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

天災人禍 封鎖中的尼泊爾震後重建

尼泊爾遭遇石油封鎖,地震重災區官員表示,「還沒有影響到震後重建」,因為「大部分重建還沒開始」。

特約撰稿人 王一葦 Bikram Rai 發自香港

刊登於 2015-11-27

43歲的出租車司機Kamal Lama在加德滿都某加油站排隊等油,他身後是長長的車隊。攝 : Bikram Rai
43歲的出租車司機Kamal Lama在加德滿都某加油站排隊等油,他身後是長長的車隊。

如果不碰到封鎖,加德滿都街上的摩托車流是永遠不會斷的。

現在不同了。

出租車司機Kamal Lama已經在加油站足足排了三天隊。他靠在自家的鈴木車上,黝黑的臉上寫滿焦慮,身上的白色polo衫衣領耷拉着,稀疏的頭髮油光發亮。這三天,Lama每晚都睡在車裏,沒回過家,自然也沒換過衣服。

通常,尼泊爾邊境每天有300餘輛運油車從印度進入。2015年9月,尼泊爾頒布的新憲法未能滿足印度支持下的尼泊爾南部少數民族「單獨成邦」的訴求,印度邊境安全部隊收到命令,全面搜查跨境進入尼泊爾的每一輛卡車,每天能入境尼泊爾的運油車數量驟減到個位數。

尼泊爾的石油供應100%依賴印度。40多年來,尼泊爾石油公司(Nepal Oil Corporation)獨家壟斷經營尼泊爾的油氣供應,而印度石油公司是其唯一合作伙伴。

印度切斷對尼泊爾石油供應,等於將還在地震重建中的尼泊爾進一步推向資源短缺的深淵。

飢餓的車隊

「整個9月份,我只開了10天車,」Lama説。其他時間,他都在排隊等油。加油站前每日蜿蜒數公里的出租車和摩托車隊伍已成常態。

政府規定,每輛車的加油量不超過15升,只夠連續跑一至兩個小時。實際操作時,這個額度更小。9月中旬,連夜排隊的摩托車還能在一天之內加到汽油。現在,平均等候時間已經超過了三天。

地震後,加德滿都的出租車業平均價格上漲了3倍左右,石油供給被封鎖後,價格漲到了5倍以上,甚至達到10倍。

「地震之後,很多人為了節省開支,離開加德滿都回到村莊裏,」Lama説,「出租車的生意本就不好,封鎖之後就更糟了。」因為賺不到錢,一些出租車司機棄業返鄉,或是把家人送回村中,只有少數司機通過黑市買油,仍在運營。

「多少生產力都浪費在等待加油的時間裏了!」 家住加德滿都的報社編輯Ayesha Shakya感慨。對於Shakya這樣的上班族,乘公共交通上下班也已成為奢侈。

三輪電動麵包車原本是Shakya上下班乘坐的公共交通工具。現在,她每天傍晚只能從辦公室走回幾公里外的家。「到了晚上就沒什麼公共汽車了,即使有,也擠得像罐頭。人們攀附在公交車和貨車頂部,太危險了。」

尼泊爾公交系統原本就混亂不堪。除車輛老舊、行車不規範等問題之外,由於超載,每年事故率居高不下。封鎖後,運營公交車的數量受到限制,導致更嚴重的超載。據《尼泊爾時報》報導,11月3日,尼泊爾中北部Rasuwa地區一輛嚴重過載的公交翻車,造成至少30人死亡,45人受傷。這筆賬,自然也算在印度頭上。

作為記者,Shakya的採訪計劃也遭遇了不少麻煩。「別説採訪,連出門都成問題,」她説,「最近我步行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多,太累了。」Shakya自己的車還有點油,但她決定留着備用。

為了節省燃油,政府自9月27日起實行了所有車輛的單雙號限行。雖然街面上本就沒有多少車輛——人們都儲備着僅剩的燃油,以備不時之需。與此相比,加德滿都街頭自行車越來越多。自行車鋪意外迎來了銷量上升。

