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報

德國指揮家馬蘇爾病逝 曾促成東西德和平統一

刊登於 2015-12-21

德國著名指揮家馬蘇爾(Kurt Masur)。攝:Doug KANTER / AFP
德國著名指揮家馬蘇爾(Kurt Masur)。

當地時間12月19日,德國著名指揮家馬蘇爾(Kurt Masur)因帕金遜症併發症於美國康涅狄格州一所醫院病逝,終年88歲。

馬蘇爾的指揮以忠於作曲者,但又能充分展現樂團特色而聞名。他曾任萊比錫格萬豪斯管弦樂團首席指揮長達逾26年,其後歷任倫敦、紐約愛樂樂團、法國國家交響樂團等著名樂團的首席指揮、音樂總監等職。

除此以外,在東西德統一過程中,馬蘇爾也發揮盛名,阻止了1990年萊比錫示威演變成暴力血腥衝突,協助推動和平統一。在1990年兩德統一的慶祝儀式上,那首著名的《貝多芬第九號交響曲》演奏,就由馬蘇爾指揮。

我不希望人們稱我為『奇蹟』,音樂本身才配得上這個稱號。

德國著名指揮家馬蘇爾(Kurt Masur)

1927年7月18日,馬蘇爾生於當時德國的布里格鎮(現於波蘭境內)。他自小熱愛古典音樂,刻苦練習綱琴,但16歲時因一次意外,右手出現無法根治的筋腱創傷,被迫放棄演奏,而更專注於學習作曲、指揮。而這次意外也導致了馬蘇爾在往後整個指揮生涯中,都不能手握指揮棒進行指揮。

1946年,馬蘇爾進入萊比錫音樂學院修讀作曲和指揮。1970年到1997年,馬蘇爾擔任萊比錫格萬豪斯管弦樂團首席指揮,期間到美國、日本等多個國家舉行逾900場巡迴音樂會,成功讓世界重新認識這支成立於1781年的老牌樂團。

1991年,馬蘇爾也開始兼任紐約愛樂樂團首席指揮。紐約時報報導稱,當年的紐約愛樂樂團正值低潮,團員士氣低落且個性強烈,樂團曾花費1年半時間與多位指揮家協商,但多次被拒絕。最終,馬蘇爾走馬上任,憑其德國樂派深厚功力,加上此前任紐約愛樂樂團客座指揮時獲得團員尊敬,成功帶領紐約愛樂樂團重登高峰,期間舉行17次全球巡迴音樂會,包括帶領紐約愛樂樂團首次踏足中國。

在兩德統一前後,馬蘇爾也在政治議題上充分發揮了影響力。1989年前,東德萊比錫經常有音樂家在沒取得政府許可證下於街頭表演而被捕。馬蘇爾當時憑其號召力,邀請音樂家代表、東德秘密警察及共產黨官員一共600多人,齊集萊比錫布商大廈音樂廳召開會議,最終竟成功說服東德政府放寬街頭音樂表演的限制。

1989年間,萊比錫民眾持續每周舉行反東德政府的「星期一遊行」,並在當年10月9日東德建政40周年當天,集結了逾7萬人。當時,東德政府準備調動軍隊武力鎮壓示威者,但馬蘇爾、神學家津馬曼等多位萊比錫名人,聯同一批反對鎮壓的官員發表公開聲明,以「不要暴力」為口號,敦促東德政府允許和平示威,成功阻止了一場血腥鎮壓。萊比錫示威後來也被視為加速兩德和平統一的重要運動之一。

在1990年10月3日兩德統一慶典上,由馬蘇爾指揮演奏的一曲《貝多芬第九號交響曲》,至今仍被視為冷戰結束中甚具代表性的其中一幕。

7 萬人
1989年10月9日東德建政40周年當天,萊比錫集結了逾7萬人出席反對東德政府的示威,而當時全市人口才約50萬。

聲音

對於倫敦愛樂前首席指揮馬蘇爾悄然離逝,我們深感震驚。馬蘇爾是音樂界的真正傳奇。

倫敦愛樂樂團官方 Twitter

馬蘇爾將紐約愛樂從沉鬱、暗淡的團體轉變成光茫四射、名聲顯赫的樂團。

紐約時報

馬蘇爾在紐約愛樂的年代 ,是愛樂最輝煌的金色年代之一,他讓人堅信,音樂的力量會讓人類更緊密團結在一起,會讓人想窮盡畢生心力獻身音樂創作。

紐約愛樂現任音樂總監 Alan Gilbert

萊比錫

是德國薩克森邦第二大城市,前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東德)第二大城市。位於薩克森邦萊比錫盆地中心。它的古稱是Lipsia或Lipzk,來源於斯拉夫語Липа,意思是「酸橙樹」或「椴樹」。歌德稱它為「小巴黎」。萊比錫是其中一個古典音樂家搖籃,是巴哈、泰勒曼、孟德爾頌、舒曼及華格納等著名作曲家、音樂家的故鄉。(資料來自維基百科)

來源:紐約時報法新社聯合新聞網關鍵評論網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