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習近平訪美

吳戈:習近平訪美,看得見與看不見的「成果」

看得見和看不見的「成果」之間,中美關係危機依舊,而其要害仍在於:究竟如何對待美國,中國已人格分裂。

刊登於 2015-09-29

#習近平訪美#習近平#美國#中國大陸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到美國進行國事訪問。攝:Evan Vucci/AP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到美國進行國事訪問。

大陸官方關於習訪美成果的標準報導雖然也提及南海、網絡安全、民主人權等焦點,也基本被刪改到只剩官方願意讓國內所知的內容。

甚至集會、新聞和宗教自由的強調,以及直言中國在對待記者、律師、NGO、公民社團、教堂和少數族裔上「問題重重」,此文遠比上述49項成果和那些或遮遮掩掩、或巧舌如簧的解讀坦率、尖銳得多。

尷尬的四十九項「成果」

中國以往的大國外交酷愛以發布聯合公報固化成果,峰會日益頻繁後漸改為介紹訪問成果。然而外交部在9月26日通過新華社正式發布的習近平訪美成果清單竟長達萬言。令人吃驚的是,除了將成果總數人為衝高至49項,該文件無異於外事口所有部門近期匯報的羅列,連佶屈聱牙的外交法律文體也原封不動。

這可害苦了新聞界。《人民日報》和央廣網都試圖以十大紅包等親民形式概括成果,但除了旅遊年、增派留學生和百萬美國人學中文,只能附會出合資拍電影能看更多大片,採購波音出行更方便,清潔能源合作可望遠離霧霾,便利美企投資增加中國就業等十分勉強的因果,對已經避重就輕的政治、經濟和防務問題,就只能信口開河了。反正這次也沒能與美國聯合發布,國人又連「習近平訪美」主頁已吸引56萬關注的FACEBOOK也上不了,單方陳述,解釋權當然在「我」。

其實,這49項內部就全無主次。事無巨細、多數連進展都談不上的「雙邊務實合作」就佔了37項,而「新型大國關係」卻只有兩條原則闡述,亞太地區事務僅見「交換了意見」和「就阿富汗問題保持溝通與合作」,對中日等話題避之不及,「國際與地區問題」也就強調了聯合國和維和行動的意義等4小段。「全球性挑戰」的4條,連海洋漁業都算上了,相對焦點的議題——網絡安全卻顯然是有意放在此類,以淡化中美雙邊潛在衝突的色彩。

大陸解讀「成果」夾雜私貨

筆者22日在「習奧會前瞻」一文中預測,中美在網絡安全領域不可能達成有約束力的協議,而且其背後透射出的是中國國際價值觀的混亂。果然,27日,近來極為活躍的共青團極左喉舌「中國青年網」對習奧會成果的解讀榮登百度前列,且再次以網絡安全為主題。

此文首先將網絡安全問題歪曲為「近年來互聯網發展對國家主權、安全提出新挑戰,改變了地緣政治的內涵」,又偽稱奧巴馬也「不認同」習所稱守成大國和新興大國必將衝突的「修昔底德陷阱」,再將其強行套用到網絡安全領域,於是,中國對內嚴密管控網絡言論,對外以網絡戰等「非對稱手段」挑戰美國軍力優勢的局面,瞬間美化為新興網絡大國與傳統網絡強國間「長江後浪推前浪」,要解決的不過是共同打擊網絡犯罪。

當然,習近平2014年還曾以「尊重網絡主權」對美國主動出擊,試圖改革「國際互聯網治理體系」,這次根本未提,但該文在解讀中強行重提,甚至幻想將其作為解決全球網絡安全問題的指針,彷彿美國已全盤認輸,顯然自我感覺良好。

實際上,雖然中國媒體強調「中美都是網絡黑客事件受害者」,奧巴馬在25日與習近平共同會見記者時就當面指出:「我們極其嚴重地關注……日益猖獗的網絡威脅,……必須停止」,同時警告「將繼續採取一切可以採用的方式保護……利益」。在回答記者關於「對中國為避免就此實施新制裁而採取的措施」是否滿意時,奧巴馬的措辭酷似中國外交部的口頭禪——「聽其言、觀其行」,並強調美國建立了制裁能力。