Shakya家用來做飯的氣鋼瓶已經是最後一個,用完之後怎麼辦?她不知道。政府呼籲居民使用木柴等作為替代燃料,但這畢竟不是長久之計。

唯一好轉的似乎是供電。由於電力不足,加德滿都各區原本每天都要停8個小時的電。燃油緊缺的狀況下,大部分工廠停工,政府也適度放寬了電力供應,供給居民區的電力增加。不少家庭開始使用電感式加熱器烹飪。

11月9日,尼泊爾石油公司聲明其燃油儲量所剩無幾,將只供給醫院、安保、大型公共交通等應急服務機構,不再為政府車輛和出租車提供汽油。加德滿都汽油黑市交易應運而生。黑市上,汽油價格翻了5倍,從原本的100尼泊爾盧比(約為1美元)每升,上升到500尼泊爾盧比。據稱,這些汽油是經印度與尼泊爾邊境走私而來。

恐慌瀰漫的節日

每年9、10月份的德塞節是尼泊爾人的春節,也是一年中最盛大的節日。但今年的節日氣氛因地震和封鎖而陰雲密布。

「生活被徹底打亂了,」Shakya説,「封鎖影響了整個國家,低收入階層的情況尤其糟糕。」

54歲的搬運工Krishna Bhujel每天的工作是從蔬菜批發市場運送貨物到零售市場。最近,他接的活越來越少。

54歲的搬運工Krishna Bhujel在加德滿都某蔬菜市場等待工作,他手中拿着一個空編織袋(Doko)。攝 : Bikram Rai
54歲的搬運工Krishna Bhujel在加德滿都某蔬菜市場等待工作,他手中拿着一個空編織袋(Doko)。

「現在幾乎沒有什麼蔬菜要運了,」他説。以前,Bhujel每天能賺500盧比,現在只能賺200-300盧比。扣除每天200盧比的飯錢,剩餘工資根本不夠支付每月5000盧比的房租。

物資匱乏帶來了物價上漲,使震後經濟重創的尼泊爾雪上加霜。山羊是德塞節必備的祭品,但今年山羊價格每磅上漲了約12元。據美國國家公共電台(NPR)報導,原本一家能夠買一隻山羊,現在三户人家合在一起才能買下一隻。尼泊爾Rastra銀行數據顯示,地震後尼泊爾的通脹率從6.9%上升到了7月份的7.6%,9月份仍維持在7.2%,封鎖後則持續上升。

收入下降嚴重影響了國內消費。39歲的蔬菜零售商Sanjay Prasad Chaudhary這幾天沒有進過貨。他説,現在每天賣出的蔬菜量只有以前的四分之一,囤積的洋葱、番茄等都賣不掉。

39歲的蔬菜商Sanjay Prasad Chaudhry在冷清的市場裏售賣土豆。攝 : Bikram Rai
39歲的蔬菜商Sanjay Prasad Chaudhry在冷清的市場裏售賣土豆。

「十月原本應該是尼泊爾一年中最喜慶的日子,」 Shakya説,「但今年由於地震和石油封鎖,整個城市都黯淡無光。」

「比27年前還要糟」

在43歲司機Lama的記憶裏,這樣的封鎖27年前也有過,只是沒有這麼糟糕。

1989年,由於尼泊爾向中國購買軍火,印度自3月23日起對尼泊爾實行經濟封鎖,直至第二年4月。兩國於1979年簽署的貿易和運輸協議當時也即將到期,印度藉機中斷了向尼泊爾運送物資的所有渠道,只留下兩個開放的邊境口岸。

當時尼泊爾仍是君主制國家,國王Birendra統治的政府強勢回應印度封鎖,取消了尼泊爾盧比和印度盧比的掛鈎關係。作為回應,印度中止了與尼泊爾相關的石油加工和物資倉儲協定,使尼泊爾無法從新加坡或其他國家獲取石油資源。

