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

李嘉誠跑去哪裏了

李氏王國在歐洲慢慢擴張,今日普通英國人飲水用電、交通電話,很有可能是向李家付帳。英國人怎麼看李嘉誠?

特約撰稿人 梁仲禮 發自英國倫敦

刊登於 2015-10-23

李氏王國在英國

流動電訊商「O2」倫敦旗檻店內,一如平日人頭擁擠,那串熟悉的海藍色氣泡依舊掛在門牌上的當眼處。一切如昔,除了價單上角西班牙母公司Telefonica的商號,或在不久將被換走——是的,香港首富李嘉誠旗下的「3英國」2015年年初提出,以92億5千萬英鎊從這家西班牙公司手上收購「O2」。收購一旦完成,英國流動電訊商將會從四家減到三家,而「3英國」將是最大一家。由於這項交易涉及英國電訊運營業的競爭幅度,歐盟和英國監管部門仍在調查審批之中,預計10月底決定是否批准。

一名女士在英國一間「O2」店外談電話。攝 : Darren Staples/REUTERS
一名女士在英國一間「O2」店外談電話。

在遊客必到的牛津街,街上幾家連鎖藥房Superdrug和化妝品店The Perfume Shop不乏大陸來客,對這些維多利亞建築內開店的品牌有特別的熱情。然而他們不知道,李嘉誠的屈臣氏集團早已收購了這兩個英國品牌名下一千多間連鎖店,當他們購買藥品和香水時,錢進去了李嘉誠的口袋。

零售販賣店之外,李嘉誠的商業王國更積極向公用事業伸手,買下倫敦地鐵站的供電系統、覆蓋全英四分之一人口的地下電網、大小供水設施、輸氣管、港口碼頭、鐵路車廂,可以說,英國人的日常生活離不開李氏王國。

「李嘉誠」三個字有多重含意:曾經,他是超人,香港人的奮鬥目標,獅子山精神;後來,他是地產霸權的等號,2013年的碼頭工潮中成為了外判工人示威牌上長著獠牙的惡霸,額頭還有「奸商」二字;與領導人握手時,他又是愛國愛港愛鄉的香港第一人。

直到去年,長實、和黃合併重組,李氏遷冊之聲甚囂塵上。九月初,新華社屬下的瞭望智庫發表文章《別讓李嘉誠跑了》,一時之間,「李嘉誠」三個字在中港兩地,又出現截然不同的演繹。

端傳媒查閱李氏旗下和記黃埔過去二十年來的公司年報,和黃在內地投資收益一直維持在總收益的10%左右,反而香港核心業務收益從2001年的47% 跌至2014年的16%,同時,在歐洲的收益則從7%升至43%。而和黃、長實合併重組後的長和實業2015年中期年報則顯示,上半年備考收益總額裏歐洲佔44%,當中英國佔20%。

和黃全球核心收入比例表 端傳媒設計組
和黃全球核心收入比例表

那麼,在英國,李嘉誠過去十年資產轉移的目的地,英國人又如何詮釋「李嘉誠」呢?

英國人:誰是李嘉誠?

弗朗西斯剛從大學畢業,現在在非牟利機幫當實習生,工作關係經常要往來英國和歐洲大陸,他不忿公家營運的歐陸火車,為何效率和服務都比英國的私營鐵路更勝一籌;任職咖啡師的傑克,對於英國鐵路由私人公司營運不以為然。但當端傳媒記者向他們提起,現時全英國鐵道上行走的車卡,有三分之一由李嘉誠擁有時,他倆不約而同一臉茫然︰誰是李嘉誠?

儘管李嘉誠在十年、二十年前已經開始投資英國,英國人對於這位香港首富的好奇心才剛剛開始。BBC著名時事調查節目《一目了然》(Inside Out)早前一集特輯披露,英國東北部主要地區的供水設施由一個名為李嘉誠的香港商人擁有。主持人在節目中反問︰全世界這麼多東西他可以買,為何偏偏選擇英格蘭東北這一角? 2015年年初,《每日郵報》撰文向英國讀者介紹李嘉誠,內容圍繞「李氏靠穿膠花起家,腰纏萬貫卻只戴價值26美元的手錶」這類香港人早已耳熟能詳的「故事」。

李嘉誠英國購物清單 端傳媒設計組
李嘉誠英國購物清單

一般英國人對於誰是李嘉誠茫無頭緒,詹姆斯·米克(James Meek)是個例外。

「擁有連鎖藥房Superdrug和擁有水務公司Northumbrain Water是兩碼事。」這位前《衛報》記者邊看著端傳媒準備的《李嘉誠購物清單》,邊攪拌手上的咖啡。「就如這間獨立咖啡小店,他們可以選擇將店賣給李嘉誠,大家不喜歡光顧,日後可以到別處喝咖啡;但食水,你沒有選擇。」

2011年,由長江基建牽頭的財團以港幣620億元收購了英國水務公司Northumbrian Water,自此英格蘭東北、東南部加起來450萬人口,都要付費喝誠哥的水。James認為:「沒有食水,你不能生存,這無疑是另一種形式的稅收。」

去年,米克出版了《私有之島:為什麼英國現在屬於外國人》(Private Island: Why Britain Now Belongs to Foreigners),痛斥英國政府自戴卓爾夫人執政以來,不遺餘力將國有資產賣走。這些命脈產業,包括水、電、燃氣,今天十之八九都為外國人、外國政府掌控。書中屢次出現李嘉誠的名字。

