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

呦呦諾獎後 人人有話說

10月5日中國女藥學家屠呦呦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消息,成爲當日大陸媒體新聞最大的熱點。在一片喝彩聲中,亦夾雜着各方爭議。

端傳媒記者 文濤 發自北京

刊登於 2015-10-06

2011年11月15日,屠呦呦獲中國中醫科學院2011年科技工作大會授予中國中醫科學院傑出貢獻獎。REUTERS
2011年11月15日,屠呦呦獲中國中醫科學院2011年科技工作大會授予中國中醫科學院傑出貢獻獎。

5日傍晚時分,中國大陸各家官方媒體和門户網站都在第一時間對中國科學界終於揚眉吐氣獲得世界科學最高獎表達欣喜,媒體關注的角度各有不同,大多並沒有超出一貫的官方媒體慣性反應。

而此番中醫藥學家獲獎,是否意味着在中國多年來飽受質疑的中醫,實現了絕地反擊,讓業內和坊間爭吵得不亦樂乎。媒體、醫藥學界內人士和時評家們熱烈討論:靈藥青蒿素的發現,是屠呦呦個人的榮譽,還是集體智慧的結晶?

甚至進而有媒體質疑,生於1930年的大陸藥學家屠呦呦,因在文化大革命期間的科研攻堅中發現了抗瘧疾靈藥——青蒿素,40多年之後,榮獲了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而至今仍未能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若不是近幾年屠呦呦連獲國際大獎,她的名字,幾乎註定被淹沒在49大陸建政以來無數科學工作者的花名冊中。

連一向發言謹慎的官媒《人民日報》,也在祝賀之餘,稱屠是「三無教授」(沒有博士學位、留洋背景和院士頭銜),進而對大陸科學界的的院士評選制度提出了質疑。

這些爭議既有中國科學界一貫基於中國社交文化特色而闡發的對個人明星與集體智慧的微妙表態,也有對中醫是否因此可以揚眉吐氣的猜測,亦有對長久以來中西醫孰優孰劣的更深入爭論。當然,與屠呦呦本人有關的一切細節,都如洪水般抽刷着大陸網友的手機屏幕。

中藥的靈感、西藥的勝利?

在獲獎之後的輿論熱潮中,最醒目的爭論是關於中西醫的討論。在大陸醫學界,中醫是否是科學,藥品是否有效,幾十年來爭論從未停止。包括此次獲獎藥品青蒿素是否是中藥,該藥獲獎是否證明是中藥的勝利,也是眾説紛紜,進一步激化了多年持續的中西醫之爭,並可預計在此後相當時間裏必被媒體和業界熱炒。

來自屠呦呦家鄉的報紙《錢江晚報》報導, 浙江省中醫院中藥房主任鄭敏霞評價,這次屠呦呦獲獎的青蒿素是黃花蒿中的抽提物,也是中醫藥理教科書裏的經典案例。

「屠呦呦獲諾貝爾獎,讓我們看到中藥是有用的,也是得到世界公認的。」鄭敏霞主任表示,「中醫藥作為祖國的精華,屠呦呦的獲獎會激勵更多的年輕人去學中藥藥理,也鼓舞更多的人去研究中醫,這也增強了自己的信心,中醫藥師們看到了中醫藥的前途和光明。」

而財新網的報導通過採訪海軍總醫院退休專家、藥品評審專家孫忠實認為,這不能看作是對中藥的承認,只能説是對植物藥提純的成功。

孫忠實稱,大多數藥物都是從自然界提取出來的,包括植物、動物、礦物,而青蒿素可以説是對植物藥的提純和成功,這和中藥不完全一樣,「只能説是我們國家的藥物學家從植物藥中提取了有效成分,達到了重要的目的。」

孫舉例稱,這和從麻黃中提取麻黃素治療哮喘,從顛茄、曼陀羅、莨菪等植物中提取阿托品,從罌粟中提取嗎啡,都是類似的,都不能説它們是中藥,而是植物藥。

從事天然藥物研究的復旦大學藥學院副教授俞培忠認為,青蒿素獲獎對於中藥的發展意義不大。但是對於中藥西化的有一定刺激作用。

他認為,青蒿素可以説是中藥西化的典型,通過中藥西化,可以發現更多新藥,實現藥物的多樣性。「而且這個結果做的非常早,發現本身是非常重要的。」

大陸知名科技網站——果殼網主筆游識猷評論説:從兩千餘種中藥方劑裏,最終找出一種植物提取物,再從這種植物含有的數以百計的化合物裏,找出一種化學分子——這明明是高通量篩選的勝利啊。

