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報

雨傘運動一年後,港人如何看待未來?

刊登於 2015-09-28

雨傘運動一週年後,「未來@香港」發布民調顯示,香港市民對香港前景評分偏低。攝: 林亦非/端傳媒
雨傘運動一週年後,「未來@香港」發布民調顯示,香港市民對香港前景評分偏低。

距離香港雨傘運動發生已滿週年,身處輿論漩渦中的香港人,尤其是香港的年輕人,他們對於香港的未來有哪些看法呢?

前身為政改民意關注組的「未來@香港」近日公布最新民調結果顯示,香港市民對香港前景的平均評分為4.75分(滿分10分),其中「特區政府施政表現」、「縮小貧富差距」和「減低社會撕裂」得分最低,18至29歲的年輕人對香港前景最為悲觀。此外,自稱「泛民派」的受訪者亦較自稱「建制派」的評分更低。

社會發展將與年輕人的期望脫節,情况令人擔憂。

「未來@香港」成員施永青

「未來@香港」委託嶺南大學公共管治研究部,在9月7日至13日對1030名18歲以上香港市民進行了電話隨機訪問。「未來@香港」的前身政改民意關注組曾委託同一研究中心做過關於政改的一系列民意調查。此次調查的指標有12項,分別著重在社會、經濟和政治三方面,評分標準為0至10分,10分指前景非常好。

調查結果顯示,12個指標的評分全部低於6分,最低為「縮小貧富差距」的3.56分,最高為「被訪者的家庭經濟」,獲5.56分。

略高於「縮小貧富差距」的是「減低社會撕裂」的3.66分,和「特區政府市政表現」的3.98分。其中,六成上下的受訪者認為,香港未來能縮小貧富差距及減低社會撕裂的前景,只能得到4分或以下。一半的受訪者給特區政府施政表現的前景評分在4分或更低。得分最高的指標除了「被訪者的家庭經濟」,還有「提升公共服務素質」的5.28分和「維持法治」的5.18分。

值得一提的是,不同年齡組別對香港前景的評分亦呈現差別。18至29歲的受訪者給分遠高於50歲以上受訪者。此外,擁有專上學歷或收入中等的受訪者評分亦較低。

「未來@香港」召集人李華明指,不同年齡層在政治選項中意見有明顯的分歧,反映出「政改衍生的社會撕裂」未能得到改善。組織成員施永青則指,民調反映社會發展與年輕人的期望脫節,令人擔憂。他還分析年輕人未來可能會繼續進行抗爭行動,或是「另覓實際、可行的方式作理性溝通」。

香港浸會大學今年6月發布的一項民調也顯示,15至39歲的年輕人對香港的貧富懸殊、大財團壟斷經濟、無法保持高度自治及港人治港都持有悲觀的態度。其中,90後受訪者比80後更加擔憂香港無法保持高度自治和港人治港。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劃9月22日發布的民調亦發現,在18至29歲的受訪者中,有67%對一國兩制沒有信心,但持同樣觀點的50歲以的受訪者只有四成。

4
此次民調結果顯示,在18至29歲的受訪者中,評分在4分(滿分10分)以下的指標有四項,分別為「一國兩制方針在香港得到貫徹」、「特區政府施政表現」、「縮小貧富差距」和「減低社會撕裂」。

聲音

結果反映政府由上而下推銷政改方案,而中央對政改的強硬態度,令青年感到不受尊重,導致反彈越來越大,建議政府設立機制聆聽年輕人聲音。

浸會大學青年研究實踐中心副主任黃昌榮,6月8日

週年週年

梁振英先生在施政報告中與國務院白皮書口徑一致,強調香港只有高度自治,並非完全自治……但他們不明白,很多香港人──特別是年輕一代──並不是這樣想。對他們來說,「高度自治、港人治港」是白字黑字訂明的合同,不能隨着國家利益而任意修改。

英國牛津大學政治系博士候選人袁瑋熙,《青年政策·重點不在青年》

我們不能否認有青年人是因為對生活不滿而上街,代際之間在房屋、工作等面向的不均也非常嚴重,但如果我們將青年人的一些所謂「過激」行動和社會運動都歸因為對現實社會經濟生活的不滿,就會過分簡化了現今代際矛盾的成因。

香港中文大學香港亞太研究所聯席所長、社會學系教授趙永佳

對歷史反思而言,一年太短。對羈絆在時間中的個人來說,一年很長。雨傘後一年,我們想聽見,那些說不出口的鬱結。

端傳媒

「未來@香港」

「未來@香港」前身為香港政改民意關注組,召集人是明理顧問服務公司董事,民主黨黨員李華明,組織成員有中原地產、AM730創辦人施永青等。香港政改民意關注組成立於2014年,曾6次委託嶺南大學公共管治研究部就政改議題進行民意調查,最近一次為今年6月,結果顯示近半香港市民希望通過政改方案。關注組成員還包括狄志遠、郭烈東、張國華、何安達、王潤泉、曹啓樂、何偉立、司徒永富、李芝蘭、李律仁、錢文紅、李树甘和陳以誠。 (資料來自香港電台、明報、政改民意關注組臉書簡介)

來源:南華早報明報立場新聞蘋果日報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