印度截斷供應的不僅是石油,還有煤炭、藥品等。

由於物資緊缺,尼泊爾GDP增長率由1988年的9.7% 驟降至1989年的1.5%,由一個發展迅速的亞洲經濟體,淪為世界上最窮困的國家。

1990年4月,尼泊爾國王被迫同意採取議會民主制,放棄實權。尼泊爾自此轉型為君主立憲制國家。總理Krishna Prasad Bhattarai領導的新政府迅速修復了與印度的關係。

然而回憶起當年,司機Lama説:「那時候比現在好,至少尼泊爾政府強勢一點,給民眾提供的援助也更多。」

印度與尼泊爾間政治對立由來已久。1975年錫金併入印度後,尼泊爾採取反戰立場,希望成為「和平區(Zone of Peace)」,然而印度仍繼續支持尼泊爾境內的反政府武裝。尼泊爾內戰持續10年,直到2006年才宣告結束。

人口流動問題也是兩國間的心結。1987年,印度強行驅逐了居住在印度東北部梅加拉亞邦的幾千名尼泊爾籍定居者。尼泊爾之後則推行了針對印度人的工作許可制度。

此次口岸封鎖,印度並未通過官方下達命令。印度外交部發言人稱,印度沒有封鎖邊境,貨車無法過境是因為尼泊爾Madhesi族人針對新憲法在邊境抗議。自9月25日起,印度石油公司則以設備故障等藉口為由,拒絕在印度城市Raxaul, Baitalpur和Siliguri三個地點向尼泊爾油車供油。

引起抗議的新憲法規定,尼泊爾將採取聯邦共和制,全境分為七個聯邦。這一劃分方式割裂了原本佔人口總數一半左右的Madhesi和Tharu族的居住區,使其成為聯邦內的少數派,不利於選舉時集中選票。

新憲法通過後,認為自身政治利益受損的Madhesi族和Tharu族人舉行暴力抗議活動,阻塞了印度與尼泊爾的通貨口岸。8月起,衝突至少已造成40人死亡。9月24日開始,印度開始對進入尼泊爾的貨車進行「邊境檢查」。目前,滯留在通貨口岸的貨車至少有7000輛。

「每個人都有責任,」Shakya説,「政府在憲法起草階段沒有考慮Madhesi人的訴求,但Madhesi的抗議者不應採取暴力行動。印度政府則不該介入尼泊爾的內部事務。」多個因素影響下,這場封鎖從Mdhesi人爭取權利的行動,演變成了兩國間的角力。

非法救災委員會

如今,印度的經濟封鎖使物資、藥品等運送受阻,剛經歷地震的尼泊爾因此雪上加霜。但政治角力帶來的重建困境遠不止於此。

「4.25」尼泊爾大地震造成8000多人死亡,300萬人受災,將近70萬房屋損毀。震後,尼泊爾收到了各國總計約41億美元的援助。

但地震發生整整四個月後,這筆錢仍揣在政府的口袋裏,一分也沒有花出去——因為內部黨爭,尼泊爾政府遲遲未能任命地震重建局局長,連地震重建局也一度成為非法組織。

6月22日,尼泊爾政府頒布臨時的《2015年地震重建條例》,為設立國家地震重建局鋪設法律基礎。但執政黨聯合馬列黨與尼泊爾大會黨間一直未能就地震重建的領導人選達成協議,直到8月13日,政府才組建了新的重建機構,任命國家計劃委員會副主席Govind Raj Pokharel為總指揮。這時,距《條例》過期只剩11天。

為應對《條例》過期,政府於8月1日提交了一份替代法案法案,但卻因遭到尼泊爾聯合共產黨的反對而遲遲未能在議會通過。聯合共產黨黨魁Baburam Bhattarai更公開聲明希望替代Pokharel,領導地震重建局的工作。

