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巴黎攻擊事件發生的前一天,貝魯特南邊遭到兩個自殺炸彈攻擊,ISIS炸彈客決定在人來人往的通勤時間引爆。事件發生地Burj al-Barajneh,除了是各大媒體所稱之「真主黨要塞」、什葉派社區,也是巴勒斯坦難民營,近幾年因為敘利亞戰爭,也有許多敘利亞人居住,是一個宗派、族群頗為混合的區域。爆炸至今已造成44人死亡,是黎巴嫩近年來最嚴重的一件攻擊案,2013年在鄰近的區域也發生兩次汽車炸彈案,當時的組織還不叫ISIS。Burj al-Barajneh 是我於2014至15年田野考察時常拜訪的營區,我的受訪對象主要是因敘利亞因戰爭而逃離家園的巴勒斯坦人。在國際人人喊打「恐怖主義」、不禁將問題歸咎於近幾年的「難民潮」的時刻。本文中的主角阿卡藍,自出生便是一位「巴勒斯坦難民」,他長途跋涉逃離敘利亞的暴力、盼在歐洲展開新生活的故事,值得靜心閱讀與理解。
「難民」——不完全正確的標籤
阿卡藍是難民,但也是一位想繼續大學教育的青年、一個重情感重義氣的朋友、一個離家漂蕩第五年、為夢想掙扎但卻不止步的人。我們的相識已邁入第二年,我時常不曉得該如何向他人介紹阿卡藍,每當我指稱他為「難民」,總是為他人對阿卡藍的認識下了個不完全正確的起點印象──在敘利亞戰火中的哭泣臉孔、不顧一切冒險乘船在地中海中沉浮只為抵達歐洲、包着毛毯在泥濘的馬其頓邊界閃躲警察、匍匐爬過匈牙利邊界的鐵絲網、卻又被堵在奧地利火車站外推擠吶喊上不了車的難民們──儘管阿卡藍多半經歷過,甚至還經過更危險的路途,我也無法把他和過去這幾個月來媒體塑造的「難民印象」畫上等號。
初見阿卡藍,是2014年春季,在黎巴嫩的巴勒斯坦難民營Shatila。我在難民營中的一所兒童中心當志工教電腦,在課堂後常有時間和同在中心裏的社工、老師們閒聊,我和其中一位同齡的女老師諾拉成為朋友,阿卡藍則是當時諾拉頗為親近的朋友。諾拉和阿卡藍是巴勒斯坦人,但是從小在敘利亞出生,在敘利亞的巴勒斯坦難民營長大,諾拉來自Sbeineh,阿卡藍則是來自Danun,是兩個相鄰、都接近大馬士革的社(營)區 。許多在敘利亞的巴勒斯坦人,在2013年敘利亞戰爭持續延燒、巴勒斯坦營區也難逃捲入戰火時,和敘利亞人一樣逃離敘利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