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報

為巴黎氣候大會鋪路 奧朗德訪華獲北京支持

刊登於 2015-11-03

法國總統奧朗德訪華首日,在中國重慶出席重慶德潤環境有限公司活動。攝 : Stephane De Sakutin/AFP
法國總統奧朗德訪華首日,在中國重慶出席重慶德潤環境有限公司活動。

11月2日,法國總統奧朗德(Francois Hollande)抵達中國重慶,開始為期兩天的訪華行程。奧朗德此行目的明確,法國駐華大使館指,他將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會面,並探討在巴黎召開的第21屆聯合國氣候大會。法國《世界報》(Le Monde)稱,中國自2006年起就是世界最大温室氣體排放國,排放量約佔全球總量的25%,因此中國政府的態度對於《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UNFCCC)的成敗至關重要。

當日傍晚,兩國元首共同發表了《中法元首氣候變化聯合聲明》,並簽署了多項合作文件。在聲明中,中法雙方支持各國以5年為期限盤點一次氣候行動,以確保達到將地球升溫控制在2°C以內的目標。

據中新網報導稱,習近平表示,中方高度評價法方為籌備氣候變化巴黎大會作出的巨大努力,堅定支持法方辦好氣候變化巴黎大會;中方也為推動大會成功作了實實在在的努力。法國多家媒體表示,中方的表態是巴黎氣候大會取得成功「相當重要的一步」。

我們正在尋求一個全球性的、宏大的共識,把全球氣温的上升控制在2°C以內。中國對此的支持至關重要。

法國總統奧朗德

奧朗德將首站定為中國西南部城市重慶,而不是首都北京。法國蘇伊士集團在重慶投資了30多億元經營水務,該公司也成為奧朗德此行的第一站。奧朗德參觀了集團旗下的中法唐家沱污水處理廠,行程的主題落在環境保護和中法經濟合作上。他強調中國的支持對巴黎成功召開氣候大會至關重要。法國生態、可持續發展與能源部長 Segolene Royal與法國氣候變化談判大使兼氣候峯會特別代表 Laurence Tubiana 全程隨行。

在奧朗德抵達之前,法國外交部長 Laurent Fabius 與中國氣候變化事務代表解振華已經就這份氣候聯合聲明討論了很久。中國的温室氣體排放量龐大,佔到全球總排放量的四分之一。2014年,中國與美國達成了温室氣體減排協議,而法國作為氣候大會的籌辦國,一直希望能推動中國做進一步承諾。今年9月,中國外交部曾對法國的積極努力表示讚賞,稱願意推動各國在氣候大會上達成協議。

氣候大會將於11月30日至12月11日在巴黎召開,法國希望包括英美、中國、印度等80多國領導人能在會上簽署一份抑制全球變暖的協議,確保地球的氣温不會比工業革命前高出2°C。今年以來,奧朗德與法國外交部長、環境部長已經在全球多國頻繁就氣候大會展開遊説,此次訪華亦是氣候大會前的「最後公關」。

這屆氣候大會對法國和整個歐盟來説都意義非凡。2009年的哥本哈根氣候峯會未能達成《京都議定書》那樣有法律約束力的文件,被視為全球處理氣候問題的失敗。多方分析指,若氣候大會能成功使多國達成節能減排的氣候協議,歐盟將能顯示對國際事務的有力幹預;法國在歐盟中的大國地位也將得到提升;奧朗德總統在緊接而來的法國總統大選中也能拿出政績。

除氣候問題外,奧朗德總統隨行還有法國財政部長與眾多企業家,奧朗德本人亦將在11月3日出席法中經濟與氣候峯會。多家中國傳媒指出,奧朗德希望推動中法在金融領域與民用核電項目的合作。在訪華第二天,奧朗德還將會晤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與人大常委會委員長張德江。

149
截至目前,已有包括中法在內的149個國家遞交了氣候變化國家自主貢獻文件,這些國家的温室氣體排放量佔到全球的87%。

聲音

對於奧朗德政府來説,氣候外交並不單是關乎氣候,更是關乎本屆政府的政治生存。

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宋卿

在難民危機等重重困境下,巴黎氣候大會的成功,將體現歐盟能夠繼續在世界上扮演好的領導角色。

中國人民大學歐盟研究中心主任王義桅

(中國的介入)會被其他發展中國家密切關注……尤其是那些大的發展中國家,比如印度、印尼、南非和巴西等亞非國家,都在看著中國的下一步。因此,中國可以帶動連鎖反應,在某種意義上產生很大的影響力,讓巴黎氣候峯會更有份量。

法國總統奧朗德

奧朗德

奧朗德(Francois Gerard Georges Nicolas Hollande,1954年8月12日-)是法國社會黨籍政治家,現任法國總統兼安道爾大公。作為法國社會黨的核心領導人之一,他曾經出任社會黨第一書記(黨魁)超過十年;曾任國民議會議員,1997年至2008年間出任社會黨第一書記,是社會黨任期最長的第一書記。2012年法國總統選舉中在第二輪投票擊敗薩爾科齊,當選法國第24任總統,成為法國第五共和以來第二位左翼總統。2013年4月25日,應習近平邀請首次訪華,成為中國新一屆領導集體產生後首位訪華的西方大國元首。 (資料來自維基百科)

來源:澎湃新聞第一財經日報法新社SCMP風傳媒中新網澎湃新聞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