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方可成:「外交」是中國舉辦「世界互聯網大會」的本質

世界互聯網大會的核心在於兩個字:外交。其他一切都是為了這兩個字服務。

刊登於 2015-12-18

2015年12月15日,國家主席習近平與俄羅斯總理梅德韋傑夫遊覽烏鎮。攝:Alexander Astafyev/Sputnik/AFP
2015年12月15日,國家主席習近平與俄羅斯總理梅德韋傑夫遊覽烏鎮。

12月18日,為期三天的第二屆世界互聯網大會在浙江烏鎮落幕。

這場大會很是熱鬧:中國的互聯網大佬們悉數到場;國外的知名互聯網企業也有不少派出代表參會,像領英(LinkedIn)這種為中國市場專門推出了閹割版服務的更是直接由聯合創始人參加;此外,還有許多國內外政要、國際組織代表、企業家、院士學者在嘉賓名單中。在社交媒體上圍觀的普通網民,則對會議現場傳來的照片進行了PS狂歡,他們的主要關注點都在照片中的馬雲、馬化騰、李彥宏、雷軍、劉強東、周鴻禕……

的確,這些執掌着巨型互聯網企業的億萬富翁們是今日中國的明星。但是,馬雲和雷軍們並不是互聯網大會的中心。他們在烏鎮,只是為了給另一個人當配角。這個人就是習近平。

在這場由網信辦(中國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和浙江省政府聯合主辦的大會上,中國政府是絕對的主角和核心。而中國政府舉辦大會的核心目的,要拋出的核心議題,並不是商業媒體和科技媒體所津津樂道的互聯網產業、「互聯網+」戰略、互聯網金融、智能製造、初創企業等等。

世界互聯網大會的核心在於兩個字:外交。其他一切都是為了這兩個字服務。

會議召開前夜的另一場勝利

去年11月,首屆世界互聯網大會在烏鎮舉辦時,習近平曾發去賀詞。今年,習本人親自出席並發表了主旨演講,表明其對大會的重視程度有增無減。

習近平演講的主體內容是「推進全球互聯網治理體系變革」的「四項原則」和「五點主張」,這也正是世界互聯網大會的核心主旨。中國政府希望在全世界推廣一種新的網絡治理理念,這種理念的第一要義是「尊重網絡主權」。具體而言,也就是「尊重各國自主選擇網絡發展道路、網絡管理模式、互聯網公共政策和平等參與國際網絡空間治理的權利,不搞網絡霸權,不干涉他國內政」。

不出意外的,此次互聯網大會最重要的座上賓之一、俄羅斯總理梅德韋傑夫在發言中呼應了習近平的主張。

中俄兩國在推廣這一治理理念方面是緊密的夥伴。巧合的是,就在第二屆世界互聯網大會召開的前一天,中俄及其他一些盟友國家在另一場重要的互聯網治理國際會議中取得了相當程度的外交勝利。

12月16日,「信息社會世界峰會成果落實十年審查進程高級別會議(WSIS+10)」在紐約聯合國總部落幕。顧名思義,這次會議的主要任務是全面審查十年前召開的聯合國信息社會世界峰會(WSIS)成果落實工作。會議的審議結果雖然沒有強制約束力,但它作為重要的聯合國文件,對於世界互聯網治理體系的未來發展具備相當大的影響力。

中俄等國在會議上的成功,是歷經半年的會議協商、討價還價後,成功在最終發布的文件中加入了「多邊」(multilateral)一詞。這個詞曾在會議上引發西方一些國家政府、企業及公民社會團體的強烈反對。

去年,巴西曾主辦另一次重要的世界互聯網治理會議:NetMundial,有來自近180個國家的代表參與。在那一次會議上,中國就力推「多邊」這一概念。但是最終出台的決議中並未包含這個詞,中、俄、伊朗、印度等國因此拒絕在決議上簽字。

這一次,在世界互聯網大會的主旨演講中,習近平也使用了「多邊」這個詞:「建立多邊、民主、透明的全球互聯網治理體系。」

為什麼這個詞如此重要?為什麼這個詞的使用標誌中國推廣互聯網治理模式的外交努力取得初步勝利?

多邊 VS 多利益相關方

在世界互聯網治理體系中,與「多邊」相對的一個詞是「多利益相關方」(multi-stakeholder)。

這兩個看起來只有微小差別的詞,意味着迥然不同的治理體系。

「多利益相關方」模式目前為大多數西方民主國家所認同和接納,它的核心理念是讓和互聯網利益相關的所有方面都坐在一起,以平等、開放、透明的方式共同商議互聯網的發展。這些相關方包括各國政府、國際組織、企業、工程界、學術界、公民社會團體、普通網民等等,沒有任何一方可以擁有絕對的主導權。也因此,一些人將其稱之為「分散/分布式」(distributed)的治理模式。

與之相反,「多邊」模式的核心則是由各國政府主導決策。各國可以對互聯網治理模式作出各不相同的決定,並且互相不得干涉。美國頂尖智庫布魯金斯學會的報告稱,這種模式雖然也允許各方參與,但卻給予了政府更多的特權。用紐約時報的話來說,「多邊的言下之意就是政府制定規則。」

