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評論| 陳純:中國自由保守主義的沒落(上)

這個體制既不滿足於「摸着石頭過河」,也不願按照「自由保守主義者」開出來的改革路線繼續前進,而是逐漸亮出自己的「中國道路」,這讓不少對漸進轉型心存幻想的人瞠目結舌。

陳純:中國自由保守主義的沒落(上)
2015年2月23日,北京,演員在天壇模仿清朝時期春節的儀式。

要定義政治哲學上的「保守主義(conservatism)」,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亨廷頓的《作為一種意識形態的保守主義》是一個有益的澄清之嘗試。在亨廷頓那裏,存在着三種保守主義:貴族式保守主義、自主式保守主義和情境式保守主義。貴族式的保守主義,把保守主義作為貴族階級的一種意識形態,捍衞「封建制、特權地位、舊制度、土地利益、中世紀精神」;自主式的保守主義認為,保守主義是「一套普遍有效的、自主的觀念體系」,「以普適價值來定義自身,例如正義、秩序、平衡和協調」;而情境式保守主義,「是一種可以用來維護任何既定社會秩序的思想體系,無論何時何地,也不管出於何種角度,只要是對現存社會秩序的本質或存續提出根本性挑戰,它都堅決反對。」

不管是哪一種,在英美(和中國)談保守主義,都繞不過英國思想家愛德蒙·伯克(Edmund Burke)。亨廷頓所總結的「伯克信條」大概有:一、人根本上是一種宗教性動物;二、社會是一個自然的、在歷史中逐漸生長的有機體,權利是時間的產物;三、人是一種具有本能、情感和理性的造物,審慎、偏見、經驗和習慣比理性、邏輯、抽象和形而上學能更好地引導人們,真理存在於具體的經驗之中而不是普遍的命題之中;四、共同體高於個人,邪惡根源於人的本性而不是任何特定的社會制度;五、除了在一種最終的道德意義之外,人們都是不平等的,社會組織是複雜的,總是包括各種階級、等級和群體,差異、等級制和領導階層是任何公民社會都不可避免的特徵;六、試圖消除現有邪惡的努力通常會導致更大的邪惡。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 端傳媒編輯部 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