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別讓李嘉誠跑了」,背後高層「授意」從何而來?

《別讓李嘉誠跑了》這篇文章引起廣泛關注的背後,是官方媒體旗下的智庫機構和政經自媒體分析高層意圖的一系列運作策略。

周煒樂

刊登於 2015-09-17

李嘉誠。攝: Tyrone Siu/ REUTERS
李嘉誠。

新華社旗下「瞭望智庫」微信公眾號9月12日發布一篇題為《別讓李嘉誠跑了》的文章,9月14日再次轉載:《李嘉誠撤離香港五原因:他真的老了,香港也老了》。兩篇文章在大陸網路輿論引起軒然大波,不僅網友討論熱烈、李嘉誠自己出面澄清,而且中國國家發改委還在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發布會上就此回應。

《別讓李嘉誠跑了》一文提到,香港社會結構的失衡在於其過分依賴地產等產業,背後的始作俑者正是以李嘉誠為代表的富商階層,認為李嘉誠等香港富豪得到了政策上的好處,而獨自享用經濟政治利益,阻礙了大眾的「上升管道」,造成了「社會固化」和大眾社會的消亡,「從此前的商界領袖,教父級人物,轉變為長着獠牙的怪物」,因此他們「不宜想走就走」,應該承擔起領袖責任、回報窮人和經營社會事業。

《李嘉誠撤離香港五原因》則轉自著名微信公眾號「占豪」,則指出香港政治不穩、中國和世界經濟下行的風險,撤資可能由於「對中國反腐和深化體制改革吃不準」,而最終的結論卻是,李嘉誠對中國經濟的影響微乎其微,還預言「未來20年李氏家族的影響力將會快速衰落」。

帶有官方色彩的智庫平台發表以上文章,被解讀為是高層在中國經濟面臨挑戰、需要深化結構改革之時,不滿意富商隨意撤資、勸喻政府出手干預的信號。此文一出,網間有人叫好,更多的評論則認為,這篇文章顯然是錯誤的,「某種程度上帶有計劃經濟的思維方式」,同時也與香港《基本法》的基本精神相違背。不少網友替李嘉誠鳴不平或者對李嘉誠的行動表示理解:「憑啥(憑什麼),人家又沒犯法!」。「商人哪裏錢好就去那裏,難道看見虧本還不走?」

這篇引起網路討論熱潮的文章卻並不新。

一個月前,作者羅天昊的個人博客和微信公眾號上(微信現已刪除)早已發布過這篇文章,分析香港經濟和社會結構的文章段落,則借用了他2010年在金融時報中文網發表的《香港模式的瓶頸》,可見,這並不是所謂的官方最新「授意」。發改委在16日的國務院新聞發布會上回應李嘉誠問題時表示,會營造更為法制化的環境,並沒有證實這樣的干預動作。中國證監會旗下的《證券時報》也開始批駁這一觀點,應該讓「李嘉誠大大方方走」,不應該對企業施加法律以外的約束。由兩大黨媒《光明日報》和《南方日報》聯合開辦的新京報社,其開設的微信公眾號「沸騰」亦稱,這是一篇不宜過分解讀的「奇文」,直接指出當前國內智庫魚龍混雜、內容粗製濫造的問題。

「李嘉誠跑了」,為何引關注?

這篇文章的廣泛關注有幾大原因,一是「瞭望智庫」隸屬於新華社的官方背景。

「瞭望智庫」成立於2013年,14年拿到了財政部中央文化產業專項資金支援,研究的內容涵蓋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科技等各種方面,自然會被解讀為官方喉舌。

同時,李嘉誠本人的影響力是吸引關注的基礎。8月13日《人民日報》海外版刊文稱:「《彭博市場》雜誌剛剛不久列出了星球上最富有的100個人,在前25名富豪中,亞洲僅有李嘉誠一人上榜,足以證明李嘉誠在香港這個最自由經濟體中的地位和影響力,甚至在歐洲也是僅有的能呼風喚雨的中國商人」。他的一舉一動所牽動的資本流向,向來至關重要。

而時機則是重要的催化劑。李嘉誠「撤資」並非新聞。

2001年起,李嘉誠的「長和系」已經開始向歐洲轉移資產,而當2013年7月起的一系列包括拋售香港零售資產在內的出售計畫發布後,李嘉誠「撤資」在大陸輿論開始持續發酵。2013年8月《21世紀經濟報導》爆出了《李嘉誠撤資香港 半數資產移師歐洲》指出香港市場飽和,李嘉誠資產西移,「已經主宰了英國的經濟民生」。9月,中國房地產巨頭萬科的董事會主席王石也發表微博評論說:「精明的李嘉誠先生在賣北京、上海物業,這是一個信號,小心了!」又把輿論推向了高潮,11月,李嘉誠接受《南方週末》採訪時明確否認「遷冊」計畫。而2014年春天之後,李的一系列動作讓討論熱度不減,坊間猜測並開始轉移到「高層政治新版圖」之類的陰謀論上。2015年1月12日,《人民日報》海外版報導李旗下的長江實業及和記黃埔業務合併重組,人們視之為李嘉誠從香港逐步撤資的先兆。到了9月,大陸自身的經濟重要指標一路下滑,股市反覆震盪,公眾正在密切關注經濟變動、官方舉措之時,此時又傳出李嘉誠的「撤資」動作,再次挑起人們緊張的神經,也為部份「反市場」、支援「計劃經濟」的言論提供再現的機會。

智庫和自媒體如何蒙上「官方授意」的光環?

