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報

《蒙娜麗莎》背後居然藏着另一幅畫?

刊登於 2015-12-10

法國科學家科泰(Pascal Cotte)採用反射光技術,發現意大利畫家達文西的《蒙娜麗莎》下面暗藏了另一幅肖像畫。攝 : Paul Ellis/AFP
法國科學家科泰(Pascal Cotte)採用反射光技術,發現意大利畫家達文西的《蒙娜麗莎》下面暗藏了另一幅肖像畫。

12月8日,傾注逾十年心力研究達文西名畫《蒙娜麗莎》的法國科學家科泰(Pascal Cotte),宣布了一個驚人的發現:《蒙娜麗莎》背後還藏著第二個女人的臉。

當我完成對麗莎夫人(Lisa Gherardini)肖像的重塑後,我站在這幅畫前,看到了一個和今天所見的蒙娜麗莎完全不同的女人。她是另一個人。

科泰(Pascal Cotte)

經科泰重現的《蒙娜麗莎》「底層」,是一個明顯年輕得多的女性面孔。和我們一直所見的麗莎夫人不同,隱藏着的這個女人有淡淡的眉毛,體態較瘦,眼睛也看往不同的方向,不過,她也帶着神祕的微笑。

《蒙娜麗莎》現收藏於法國羅浮宮。2004年,羅浮宮破例允許科泰對《蒙娜麗莎》進行紅外線及紫外線拍攝,並對影像進行科學分析。此後的11年中,科泰用反射光技術剖析了《蒙娜麗莎》的顏料一層一層堆疊上去的過程,「像剝洋葱般層層剝開」,最終得出驚人發現。科泰説:「我們能夠重建這幅畫作誕生的脈絡。」

不過,羅浮宮拒絕評論這項研究結果。不少專家認可科泰的研究科技,但質疑他得出的結論。許多藝術專家指出,畫家們在畫布上反覆修改和增減一幅畫的內容是很常見的事,不能憑這斷定「底層」的那個女人就不是麗莎夫人本人。

牛津大學藝術史名譽教授 Martin Kemp 就認為,畫家可能會因為客户的要求等原因塗掉原畫,所以《蒙娜麗莎》底下有另一幅肖像並不出奇,説這幅畫是另一個人的論調「站不住腳」。

藝術評論家 Jonathan Jones 則認為,達文西用了整整4年時間來畫這幅畫,期間對解剖學、美學等的認知都在不斷進步。他相信,達文西在離開蒙娜麗莎這位模特兒之後,憑着自己更深刻的理解提升了這幅畫作,「為了描摹生命,達文西背叛了他畫中的模特兒」。普遍歷史學家相信,《蒙娜麗莎》畫於1503至1506年,也有説法指,直到1517年之前,達文西還有對該作品作過修改。

蒙娜麗莎身份之謎曾困擾藝術愛好者多年,在文藝復興時期意大利著名藝術史學者瓦薩里(Giorgio Vasari)寫於1550年的著作《達文西的一生》中,首次明確地指出畫中女子是意大利銀器商人喬宮多的妻子——麗莎·喬宮多(Lisa del Giocondo)。但歷史上,一度有研究者懷疑此人不是商人的妻子,而是一名情婦。直到10年前,一本藝術史藏書在海德爾堡大學(Heidelberg University)圖書館被發現,書中記載了1503年於佛羅倫斯任職公務員的 Agostino Vespucci 的證詞:達文西畫的確實是麗莎·喬宮多夫人。

雖然科泰稱名畫底層隱藏著另一個女人的説法,目前未被廣泛認同,但他過去確實曾以科學手法證明了《蒙娜麗莎》畫作的一些創作事實,例如畫中的蒙娜麗莎原本是有眉毛的,膝蓋上曾放有毛毯。他將攜帶這幅重塑出來的《蒙娜麗莎》「底層」,在全世界做巡迴展覽。

1517
根據著名藝術史學者瓦薩里(Giorgio Vasari)記載,達文西於1503年左右開始創作《蒙娜麗莎》耗時4年完成。也有藝術歷史學者相信,直到最晚1517年之前,達文西還有對該作品作過修改。

聲音

羅浮宮的工作人員可能不太情願改掉這幅畫的名字:它不再叫《蒙娜麗莎》了,畫中的人根本是另一個女人。

藝術史學者 Andrew Graham-Dixon

我不認為這些不同的分層呈現的是不同的肖像。我認為這(科泰的研究結果)反應了畫作成型過程中,或多或少的持續演變。我絕對肯定,《蒙娜麗莎》畫的就是蒙娜麗莎。

牛津大學藝術史名譽教授 Martin Kemp

科泰忘記了一件事:達文西是個天才。他當然沒有如此平庸地在一個佛羅倫斯女人的肖像上畫另一個女人,他做了一件更令人神往的事:持續不斷地加工這幅肖像,直到一張真實平凡的臉轉變成一個神話。

藝術評論家,曾作為2009年透納獎評審之一的 Jonathan Jones

李安納度·達文西

李安納度·達文西(意大利語:Leonardo da Vinci,1452年4月23日-1519年5月2日),歷史上最著名的畫家之一,與米高安哲羅和拉斐爾並稱文藝復興三傑。他被廣泛地認同為迄今為止最偉大畫家之一,《蒙娜麗莎》是最負盛名且最常被模仿的肖像,《最後的晚餐》被認為是所有時期中最多被複製的宗教繪畫。他的繪畫中只有15張遺留了下來。他是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一個博學者:除了是畫家,他還是雕刻家、建築師、音樂家、數學家、工程師、發明家、解剖學家、地質學家、製圖師,植物學家和作家。小行星3000為紀念達文西而被命名為「李安納度」。 (資料來自維基百科)

來源:BBC衞報The Atlantic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