這家在大陸科技粉絲中具有巨大影響力的網站消息上,援引了諾獎委員會委員、瑞典卡羅琳斯卡醫學院教授弗斯伯格(Hans Forssberg)在頒獎現場的發言,強調青蒿素獲獎並不意味着西方科學對古代醫學系統或替代醫學系統的看法發生了變化。

84歲的中國中醫科學院藥學家屠呦呦獲得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暨醫學獎。攝:Jonathan/AFP
84歲的中國中醫科學院藥學家屠呦呦獲得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暨醫學獎。

「我們不是把本屆諾獎頒給了傳統醫學,而是把獎項頒給了被傳統醫學『啟發』而創造出新葯的研究者。」

而中科院植物學博士飛雪之靈(網名)在微博發帖反駁稱:中醫理論依然和科學不相容。因為屠呦呦使用的技術和方法都依然是在科學的方法論下進行的。唯一和中醫有交集的,是最初靈感來源於中醫古籍,「我反對將中醫理論稱為『科學』、反對中醫理論和由其指導的手段繼續存在現於行醫療體系中、反對未經充分藥毒理驗證的中藥上市使用。這也是廢醫驗藥的主要內容。至於退出現行醫療體系的中醫是做替代療法還是文化遺產,都沒問題,甚至還表示支持。」

時評人石述思發表評論説:屠呦呦獲諾獎令人驚歎。

「這是第一個自然科學領域諾獎,她是土生土長未出國不會英語的科學家,成果來自混亂艱苦的七十年代,之後多年屢戰屢敗終未獲院士,從未發表過SCI論文(國際期刊),更關鍵的她竟是中醫科學家。不知那些天天將中醫説成偽科學的大仙該如何是好?」

網友DreamReaver 在新浪微博上回帖稱:(青蒿素的發現)其實和中醫沒關係,是通過西醫手段從中藥記載中提取有效成分。青蒿素並不是一種中藥,甚至連中成藥都不是。屠呦呦也不是中醫。選擇、驗證、提取過程也都不參考中醫理論。這是廢醫驗藥最好的例證。

截至10月6日中午,DreamReaver 的這段回覆在新浪微博上得到了近500個「點讚」。

科普作家方舟子亦對石述思的觀點進行了批駁。他譏刺石述思發明瞭一個詞兒——「中醫科學家」。

方認為青蒿素是化學藥,也就是所謂的西藥,研究方法也是現代醫學方法,關中醫什麼事?他建議石對「自己完全不懂的東西少説幾句。」

方舟子稱,中醫藥對發現青蒿素的「啟發」作用,類似於傳説中蘋果落地對牛頓發現萬有引力、做夢對凱庫勒發現苯環結構的「啟發」作用,如果因此説中醫藥對人類健康事業作出巨大貢獻,是不是也要説蘋果對人類物理學事業、做夢對人類化學事業作出巨大貢獻?

早在2011年9月,屠呦呦獲拉斯克臨床醫學獎後,方舟子就在中國青年報上發表過文章《青蒿素和中藥有多大關係?》

文章認為,國內有的媒體在報道這一事件時把青蒿素稱為中藥,並説它讓人們重新燃起中藥創新的希望。其實青蒿素不是中藥,而是從植物中提取的成分單一、結構明確的化學藥。有很多化學藥最初都是以植物為原料提取或合成的,例如阿司匹林、達菲,我們不能因此就説它們是中藥。

個人主義Vs集體主義

而輿論中的另一有趣亮點,則更加具有中國特色。獲獎到底是屠呦呦一人的榮譽還是集體主義的勝利,引發從官方媒體到醫藥科學界各方發聲。也有媒體挖出屠2011年獲得拉斯克獎後在醫學界引發的爭議,亦有對其個人行事風格和研究水平的質疑。

5日獲獎消息傳出,中國科學院院長白春禮代表中國科學院和中國科學院學部主席團,給屠呦呦發出賀信,稱「屠呦呦獲獎是中國科學界的驕傲,將激勵更多中國科學家不斷攀登科學高峯」。

10月6日中央電視台(CCTV)午間新聞播出採訪屠的視頻,引用女藥學家自己的話説:「這是中國科學家集體的榮譽」。國務院總理李克強5日也向屠呦呦的工作單位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致信表示祝賀。李克強説「屠呦呦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是中國科技繁榮進步的體現,是中醫藥對人類健康事業作出巨大貢獻的體現,充分展現了我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影響力的不斷提升。」

