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21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COP21)於11月30日在巴黎正式開幕,來自全球195個國家的領袖或代表,將在為期12天的會期內為2020年後國際氣候治理作出計劃,尋求達成首個具法律約束力的全球協定,避免氣候變化導致災難後果。
大會東道主法國總統奧朗德(François Hollande)稱,目前已到了關鍵的轉捩點,達成全球協定關係到世界和平。他形容氣候變化與恐怖主義為全球正面臨的兩大挑戰,而且兩者息息相關,「必須確保人類後代生活在一個免於恐懼及災難威脅的地球」。
從來沒有一場國際會議的成敗風險如此之高,因為我們談的是地球的未來,生命的未來。我們肩負着人類的希望。
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強調,如果要在未來10年內限制全球溫度較工業革命前上升不超過攝氏2度,各國必須更團結,「走得更遠、更快」。包括菲律賓、馬爾代夫、哥斯達黎加等43個島國、沿海國家,更在大會上提出將目標定在上升不多於攝氏1.5度。儘管如此,外界預料本次大會最大的分歧,可能在於各國還是會向國內情況妥協,無法達成具法律約束力的協定。
分析指,美國奧巴馬政府不願意簽署具有法律約束力的全球協定與跟其本土政治有關。假如協定具法律約束力,在美國國內必須由國會批准通過,但由於國會由共和黨佔多數議席,法案很難獲得通過。
至於中國、印度等,則一直堅稱自身為發展中國家,應獲得比發達國家更多的空間與時間去落實減少二氧化碳排放。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大會演講中強調,「應該讓每個國家自行尋求應對氣候變化的方法……發達國家需要為氣候變化付出代價,並尊重與發展中國家之間的差異」。
目前,已有佔全球碳排放達90%的160個國家向聯合國提交了「國家自主減排貢獻」文件。評論認為,讓各國自行制定減排方案,可以減少談判壓力,但效果難與一份具法律約束力的國際協定相提並論。
中國一直是全球應對氣候變化事業的積極參與者,有誠意、有決心為巴黎大會成功作出自己的貢獻。過去幾十年來,中國經濟快速發展,人民生活發生了深刻變化,但也承擔了資源環境方面的代價。鑒往知來,中國正在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推動綠色迴圈低碳發展。
目前,中國大陸的溫室氣體排放佔全球近30%,而美國則佔約16%。作為世界兩大溫室氣體排放國家,中美元首趁氣候大會期間會晤,並承諾就本次大會能落實國際協定以及長遠氣候問題展開合作。奧巴馬指,美中在氣候議題上作出協調能收得豐富成果,全球國家都正跟隨美中兩國的步伐;習近平則說,氣候變遷是全球面對的巨大挑戰之一,在當前形勢下,中美要把握建構新型大國關係的正確方向,堅持不衝突不對抗、相互尊重及合作共贏原則。
習近平在大會演講中,強調中國在過去幾十年經濟快速發展中,也承擔了資源環境方面的代價,今後會大力推動綠色循環低碳發展,又稱中國可再生能源裝機容量佔全球24%,數量增幅也佔全球增量逾四成,並形容中國是「世界節能和利用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第一大國」。他又承諾,中國在2030年之前達到溫室氣體排放頂峰,屆時也會確保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05年下降60%-65%。
聲音
這次峰會的目標是達成具有約束力的聯合國框架,以及具有約束力的審核機制。
對於全球經濟和工業系統加速滅絕、沙漠化、土壤耗損、生態劣化、河流海洋酸化污染、溫室氣體排放增加導致氣候變遷,我們深感憂慮……簡言之,我們正在快速侵蝕地球的生命供應系統。
氣候變化對我國的影響利弊共存,總體上弊大於利。氣候變暖使農業熱量資源增加,利於種植制度調整,中晚熟作物播種面積增加,但不利影響更明顯和突出,部分農作物單產和品質降低、耕地品質下降、肥料和用水成本增加、農業災害加重。此外,氣候變化也加速了水迴圈過程,引起了水資源及其空間分布變化。如造成暴雨、強風暴潮等極端天氣事件發生的頻次和強度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