一般來說,英國社會在生意面前,並不表現出濃厚的民族主義。以倫敦為例,家家戶戶都要喝泰晤士河的水,今天河水擁有權中有澳洲昆士蘭投資公司、阿布扎比投資局、英屬哥倫比亞投資管理公司、中國投資責任有限公司等大小十數間主權或半主權基金,各以百分之八至十的股份共同擁有。而倫敦新地標碎片大廈,則是由卡塔爾政府和英國房地產公司Sellar共同所有,前者的股權佔95%之多。

聽記者講起香港大亨李嘉誠在英國的投資規模,年輕的弗朗西斯和傑克也只是聳聳肩,並不以為意。但米克不無擔憂。

「我對李嘉誠個人不懷恨意,」他架著粗框眼鏡,留著一圈灰白鬍渣:「我關注的是我們的政府向外國人售賣英國的公共資產,從此讓英國人向外國人繳稅。情況就恰如一個家庭,你的水管壞了,正常來說會付錢找人來維修,必要時可能需要借錢補貼;但現在政府的做法是將整個浴室賣給水喉匠,由他打理,然後你每次洗澡都要向他付費。」

但是,對於財相奧斯本來說,吸引外國投資、推動公共產業私有化,恰恰是英國的成功之道。在今年九月《經濟學人》雜誌的訪問中,他表示,雖然英國工黨、獨立黨等黨派有議員公開質疑全球化對英國的影響,但英國人用選票表達了民意——這些反對派政客的支持率並不高。他認為英國比歐洲其他國家在這方面做得更好,較低的失業率和新一輪的外商投資就是明證。

第三條路在何方

當代英國販賣國有資產可上溯到1970年代戴卓爾夫人上場。她推行一連串「私有化」改革,將國企資產變賣,短短二三十年間,大大小小五十多間國企相繼被賣到私人企業手上,當中包括為人熟悉的英國航空、勞斯萊斯汽車等等。

事隔三十載,奧斯本決意再下一城,在財政預算案演說中,揚言會在未來一年推行自1987年以來最大規模的私有化,除了已經被陸續賣走股份的蘇格蘭皇家銀行,當地傳媒估計,賣物清單中還包括英國軍械測量局、英國氣象局、電視台Channel 4等。

「愚昧至極,如果他們是上世紀那種依賴政府補貼營運的笨重國企,我無話可說,但他們不是,當中不少甚至每年盈利。」《金融時報》這份被視為支持市場化的中右翼報紙,近日亦罕有撰文呼籲英國政府「停一停、諗一諗」,指賣走這些零碎國企,無助英國償還巨額債務。

既然反對私有化,那是否認為應該由政府出手購回公用事業?米克搖頭道︰「這種二分化思維相當可悲,除了私有化任人魚肉,或過時虧本的國家式營運之外,還有很多可能,比方說,繼續由國家式信托基金型式持有,但透過改革,以商營模式營運,以商業標準來量度效率,提供非牟利服務,現在蘇格蘭和威爾斯的水利設施也是沿用這種模式,而且這樣做,有關企業還可以以相對較低息來借貸。」

放眼英國,不少人正嘗試在「私有化」和「國有化」之間尋找第三條出路,2013年成立的倡議組織「We Own it」曾發起民間聯署推動《公用事業用戶議案》,透過設立公民參與、共同監察的機制,將公用事務應該如何營運的決策權帶回社區,實實在在的自己社區自己救。

「We Own it」發起人凱特·霍布斯(Cat Hobbs)向記者解釋《公用事業用戶議案》,首先是地區政府每次在外判公用服務之前,必須先諮詢受影響居民,由居民決定是否應該將服務外判,然後共同訂立以非牟利、重視社會價值為優先考慮條件的標書競投,無論誰贏得合約,都必須時刻保持營運狀況透明,受居民監察,假如服務未如理想,甚至可以提早中止合約。這份議案書獲得102位議員簽名支持,當然在650位議員當中只屬少數,未能成功提上議程。

「公有權是英國的未來,」霍布斯斷言。

她認為英國不乏成功的例子,特別提到諾定咸郡,當地市政府新近成立「羅賓漢能源公司」,以家傳戶曉的羅賓漢故事命名,打破英國能源市場上巨企的壟斷,為居民提供廉價優質的能源。

這種由下而上、自我充權的模式,最後能否走出新的道路,無人能夠預知,然而,現階段所見政府出售基礎設施的方法卻層出不窮。

「彼此壯大」的中英合作

希斯路機場入境大堂裏,廣告畫布上的皇家衛兵列隊整齊,向世界各國遊客展示大不列顛帝國對傳統的重視和驕傲,大堂電視上的BBC 新聞卻在播放另一則故事︰習近平到訪英國,與英政府簽訂核電大單,參股興建英國欣克利角C核電項目。而且,中國日後更可能在英國東部布拉德維爾(Bradwell)地區,自主設計及建造西方首個「中國製造」核電廠。

「我們需要中國,」英國財相奧斯本八月於上海證券交易所的演說內容直接露骨,「我們需要中國來推動經濟、讓我們緊靠在一起彼此壯大」。而他在《經濟學人》的訪談則不忘提起,如何「彼此」壯大:

我沒讓英國納稅人花血汗錢建設核電廠,但每個納稅人都會從此收益。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