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溫克堅:打虎,一場無劇本大戲

對反腐大戲的認同下降,很大程度上和反腐的黑箱作業有關,沒有正當程序,沒有公共參與,司法過程也秘而不宣。

刊登於 2015-09-15

左-前中央軍副主席委郭伯雄攝:Feng Li/Getty
左-前中央軍副主席委郭伯雄

反腐行動是可以操控的,但政治後果未必是可以操控的,博弈總會以某種不斷升級的方式演繹下去。

一個多月以前,北京官方媒體宣布將前軍委副主席郭伯雄開除黨籍,這個加上不久前宣布的開除令計劃黨籍和對周本順進行調查的消息,似乎預示着經過一段時間沉寂之後,北京打虎大戲進入一個新高潮。

郭伯雄出事的傳聞由來以久,通過各種政治謠言工廠和政治放料通道,關注公共事務的社會圈層,早已經了解到郭伯雄的主要「罪狀」,無外乎是貪污腐敗買官賣官,在這個意義上,郭伯雄早已是一隻死老虎,選擇何時祭出,就看當局的政治需要,而選擇在建軍節以及北戴河會議即將召開前幾天公布,其中政治震懾意味相當明顯,這顯然是重申政治權威,以及確保在北戴河會議這個相當複雜的政治場合保持主動。

從表象來看,18大新領導層反腐動作可謂聲勢浩大,迄今為止,不但扳倒了周永康這個前常委,並且把徐才厚和郭伯雄兩名前中共軍委副主席拿下,先後抓了一百多名省部級高官,這樣的反腐力度在最近三十年北京的政治生態中可謂絕無僅有,也的確超過了眾多觀察人士的預判。

不過很多敏銳的觀察人士也注意到,社會大眾對北京反腐大戲的心態已經發生變化,從興奮到審醜疲勞是有代表性的一種觀感。 一開始,結合着人們對新上任領導層的自然期待,當局反腐舉措獲得很多掌聲,媒體輿論和知識精英也對此多有褒獎,然而隨着反腐劇情的轉承起合,以及各種獨立聲音對反腐的批判性解讀,對反腐舉措的評價逐漸出現分化。 選擇性反腐,通過反腐清理政治對手,為集中權力而反腐等等說法不脛而走,漸漸成為社會表達的強音。等到郭伯雄這隻大老虎被最終祭出的時候,嘲諷或者冷漠似乎已經成為民意主流,社會對反腐運動的認同度已經急劇下降。

對反腐大戲的認同下降,很大程度上和反腐的黑箱作業有關,沒有正當程序,沒有公共參與,司法過程也秘而不宣。這點周永康庭審一事上尤其如此,公眾對反腐的評價自然會發生變化,稍微有些見識的普通人,很快都能明白反腐實質,其實是一場和普通民眾無關的政治宮鬥。從政治邏輯而言,在一個民眾缺乏參與通道的政治架構下,民眾認同對政治主導者價值有限,對政治主導者而言,通過反腐清除政治對手,把自己人馬布局到關鍵機構當中,鞏固政治地位,才是政治價值所在。這點,在一個危機感日益強烈的政治體系中尤其明顯,因此選擇性反腐並不意外。

不過撇開民眾認同度這種相對虛空的政治指標,即使從政治權力格局進行分析,反腐大戲對主導者帶來多大價值,這也是一個見仁見智的問題。在我看來,打虎行動類似那種大山懷孕誕下跳蚤的尷尬遊戲,陣仗很大,收穫有限,陷入了進退失據的泥濘之地。

就正式權力架構而言,中共18大共選出205名中央委員,171名候補委員,打虎行動收拾了周本順,蔣潔敏、李東生、楊金山、令計劃5名中央委員,李春城,萬慶良、陳川平、潘逸陽、王敏、楊衛澤,仇和和余遠輝7名中央候補委員,在中共中委和候補委人員比例中都微乎其微。原河北省委書記周本順成為第一個下馬的地方一把手,似乎帶來一些想像之外,其他落馬貪官在整個權力格局中幾乎都無足輕重,而理論上中共權力中樞的政治局和常委會,迄今為止並沒有任何成員變化,有關京津滬等地方諸侯位置變動的傳聞雖然由來已久,但一直沒有做實,也反映了既有權力布局的剛性,因此三年打虎大戲雖然贏得很多眼球,但事實上18大權力格局變動不大。而眾所周知的是,十八大政治權力格局是多方平衡的結果,並不是習王主導的一個權力布局,這一輪轟轟烈烈反腐舉措,其政治收益並沒有轉化為權力格局的重塑。

當然,觀察人士都會注意到所謂小組治國的現象。原來盤根錯節的政治機構是一種派系平衡和相互制肘的格局,主導者通過打造眾多領導小組,視圖繞開那些機構,形成更個人化的權力體系。但北京的官僚機器已經樹大根深,多年以來形成的運作慣性要打破,要繞開,談何容易。小組治國現象反映的是主導者控制不了既有權力機構,駕馭不了現有的官僚機器,這是一種弱勢的表徵,而不是強勢的反映。

而事實上,反腐行動已經打破舊有的官僚運作潛規則,而新規則並沒有確立起來,因此消極懈怠成為官僚機器的自然反應。懶政,惰政,不惹事,不做事,幾乎成為官員們的普遍信條,在短期內,或許可以通過更鐵腕的手段來整肅官吏,來樹立權威,但高壓和恐嚇無法解決官僚體系的激勵問題,無法避免官僚體系的搭便車心態。對於一個社會來說,這未嘗不是一種福音,但對一個積極能動的依賴績效合法性的政治體制而言,這意味着不斷累積的社會危機,而社會危機最終都需要政治領導層來埋單。

反腐系列後果中,其中一個符合邏輯的後果就是政治對手的強化和集結,雖然目前只有非常少數的中央委員和候補委員調查,但有什麼理由讓剩餘的成員可以保障自身的絕對安全呢?雖然迄今為止沒有任何在任的政治局委員或者常委被抓,但是這些人的心思又豈是外人能輕易猜透? 當各種小組不斷蠶食正規機構的權力的時候,這些機構會有哪些反應呢? 反腐行動促使中共政治內鬥不斷升級,曾經的政治均衡已經被打破,新的均衡如何達到,這是官場和坊間都密切熱議的話題。無論是歷史鏡鑒還是政治邏輯都告訴人們,笑得早的不一定笑到最後。

坊間很多分析認為,隨着令計劃郭伯雄的祭出,隨着原來曾經盛傳要出事的高官逐步安全落地,反腐行動已經告一段落,接下來或許是主導者逐步整合權力,消化吸收反腐帶來的政治受益,在19大權力布局上形成主導優勢,一句話打虎大戲結束了,接下來是勝利者清點戰利品時間。這未嘗不是一種合理的說法,但通過打虎大戲,政治潘多拉魔盒既然已經被打開,要想說蓋上就蓋上,恐怕是一廂情願。樹欲靜而風不止,在一個危機四伏的政治情境中,反腐行動是可以操控的,但政治後果未必是可以操控的,博弈總會以某種不斷升級的方式演繹下去。

打虎大戲其實無力確定自身劇本,不確定性是唯一確定的。雖然,就大歷史而言,誰勝誰負其實並沒那麼重要,因為在關鍵時刻,歷史自有其劇本。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