境:今天的世界為什麼是這樣的。這個片子是在映射人類歷史是由什麼構成的。
徐冰從4年前開始計劃這個項目,但直到近兩年海量的監控視頻在法制類節目及互聯網被公開,他的團隊才得以不斷蒐集公開的監控視頻,並從中一點點尋找適合劇情的畫面。為了方便找到合適的細節素材,徐冰的工作室建立了一個監控影像資料庫進行分類。以寺廟為例,資料庫中有大的和小的寺廟、新的和舊的寺廟、南方的和北方的寺廟、春夏秋冬不同季節的寺廟、香火旺盛程度不同的寺廟、 相對傳統和相對熱鬧的寺廟等各種分類。
徐冰說,自己的影片證實了《真人Show》(The Truman Show)中的想象。《真人Show》的主角是一個被電視製作公司收養的嬰兒,他在被監控與直播的世界中長大,所有的人物關係都是虛假的,觀眾消費着他的成長而他從不自知。《蜻蜓之眼》使用的素材全部來自生活中的監控錄像,這似乎預示着我們也如同一個個被收養的嬰兒,生活在被監控而不自知的狀態。
徐冰在訪談中稱,「我沒有在影片中直接說監控這件事,但實際材料的使用和影片的成立,就證明了我們的生活與監控系統之間的關係以及對監控系統態度的改變。」
《蜻蜓之眼》這部顯然不會進入電影院的影片,預告片卻以視頻網站的「龍標」(即公映許可證,在中國只有獲得「龍標」才能進入院線)畫面開始,既透出反諷,也「強化了整個片子的戲仿性」。
考慮到劇情的連貫性,徐冰將電影的女主角「蜻蜓」設置為一個整容的人,從而允許人物臉形的變化。對徐冰而言,整容這件事本就是在探討外形與真實,甚至是不是一個人也與辨識有關,比如人臉識別系統和警察根據監控視頻分析人物的工作方式。整容的題材也令片中還牽涉到許多女性主義的思考。而種種基於真實又帶有魔幻色彩的素材,則表達出「人類變異得這麼快,讓傳統哲學、道德的判斷、法律和舊有的概念變得被動」。
「蜻蜓」的名字一語雙關,自然界中的蜻蜓可擁有28萬只復眼,如果將每隻眼睛當做一個獨立的攝影頭,那麼帶着28萬個攝像頭捕捉沿途一切的蜻蜓,正如這無所不在的監控。另一方面,監控的無處不在,也提供了一種「散點透視」:「看起來毫無關係的影像碎片的集合,為人類的自觀提供了一個新的視角和參照,甚至改變着人類的歷史觀。讓我們得以看到了過去的人類從來都不曾看到過的自己的整體行為。」
《蜻蜓之眼》全片將於2016年中期發布。
聲音
藝術創作的真正動力,核心不在於你的 IQ 水平,而在於你是否懂得使用社會能量,或者說你是否懂得讓你的工作與社會現場發生一個合理的關係。社會現場真的能給我們提供巨大的思想動力和創造能量。它是取之不盡的,只有我們的思維跟不上,而沒有你的智慧超越它的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