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月17日,負責協調香港泛民主派區議會選舉的組織「民主動力」表示,泛民的區選協調已基本完成,與8個協調機制內的泛民政團進行了「完美協調」。至於其他意圖參選的民間團體,「民主動力」也已與其中14個協調好互不「撞區」,部分本身「撞區」的已經轉區。但仍有14個小選區存在「撞區」問題,其中包括一些雨傘運動後興起的政治組織(又稱傘后組織、「傘兵」),例如「青年新政」、「北區動源」和「東九龍社區關注組」等將與民主黨及工黨撞區。
如果撞(區)了的話,希望大家能從整個香港的民主去想,務求集中票源。
自2013年起,「民主動力」就開始協調泛民主派各政團的區議會選舉配額,避免同屬泛民陣營的候選人在同一選區相撞,造成選票分散。
在泛民政團中,民主黨、公民黨、工黨、街工、民協、社民連、新民主同盟、公民起動都參與了該協調機制。未參與該機制的人民力量也與「民主動力」達成「互不攻擊,交換資料」的協議。「民主動力」預料泛民今年將派出逾200人參選,少於上一屆的235人,希望以「精兵制」優先保住現有席位。
早前,民主黨與「青年新政」曾因「撞區」而進行協調,但未有進展。兩個政團都派人出選中西區(堅摩)、油尖旺區(大南)和葵青區(長安)等區;「青年新政」呼籲以2萬元經費進行初選,讓選民決定由誰出選,但被民主黨副主席尹兆堅指「幼稚」。
9月17日,「民主動力」召集人趙家賢亦特別提到「青年新政」,指該組織非建制又非泛民,對其持「觀望態度」,認為應該加強合作以打擊建制派為主。但「青年新政」成員周世傑早前表示,該組織為了顧全大局,所選的都是泛民本身做得不足的選區。該組織召集人梁頌恒17日又表示,是泛民撞他們的區,而不是他們撞了泛民。
聲音
我們希望打破「永遠的保皇黨」與「永遠的反對派」二元對立局面,建立本土第三勢力。
鷸蚌相爭,漁人得利,得益的只會是建制派。
未選前爭論不休,都講不出哪邊勝算更高,那要(讓路)犧牲的那個,肯定不高興。
傘後組織
2017 年 7 月,端傳媒啟動了對深度內容付費的會員機制。在此之前刊發的深度原創報導,都會免費開放,也期待你付費支持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