《別讓李嘉誠跑了》這篇文章引起廣泛關注的背後,是官方媒體旗下的智庫機構和專門分析高層意圖的政經分析自媒體的一系列運作策略。他們熱衷於分析領導人講話、重要活動以及關鍵人物動向,藉此突出自己的官媒背景、寫作者的權威身份,或者模仿官媒講話的思路和修辭,營造出一種掌握內部信息源、消息靈通之感。

以人民日報社為例,其旗下擁有數家發布政經分析的網站、新聞用戶端、微信公共號,例如,人民網、海外網,手機用戶端「海客」,微信公眾號「學習小組」、「俠客島」等等,他們發布的解析性文章常常被視為「官方解讀」,被廣泛轉載。據人民海外版今年5月透露,「俠客島」的每篇平均閱讀量是7萬至8萬次、每週都有文章閱讀量超過10萬;「學習小組」的微社區單日點擊峰值則高達150餘萬,獨立用戶最高達30餘萬,其影響力可見一斑。

特殊套路的修辭也是此類平台的特色。在標題、正文,常用的詞彙包括「釋放信號」、 「要點」、「亮點」、「獨家解讀」、「揭秘」、「潛台詞」、「權威」、「背後邏輯」等等,或者在前面添加【獨家】【重磅】的標識,均暗示信源或者分析獨到、消息的重要性以引起注意。內容上,他們一般摘編領導講話,分析領導出訪、回顧歷史問題,從見了什麼人到所到地方的先後來揣測高層的偏好和關注點。例如「學習小組」在大閱兵前後連續刊文發表《【獨家】習近平見連戰,一些未披露的細節》,《習總這兩天都見了誰》、《閱兵前一天,習總見了誰》、《閱兵當天,習總抽空見了誰》、《閱兵第二天,習總抓緊見了誰》,描述習近平見了誰,強調了什麼問題,而並無交談對方的描述,有強烈的宣傳意味。再例如,「學習小組」近日刊發《重大突破!王岐山釋放的首論中共「合法性」》,內容並無新意,但用詞遣句卻滿足了公眾對高層秘辛的獵奇心態,在互聯網間廣泛傳播,客觀上達到了更好的宣傳效果。

發布者的背景也值得關注,智庫和內參公號聘請的專家,也成為其內容是否專業可信的重要指標之一,帶有專業背景、來自權威機構的專家學者可信度更高。

例如李嘉誠一文的作者羅天昊,網上的簡介顯示其工作單位是智石經濟研究院(也稱智石智庫),是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青年智庫」秘書處單位。他的博客的簡介稱其為「國務院國資委商業科技品質中心研究員,長江商學院原高級研究員」,經常在微博發布關於政治經濟的文章,常被認為有「官方研究員」背景。

但由「沸騰」披露,羅天昊原名羅建法,原本做商業企業研究,改名後變為「國家城市戰略研究者」。但是其「研究」和「評論」常缺乏一致性,如他曾在一年前撰文說「又招安了,李嘉誠不用跑了」,一年後再寫「別讓李嘉誠跑了」;他也曾發表《中國應開徵美女稅》、《嬰兒奶粉應由國家免費供應》等令人啼笑皆非的文章。

在官方媒體,更經常見像「國平」、「皇甫平」(黃浦江評論諧音)、「任仲平」(人民日報重要評論諧音)、「鍾軒理」(中央宣傳部理論局諧音)這樣筆名發表評論文章。審查周永康,「國平」發文《清除腐敗是深化改革的必然之舉》,香港佔中開始後數日,「國平」評論《誰改為「佔中」買單》。無論是黨政外交還是經濟軍事,「國平」們的評論都和北京步調非常契合,才更體現北京決策方向。

本來並沒有上意授權的「皇甫平」是個例外。時任中共上海市委機關報《解放日報》黨委書記的周瑞金,看了內部材料之後認為需要發表意見,因此和上海市委政策研究室的施芝鴻和《解放日報》評論部的凌河一道,在1991年2月到4月期間,於《解放日報》發表《做改革開放的「帶頭羊」》、《改革開放要有新思路》、《擴大開放的意識要更強些》和《改革開放要有大批德才兼備的幹部》四篇文章,是鄧小平改革意識的宣示,雖然曾在1991年受到了短暫批判,但是為鄧92年南巡和經濟市場化改革營造了輿論。

2013年開始,還有大量以「政商內參」、「占豪」、「智谷趨勢」、「深海智庫」、「正和島」為代表的非官方背景微信公號發生「井噴式」發展,並吸引了大批用戶。

並未改變的是,北京官方的發聲管道仍主要限定於新華社、《人民日報》、中央電視台和中央人民廣播電台或者地方共產黨機關報官方媒體(和其旗下的新媒體平台等)。對於領導人重要講話、活動和重大突發事件,中國地方媒體常常不被允許自行報導,只可使用新華社或者權威部門通稿。但對於公眾而言,傳統官方媒體形象古板,不受喜愛,而如今,這些廣泛冒出的「政治內參」招牌智庫、自媒體,便因為集中關注官方言論活動,採用靈活的發布方式、官方色彩或特別修辭、「專業」研究員寫作等操作方式,成了解讀官方晦澀宣言的重要來源。

(周煒樂,香港大學新聞與傳媒研究中心研究助理)

附錄:

筆者通過"Wise Search"搜索2013年1月1日到2015年9月16日的大陸媒體,可以看到,在360篇關於「香港政治」及3198篇關於「香港經濟」的文章之中,最受關注的議題是李嘉誠和香港經濟,並樂於把香港的經濟實力、前景和深圳、上海和新加坡等地比較,將原因歸結為「佔中」與「反水貨客」的負面影響。

註:分項相加不等於總數。 圖:端傳媒設計部
註:分項相加不等於總數。
註:分項相加不等於總數。圖:端傳媒設計部
註:分項相加不等於總數。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