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報

甲午海戰中的北洋沉船致遠艦找到了!

刊登於 2015-10-03

在中日甲午戰爭中被擊沉的致遠艦。英國國家航海博物館圖片
在中日甲午戰爭中被擊沉的致遠艦。

2014年,即1894年甲午戰爭爆發起的第3個甲午年,中國國家文物局水下遺產中心在遼寧丹東黃海海域發現了一艘神祕的沉沒戰艦,並將其命名為「丹東一號」。近日,隨着這艘沉船上的大批文物陸續被打撈出水,它的身份之謎也逐漸被揭開——由清朝北洋水師將領鄧世昌率領、在甲午戰爭黃海海戰中沉沒的「致遠艦」。

由國家文物局組織的水下考古隊此前已經在「丹東一號」上打撈起各種武器彈藥等上百件文物,雖然可以確定為甲午海戰沉沒戰艦,但始終未能確認其具體身份。然而,考古隊將最新打撈上來的瓷盤碎片進行拼接之後,盤子中央顯示出篆體的「致遠」二字,這被認為是確認致遠艦的「鐵證」。

致遠艦和靖遠艦這兩艘姊妹艦是由英國公司設計建造的,配備的全套餐具也都是特別定製。收藏於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中的這組餐具,是出自致遠艦的姊妹艦靖遠艦,在盤子中央部位標明船名『靖遠』。

「丹東一號」水下考古隊領隊周春水解釋「鐵證」

甲午海戰中,清北洋水師艦隊全軍覆沒,其中鄧世昌所率的致遠艦在彈藥用盡後意圖衝向日軍戰艦,但被炮彈炸沉。參與本次考古工作的甲午戰爭史專家陳悦稱,致遠艦是能體現北洋海軍風貌的一艘戰艦,其文物也將是中國唯一的北洋海軍出水文物。

陳悦認為,應該以發現致遠艦為契機,建立系統的甲午海戰紀念館。目前,山東劉公島上有一座「中國甲午戰爭博物館」,長期以來都是中國官方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但陳悦認為,劉公島館內所陳列的主要是濟遠艦文物,但濟遠艦在甲午戰爭被俘後,在日本海軍服役了一段時間,因此濟遠遺物嚴格意義上來説是日本軍艦的遺物。

據水下考古隊領隊周春水介紹,雖然已有百餘件文物出水,但目前還沒有正式進入文物大規模提取階段,需要等到船體打撈工作計劃出台後再着手進行。現階段而言,出水文物都是在抽沙過程中從泥沙中剝離出來,考古隊並未對散落在海水中的大塊船體甲片進行撈取。

軍事博物館研究員、海軍史專家許華也認為,打撈起來的致遠艦殘骸足以支撐起一座博物館。但他同時表示,即使將來致遠艦能夠被打撈起來,保養和維護費也將是天文數字。

7
致遠艦自鄧世昌以下246名官兵僅7人獲救,鄧世昌落水後拒絕救援,與愛犬一同殉職。

聲音

這樣直接寫明「致遠」兩個字的證據在「丹東一號」的考古進展中還是首次,這等於提供了致遠艦確切的直接證據。

「丹東一號」水下考古隊領隊周春水

目前出水的文物大部分還要進行後期的細緻清理才能識別更多的信息,隨着考古工作的不斷推進,有關致遠艦的信息也會越來越豐富……此前在打撈濟遠艦時候發現,有的艙門的密封性好,水都沒有進去,裏面的東西,包括紙和圍巾還是乾的,期待致遠艦上也會有此發現。

甲午戰爭史專家陳悦

慶祝抗戰勝利70週年,打撈出一艘大型愛國主義教育艦艇。

中國網友

致遠級巡洋艦

指清朝北洋水師在1886年向外定購的致遠和靖遠兩艘巡洋艦。二艦由英國「阿姆斯特朗」(Armstrong)所建,每艘造價二十八萬五千英鎊(約84.5萬兩白銀)。致遠及靖遠屬防護巡洋艦,裝有鋼製「穹甲」(水平裝甲),故又稱穹甲快船。致遠級排水量2300噸,航速達18.5節,是北洋水師主力戰艦中速度最高的。致遠、靖遠及同時在德國訂購的經遠、來遠在1887年底完工加入北洋水師後,清政府便由於各種政治原因,停止北洋水師採購新武器。結果在1894年爆發的中日黃海海戰中,致遠及靖遠已是北洋水師最為「新式」的艦隻。海戰中由鄧世昌為管帶的致遠奮戰五小時後彈藥用盡,船隻重創。鄧世昌下令衝向日艦,意圖用衝角撞沉日艦,最後由於被炮彈擊中引起爆炸而未能成功。葉祖珪為管帶的靖遠在黃海海戰中受創,經修復後與餘艦退守威海。最後靖遠在威海為日本魚雷所擊中後自沉。(資料來自維基百科)

來源:華西都市報人民網文匯報觀察者網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