《人民日報》昨日發表評論,稱年過八旬的中國藥學家屠呦呦,憑藉「拯救全球數百萬人生命」的青蒿素,迎來「遲到的榮譽」,中國科學家首獲諾貝爾醫學獎,這是個人的榮耀,也是集體的榮光。

《環球時報》在社論中提到,屠呦呦2011年獲拉斯克獎後,中國相關領域就有爭論。由於屠呦呦是在國家攻關項目中取得的成績,其他人和小組同樣功不可沒。有人認為應當獎勵集體而不是突出一個人。甚至關於誰對青蒿素的發現「貢獻最大」,也有不同看法。這樣的「集體主義榮辱觀」與諾獎頒給屠呦呦個人也讓人感到了差異。

《科學學研究》2015年第33卷的一篇論文《科學獎勵中的個人與集體——以青蒿素獲獎引發爭論事件為例》對此亦做了長篇論述。

該文分析稱,從價值取向看,中國科學更注重和承認「集體主義」,美國科學獎勵(以屠所獲拉斯克臨床醫學獎為例)更注重獨創性和個人發現優先權的「個人主義」,並認為兩種獎勵制度各有優劣。

1996年,青蒿素所獲得的大陸「傑出科技成就集體獎」,屠呦呦與其他九人一起獲獎,十人均分一百萬元獎金,在得獎人名排序中,屠位居第七位。

論文稱,523任務是中國舉國科研、軍民大聯合的結果,青蒿素發現前,其他項目組成員做了累積性的、試錯和探索性的貢獻,更重要的是中藥小組的其他重要合作單位如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所、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等所做的貢獻都不容忽視和否認。

「集體在場」的觀念大陸科學界根深蒂固。在西方人看來,這可能與維護個人發現優先權與這樣的觀念相違背,而在大陸,突出「個人在場」或會引起同行的不滿與反感。

1996年8月31日,屠呦呦在求是科學基金會的頒獎儀式上按規定簡單彙報了青蒿素及雙氫青蒿素的研製歷程,就遭到了一些人的詬病,認為她的報告太過凸顯自己的在青蒿素發現過程中的作用。

而在中國的中醫藥學界,業界同仁對屠呦呦的個人行事風格存在着頗多批評,屠一獲獎,表達這些業內的爭議之聲的文章開始被挖出並在社交媒體上傳播。

屠呦呦獲得拉斯克醫學獎後,《紐約時報》2012年1月發表長篇文章,披露當拉斯克獎授予研發青蒿素數百人員中一人的時候,一些中國和世界的瘧疾研究者被激怒了。 文章説,青蒿素的發現被認為是在對抗瘧疾過程中的重大成就,也被認為有實力獲得諾貝爾獎。但是,「幾乎沒有人意識到青蒿素的發現應感謝毛澤東。」毛澤東為了幫助和美軍打叢林戰的越南軍隊治療瘧疾,而號召研製青蒿素藥物。文章還提到了軍事醫學科學院教授周義清、廣州中醫藥大學教授李國橋、中科院上海藥物研究所研究員李英等對青蒿素發現的貢獻。

此文昨日被多家微信公號挖出,並在社交媒體被廣泛轉載。

北京大學生命科學院前院長饒毅雖然認為屠的獲獎名至實歸,但也指出了後者的一些缺點。

「我希望,中國大眾不能簡單地英雄崇拜,認為他們(指青蒿素科研團隊)是完人。他們不是,也沒有人是。他們的性格也非人人要學習的榜樣。我自己和屠呦呦交流也覺得有一定困難,特別是不欣賞她把中醫研究院的原始材料都收藏在自己家,不交出來給研究院,也不給我們看。」

青蒿素

青蒿素(qīnghāosù,英語:artemisinin,或稱黃花蒿素)及其衍生物是現今所有藥物中起效最快的抗惡性瘧原蟲瘧疾藥。使用包含青蒿素衍生物在內的青蒿素聯合療法是現今全球範圍內治療惡性瘧原蟲瘧疾的標準方法。青蒿素提取自中醫使用的中藥黃花蒿。化學上,青蒿素是少見的一種含有過氧橋的倍半萜內酯類化合物。普遍認為這種過氧化結構與青蒿素的抗瘧活性有關。已知其他多種天然來源的含有過氧橋的化合物——來源:維基百科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