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

太陽花的傷口,癒合了沒有?

每個人的內心,都像是一個別人看不到的面具。318退場後,面具背後,才開始重建嶄新的面貌。

端傳媒記者 蔣金 發自台北

刊登於 2015-09-21

「退回服貿!全面佔領主席台!」群眾的憤怒,燃燒整片夜空。去年三月,台灣經歷一場長達24天的公民運動。如今,一年半過去了。那場運動仍舊在攪動著台灣社會。運動退場了,但是刻在每個人的生命裏,持續對往後人生發揮影響力。

在運動中有不同層次的激情與理性,無論是面對國家與當權者的情緒,或是與組織互動的關係,或是生活中的角色衝突,甚至自我意識的反省與重建。而在過程中遭遇到的挫折,進而造成身心受創的現象,一開始被社運者半開玩笑稱為「運動傷害」。但之後愈來愈成為值得嚴肅看待、反省的課題。

端傳媒台灣運動傷害專題,訪談了318反服貿(太陽花)運動中,居於不同「戰鬥位置」的四位參與者。包括站在議場主席台領袖位置的陳為廷、324行政院事件參與者洪聖超、反服貿社工聯盟黃珮綺、以及當時議場一樓糾察組長的黃燕茹,並訪問324政院事件調查小組負責人林傳凱,深入探討「運動傷害」的各個面向。

端傳媒這次採訪嘗試借助類似「藝術治療」的途徑,使用兩副牌卡,與一張空白的面具。首先的一套牌卡為「史博典藏」系列的「藝遊卡」,是由台灣藝術治療學會第一屆理事長陸雅青暨資深老師,於歷史博物館的典藏作品中挑出的,作成60張意象、形象的圖畫卡,例如以色調與圖塊的意象作品,或是各種寫實畫作。牌卡散佈桌面,請受訪者依據問題從中挑選一張或多張,並說明挑選的理由,藉著圖卡的提醒,回顧自己與一年前事件的廣泛連結。

另一套牌卡,是稱作「我的任意門」的「門卡」,代表著「具體通往一個地方」,裏面有50種不同的門,可能通往各種可能的空間,引導受訪者抒發對過去、現在、未來的重整(重述)與想像。最後,將透過「畫面具」簡單卻直接的方式,投射出內在較不容易被人見到的那一面。

藝術創作配合口語補充,是為了開放受訪者的視角,讓他們夠凝視自我的運動傷害(創傷),不同於教條式或攻擊式(習慣)的談論。創傷存在的層面,不是每一個人都能用口語陳述表達,透過選擇、排卡,受訪者能透過圖像象徵性的特性,引發更深層對潛意識中被壓抑的題材、情緒及衝突的宣洩。此外,也幫助讀者更具象的感受受訪者所經歷的事情與心情。

系列的第一篇訪談,陳為廷的自剖告白即將上線。「太陽花運動」的效應還沒有過去,端傳媒期待藉著對參與者「運動傷害」的探索,發掘這場運動背後不為人知的真實面貌。

( 本次採訪中關於藝術表達的專業知識,由具有「藝術治療師」資格的「阿凱」提供諮詢及協助,謹此致謝。)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