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報

英工黨新黨魁:2020年終結保守黨執政

刊登於 2015-09-17

2015年9月15日,英國工黨新黨魁郝爾彬(Jeremy Corbyn)在英國工會大會發表演說。攝:Mary Turner/GETTY
2015年9月15日,英國工黨新黨魁郝爾彬(Jeremy Corbyn)在英國工會大會發表演說。

剛剛於9月12日勝出英國工黨黨內選舉,成為該黨新任黨魁的郝爾彬(Jeremy Corbyn)於9月15日出席英國工會聯合會(TUC)大會上,發表講話大力批評現屆政府的經濟緊縮政策,並揚言工黨於2020年大選可以憑「建設更良好社會的理想」獲得選民認同,取得選舉勝利。

工黨會比過往更有自信、更有決心,最重要的是,我們將贏得2020年大選,終止這屆保守黨政府。

工黨新任黨魁郝爾彬(Jeremy Corbyn)

郝爾彬是倫敦伊斯靈頓(Islington)選區的下議院議員,馬克思左翼理論的忠實追隨者,被譽為英國30多年來最左傾的政客。他的政見經常被拿來與希臘「激進左派聯盟」(Syriza)和西班牙左翼政黨「我們能」(Podemos)相提並論。

郝爾彬近年大力批評現屆保守黨政府的緊縮經濟措施,這也成為他近日發表的15項政綱當中的首要政策。他也支持「人民的量化寬鬆」,主張印鈔以支付住房、鐵路等公共開支,倡議將鐵路、能源部門國有化,並提出放棄核武及三叉戟核潛艇更新計劃,將資金分配往國家福利開銷。

在外交及國際關係方面,郝爾彬屬於堅定的「疑歐派」。分析指他當選工黨黨魁,將令英國脫歐公投存在更多變數。不過,他在這次 TUC 大會上的演說中,始終沒有提及關於英國在歐盟去留的觀點。他也主張制裁以色列,支持巴勒斯坦立國,並提出跟真主黨、哈馬斯等組織接觸以取得和平。

在這次工黨黨魁選舉前,郝爾彬屬冷門候選人,有英國博彩公司將他當選的賠率定在1比200。沒想到,郝爾彬在正式選舉首輪投票已獲59.5%得票率宣布當選,得票第二的貝安德(Andy Burnham)僅得19%。就連郝爾彬本人在勝選後也對BBC表示「感到意外」。

分析指,郝爾彬吸納了大量非黨員支持者成為勝選關鍵。工黨於去年改革黨內選舉制度,非黨員支持者付出3英鎊就可以獲得投票資格,這批接近20萬人的「新選民」當中,有85%投票給郝爾彬,而這批新選民大部份為年輕人。

英國輿論紛紛關注工黨是否要從中間路線轉向左翼,也熱議郝爾彬取代文立彬(Ed Miliband)領導工黨能否扭轉頹勢挑戰保守黨的執政地位;文立彬於5月大選失利後請辭。

然而,郝爾彬雖然取得工黨非黨員選民的支持,但在工黨黨友之間的認受性一般。郝爾彬當選至今僅數天,原影子內閣已有11名成員辭職,其餘多名工黨國會議員也表明杯葛郝爾彬下一步要籌組的黨領導層,而黨內新星烏穆納(Chuka Umunna) 也辭掉了工黨發言人職務。據《金融時報》指,郝爾彬在232名工黨國會議員中,只獲得15人支持。分析稱,郝爾彬能否成功主導工黨路線向左轉,並進一步挑戰保守黨的執政地位,先要爭取黨友認同。

工黨已經成為對國家安全、經濟安全,以至於你的家庭的安全的一個威脅。

英國首相、保守黨黨魁卡梅倫(David Cameron)

郝爾彬當選工黨黨魁僅數天,保守黨多位核心成員已經發起論戰,其中現任英國首相、保守黨黨魁卡梅倫在 Twitter 上直指工黨在郝爾彬領導下已成為「國家、經濟及國民安全的威脅」,引起輿論熱議。同樣來自保守黨、被外界視為接任保守黨下任黨魁熱門人選的英國財相歐思邦(George Osborne)也在《泰晤士報》撰文警告,假如郝爾彬領導工黨執政,將推動大肆印鈔、增加借貸等經濟措施,重創英國經濟。

59.5 %
工黨黨魁選舉中,郝爾彬在首輪投票獲得59.5%得票率,宣布當選。得票第二的貝安德僅得19%。

聲音

「貝里雅主義」已經埋葬在瓦礫堆下。(貝里雅為工黨前黨魁及前英國首相,奠基工黨近30年的中間路線)

《英國衞報》

郝爾彬的勝選,令英國續留歐盟與否的公投存在難以預料的後果。

智庫 Open Europe 政策分析師 Pawel Swidlicki

英國工黨(1994-2010)

1994年,貝理雅(Anthony Blair)成為新任工黨領袖,他以「第三條道路」作出競選口號,工黨放棄過往激進的左翼路線,重新定位。1997年英國大選,工黨取得壓倒性成為執政黨,結束保守黨18年的執政,取得執政權。其領袖貝理雅成為新任首相,他是英國185年來最年輕的首相。2007年5月11日,執政十年的貝理雅宣布辭任首相,並推薦時任英國財政大臣白高敦(James Gordon Brown)接任,6月27日,白高敦正式就任首相。直到2010年英國大選,選舉結果,出現自1974年2月以來首個懸峙國會,最後保守黨與自民黨達成協議,組建65年首個和平時期的聯合政府。保守黨黨魁卡梅倫出任首相,自民黨黨魁克萊格出任副首相。工黨再度在野。(資料來自維基百科)

來源:BBC香港信報立場新聞英國泰晤士報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