從兩屆世界互聯網大會的嘉賓構成中,我們大概可以看出多邊模式的影子:政府絕對主導,同時邀請對華友好的國外政要、商界大佬,以及有選擇性地邀請學界和科技界領軍人物,再找一些中外大學生來湊個熱鬧。至於公民社會團體,則根本不在考慮範圍內。

這兩種模式分別會帶來怎樣的後果?舉例來說,如果「多利益相關方」模式真的得到了很好的執行,那麼美國NSA的大規模監聽行為很可能就不會發生了,因為其他利益相關方都可以平等地對其進行監督,他國政府和國際組織可以向美國施加強大壓力,企業可以拒絕配合政府的要求,公民社會團體可以持續發聲和行動。而如果「多邊」模式得以實行,那麼NSA式的監聽可能會更加肆無忌憚,因為政府在網絡治理中享有了主導地位,公民社會團體和普通消費者處於劣勢地位,而他國政府和國際組織又無權置喙。

值得一提的是,現行的聯合國體系,從本質上來說就是一種「多邊」外交模式。《聯合國憲章》中提出的基本原則包括主權平等、不得干涉他國內政等。也因此,憲章被中國政府頻繁徵引,作為支持互聯網多邊治理體系的重要論據。在這次互聯網大會的主旨發言中,習近平就明確提出:「《聯合國憲章》的原則和精神也應適用於網絡空間。」

「第二屆第三世界互聯網大會」

為推廣多邊治理模式,中國政府不僅在聯合國及其他國家組織的世界性會議上不遺餘力地開展外交行動,同時也在本土創造了外交主場,那就是世界互聯網大會。

在對這次會議的討論中,有人揶揄:雖然來了不少國家政要,但看起來都是來討要經濟援助的。有人創造了段子:「首先熱烈祝賀第二屆世界互聯網大會開幕,這次規格夠高,習大大都出席了!不過我看來看去,總覺得好像標題錯了,經過反覆對比資料,才知道原來漏了兩個字---第三!應該是第二屆第三世界互聯網大會開幕。來中國的那幾位某某斯坦就夠我惡補地理的了,NND,中國一定要強大,以後發達國家開會咱也不去。」

的確,DT財經做了個統計,以12月2日國際電信聯盟發布的《2015年衡量信息社會發展報告》衡量,參加世界互聯網大會的主要國家中,只有8個互聯網水平高於全球均值。

這固然說明大多數西方發達國家對中國的多邊方案不買賬,但另一方面也體現了中國一以貫之的外交策略:團結那些渴求經濟援助,或是對西方民主深深疑慮的第三世界國家。中國網民創造的另一則段子將其生動描繪為:買高鐵送防火牆。

根據《紐約時報》的報導,中國在WSIS+10的外交勝利,就在一定程度上依託於這種聯盟。現在已經有134個國家的所謂「77國集團」在談判中力挺多邊模式。

習近平在演講中說,「現有網絡空間治理規則難以反映大多數國家意願和利益」。誰是這裏的「大多數國家」,顯而易見。

官方學者也不遺餘力地贊美中國的外交努力。中國人民大學國際事務研究所所長王義桅就在《人民日報》海外版撰文說:習近平提出的四項原則,「讓人想起萬隆會議上中國提出的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一個是今天,一個是60年前,一個是針對虛擬世界,一個是針對現實世界,一個四項原則,一個五項原則,都強調尊重彼此主權、和平共處,都旨在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秩序。互聯網治理的四項原則,使人類互聯網治理理念邁向嶄新的高度,有望成為互聯網世界秩序的定海神針。」

將互聯網大會和萬隆會議相提並論,不能說完全沒有道理。萬隆會議的背景是二戰之後此起彼伏的民族獨立運動,而世界互聯網大會的背景則是第三世界國家的互聯網滲透率躥升,成為新增上網人口的最主要來源。萬隆會議針對的是殖民主義、美蘇霸權,而今天的互聯網由於歷史原因,也確實依然是由美國主導。

但兩者之間也存在非常明顯而重要的差別。今天的美國在互聯網上並不具備六十年前的霸權地位,殖民主義更是無從談起,冷戰也早已結束。相比之下,今日中國的地位則要比萬隆會議時提升了許多。它早已不是那個尚顯羸弱、急切希望融入世界的初生政權,而是一個經濟崛起、政治上躍躍欲試的大國。一個例子是,現任國際電信聯盟秘書長的就是中國人趙厚麟,他的當選自然有政府的功勞,而他在這一位置上也勢必將為中國推廣多邊模式的外交努力起到極大的助推作用。

更重要的是,萬隆會議因其反抗殖民主義、帝國主義,支持民族解放和獨立的積極意義,曾經獲得西方社會的同情和支持。而今天的世界互聯網大會,反抗的和支持的又是什麼呢?

(方可成,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在讀博士、原《南方週末》記者,著有《中國人民的老朋友》)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