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據中國媒體澎湃新聞報導,原中央農村政策研究室和國務院農村發展研究中心主任杜潤生於10月9日上午6點20分在北京醫院病逝,得年102歲。杜潤生是中國經濟學家、農業問題專家,曾親歷和參與中國農村改革的重大決策,有「中國農村改革之父」的稱號。
杜潤生1913年出生於山西太谷縣,曾在1935年的「一二•九」抗日救亡運動中擔任學聯代表,後於193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抗日戰爭期間,他曾在太行山區參加抗日游擊戰;第二次國共內戰中,他曾隨「劉鄧大軍」南下參加「挺進大別山」的戰役,後又參加淮海戰役,並曾領導所在新解放區的土地改革運動,歷任中共中央中原局秘書長和華中局秘書長等職。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杜潤生提出分階段土地改革的主張,獲中央高層賞識,並於1953年初被調往北京,出任農村工作部秘書長,兼任國務院農林辦公室副主任。
在五十年代農村合作社運動盛行時期,杜潤生與國務院副總理鄧子恢同毛澤東的意見出現分歧:毛澤東堅持一種形式、快速發展,鄧、杜兩人則主張多種形式、慢些發展,提議給農民更多經濟活動的自由。鄧、杜兩人也因此被毛澤東斥為「小腳女人」,被迫作出檢討。
我們在中南局,土改結束以後,提過給農民交易的自由,就是商品交換的自由、借貸自由,還有可以僱工、租佃關係的自由等等,叫做『四大自由』。用今天的說法,就是市場經濟。那時候沒有這個名詞。
杜潤生1956年出任中國科學院副秘書長;在1957年「反右」運動時,與中國科學院黨組書記張勁夫共同起草文件,提出保護自然科學家,獲中共中央批准下發。1957年底訪蘇歸國後,杜潤生曾向中央撰寫報告,總結了蘇聯的知識分子政策的教訓,指出列寧特別是斯大林殘酷打壓知識分子,並認為中國不應當照搬蘇聯的做法。
1961年,杜潤生提出「初步紅」的概念,即大多數知識分子是「熱愛祖國、擁護社會主義」的,從而為當時確定知識分子的階級屬性打開一個入口,後獲得中共中央通過。1962年,陳毅受周恩來之託為知識分子「脫帽加冕」,否定了過去「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的說法。但在文革時期,杜潤生也受到迫害,被喻爲解散農業合作社的罪魁禍首,並被開除黨籍。
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後,杜潤生獲得平反,次年出任新成立的國家農業委員會副主任。對於當時由經濟學者陳一諮、張木生等人提出的「包產到戶」農村政策,杜潤生表示支持,並與胡耀邦、萬裏等人積極尋找突破口。
1981年,杜潤生在擔任中央農村政策研究室主任期間起草的「1982年中央『一號文件』」,正式確立了「包産到戶」的合法性,對中國農村發展產生了重大深遠的影響。1986年,中國農村發展研究所成立,由現任中紀委書記的王岐山擔任所長,受杜潤生直接領導。
「六四」事件發生後,杜潤生等因反對向學生開槍而受到整肅,經陳雲批示才免於再次被開除黨籍。2000年起,杜潤生出任《炎黃春秋》雜誌顧問,直至去世。
聲音
大概幾年前,像我們這些當年有幸在杜老指導下從事過農村研究的人,好像得過一個稱號,據說原話是這樣的,無非是杜潤生的徒子徒孫。不是一個很雅的稱號。但是,我今天在這個場合講,這是一個很了不得的對我們的一個恭維。我是想不到今生今世會有哪個稱號像這個稱號,能讓我們引以自豪。
杜潤生雖不是中共農村政策的最高決策者,但他在推進中國農村改革的過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杜潤生的工作最可貴之處在於,能把各種尖銳意見綜合起來,找到其中的共同點,化解爭論,非常智慧地把改革向前推。
搞經濟改革,不能忘了政治改革。我們需要一個透明的民主政府,需要一個屬於公民的社會……我國人多、資源少,但我們需要有民主、有自由,要成為全世界的榜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