同時,從奧當面披露「習表示他無法為13億人中的每一個的行為作保證」,以及「我希望習主席能向我顯示的是,我們沒有支持那些活動,得知這類活動時認真對待並且通過合作執行法律」之語來看,中國並未對某種嫌疑矢口否認。雙方同意政府都不從事,也不支持網絡盜竊知識產權,更像是中國的間接承認和不再犯保證。中國還同意為美國調查這種惡意網絡活動提供官方協助,顯然也暗示了此前中國或有不負責、不合作的縱容態度。

至於央廣網提到奧巴馬重申恪守中美三公報時故意隱去《與台灣關係法》,倒不算什麼,因為它從重申「一個中國政策」就能得出「美國不支持台獨、藏獨、疆獨,也不介入香港事務」,恐怕更顯「圖樣圖森破」(Too young too simple)。

中美關係的最大隱患

大陸官方關於習訪美成果的標準導雖然也提及南海、網絡安全、民主人權等焦點,也基本被刪改到只剩官方願意讓國內所知的內容。若非像從《新聞聯播》的蛛絲馬跡猜測高層鬥爭一樣,很難從「同意繼續就有關問題保持建設性溝通」等措辭聽出「其實完全談不攏」的真相來。

幸而26日美國駐華使館就在大陸的微博上轉發了習奧會後聯合會見記者時奧巴馬的講話。儘管是英譯中,但從中國在公平競爭環境、保護創新和知識產權、加速市場化改革、維護全球經濟制度、減排和氣候變化上的重大承諾,到美國對朝鮮半島去核化、東海南海航行和飛越自由,甚至集會、新聞和宗教自由的強調,以及直言中國在對待記者、律師、NGO、公民社團、教堂和少數族裔上「問題重重」,此文遠比上述49項成果和那些或遮遮掩掩、或巧舌如簧的解讀坦率、尖銳得多。

對中美關係中最核心的「美國如何對待中國崛起」問題,奧巴馬首先強調是美國對戰後的亞洲格局和中國快速發展提供了條件,並暗示雖然願意改革一些國際機制以容納中國的實力上升,但前提是中國不能一會借強大挑戰國際規則,一會又否認強大而逃避責任。最後,奧巴馬還以「大國就必須做出更多努力,我的白髮就是見證」無傷大雅地揶揄了中國。美國大使館的這條轉發在大陸的微博上被閱讀2593萬次以上,效果可想而知。

然而正如筆者22日所說,中國一旦回到國內語境,立刻滿足於自說自話,並以為這套強行解釋尚能自圓其說。對只看《新聞聯播》的老年和官僚人群,的確如此,可是對哪怕只稍多看一點信息,還遠算不得什麼「自由派」的公眾,效果同樣啼笑皆非。

隱藏在「雙邊務實合作」中下,另一些現實漸漸凸顯:美國顯然要求中國遵守「基於規則的國際經濟制度」,對人民幣國際化和亞投行等議題的支持都附有條件,美國還將通過司法改革和法治高層論壇「干預中國內政」。

一面是中美兩軍正在完善關於空中相遇安全和危機溝通的協議文件,一面國內仍對中國軍機「以危險靠近恐嚇美機」得意忘形,而中美核安全合作中的「微中子源反應堆低濃化改造」等內容恐怕連媒體也懶得理解。央廣網將「攜手為國際社會提供更多公共產品」當作重大成就,卻照抄世界銀行對「公共產品」的解釋都沒抄明白,彷彿這是一種「結對扶貧政策」。

不過容易理解的也未必有人關注。習近平直到27日與奧巴馬共同會見記者時對中美新型大國關係核心內容的闡述仍是「不衝突、不對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贏」,49項成果報導中前六字卻突然蒸發,而中國學者22日還在強調這六字是這種關係的核心,「合作共贏」反倒只是理想的收益。

可見,看得見和看不見的「成果」之間,中美關係危機依舊,而其要害仍在於:究竟如何對待美國,中國已人格分裂。

(吳戈,軍事、國際時事評論員)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