地震重建工作因此再度延遲,國家計劃委員會副主席Pokharel表示,政府目前僅通過了500萬美元的重建計劃,這一數額還不到捐助總額的0.2%。

印度的封鎖更影響了原本就緩慢的山區救援。「偏遠山村地區的救援工作受到的影響極大,」尼泊爾中東部Sindhuplchok區行政長官Krishna Prasad Gyawali説。諷刺的是,Gyawali表示石油危機「還沒有影響到重建工作」,因為「大部分重建還沒開始」。

燃油匱乏也使得藥品等物資運送困難重重。「我們本應在德賽節之前建好三個衞生站,但石油危機阻礙了建設工程的進行,」救助殘疾兒童的非營利組織Karuna Foundation全國負責人Deepak Raj Sapkota説,「石油危機阻礙了偏遠地區的地震救援和重建,我們擔心尼泊爾貧困線以下人口會因此繼續上升。」

目前,地震重建局何時開始運作仍懸而未決。

跨越雪山的運油線

轉機的出現,是雪山另一邊的中國向尼泊爾伸出援手。

10月28日,尼泊爾與中國簽署了一份框架協議,中國向尼泊爾捐贈1000噸石油,佔尼泊爾石油年需求量的35%,通過尼泊爾與西藏交界的兩個關口運輸。其中Rauwagadi-Kerung關口曾在尼泊爾地震中遇泥石流災害而關閉。

這是尼泊爾有史以來第一次從印度以外國家進口燃油及石油產品,打破了印度在尼泊爾基本能源供給方面的壟斷地位。

儘管道路運輸難度大,中國的支援行動仍算高效。10月31日,第一批100噸石油由中國入境尼泊爾;11月2日,三輛卡車運送第二批石油從吉隆關口進入尼泊爾,使運送石油的總量達到110噸。11月第一週,總計71輛中國運油卡車進入尼泊爾,運送了預定量一半左右的石油。

尼泊爾時報編輯Shakya認為,和中國的協議在短期內能解決緊迫需求,但更重要的是如何進一步展開深入合作。畢竟1000噸石油對現在的尼泊爾而言,僅僅是杯水車薪。

11月5日,中國和尼泊爾再次簽署備忘錄,計劃開放7個新的邊境口岸,以方便物資運輸與未來的商貿交流。

中尼的官方對話在地震前就已持續升温。2012年是「中尼友好交流年」,時任中國國務院總理温家寶當年1月訪問加德滿都,是中國總理10年來首次訪問尼泊爾。中尼雙方簽訂了包括經濟和技術援助協定在內的八個協議。中國提出,將在未來3年內向尼泊爾提供7.5億人民幣的經濟援助。

近年來,中國與尼泊爾的合作正逐漸增多。尼泊爾豐富的水電、旅遊等資源也成為中國大力投資的對象。2013年,中國取代印度成為了尼泊爾最大的外來投資者,花費16億美元投資了一個位於尼泊爾西北部城市西塞提(West Seti)的750兆瓦水電工程。

此外,2015年3月,中國決定為西藏至加德滿都的道路升級等基礎設施建設追加1.45 億美元投資。中國還計劃以日喀則站為起點,擴建青藏鐵路至中尼邊境的Rauwagadi-Kerung口岸。

中尼的民間交流也在逐漸密切。在加德滿都著名的商業區泰米爾,隨處可見中文標示的商品宣傳。喀什米爾織品店與旅遊公司的店主以熟練的中文吸引中國遊客。很多店鋪裏,支付寶網上轉賬已成為付款方式之一。隨着博卡拉等旅遊區的開發,不少中國商人也進駐尼泊爾,開設中國餐館,購買當地房屋以改造成酒店。

「尼泊爾就像八、九十年代的中國,」一位在博卡拉經營餐館的中國老闆説,「現在是機會最好的時候。」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