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報

攤牌?習奧會將談中國網絡攻擊問題

刊登於 2015-09-13

美國總統奧巴馬9月11日稱,來自自中國的網絡攻擊是「不能接受的」。攝: Mark Wilson/Getty
美國總統奧巴馬9月11日稱,來自自中國的網絡攻擊是「不能接受的」。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將於本月22到28日訪問美國。24日晚,習近平將與總統奧巴馬共進晚餐,25日兩人將在白宮舉行正式會談。白宮方面近日表示,在奧習會談中,奧巴馬將向習近平提出來自中國的網絡攻擊問題。

9月11日,奧巴馬警告稱來自中國的網絡攻擊是「不能接受的」,這或許顯示他準備在習近平本月訪問白宮時提出這個問題。在11日的講話中,奧巴馬稱「來自中國的網絡攻擊是不能接受的,總有一天我們會將其視為核心的國家安全威脅,並採取相應措施」。

我們已經非常清楚的讓中國人知道,他們正在參與的一些活動,我們知道是來自於中國的(網絡攻擊)是不能接受的。

9月11日美國總統奧巴馬參觀馬里蘭州一座軍方設施時發言

演講中,奧巴馬展示了強硬的姿態,他表示在一種相當艱苦和對抗性的環境下,美國可以選擇在這個領域和中國進行競爭。奧巴馬強調,「一旦美國選擇了這條路,我向你保證美國將不得不贏得這場競爭的勝利」。

據美國之音報導,白宮可能在今後幾天內向攻擊美國網絡的中國公司和個人進行經濟制裁。如果這一決定在習近平來訪前宣布,會使外交局面相當尷尬,尤其是美國需要中國在11月召開的巴黎聯合國氣候變遷會議上作出配合。但分析認為,此舉也恰好顯示美國政府對網絡攻擊和盜竊行動的嚴正立場。

事實上,奧巴馬今年4月就簽署了制裁行政命令。如果此次實施,這將是此命令生效後的第一個行動,但具有經濟制裁執行權的美國財政部至今沒有透露制裁名單和具體措施。

中共中央政法委書記孟建柱作為習近平特使先期赴美,與美國國務卿克里、國土安全部部長約翰遜、國家安全事務顧問蘇珊·賴斯等舉行會談,至9月12日結束。中國官方媒體,孟建柱「就共同打擊網絡犯罪等執法安全領域的突出問題深入交換意見,達成重要共識」。

孟建柱在訪美行程中指出,「中美兩國都是互聯網大國,雙方加強網絡安全領域互信與合作尤為重要……中方反對網絡攻擊和網絡商業竊密的立場是堅定的,不管什麼人,在我境內實施網絡攻擊和網絡商業竊密都是違反國家法律的,都應受到法律的追究。」

或是出於安全考慮,奧巴馬本月下旬在紐約出席聯合國大會開幕期間,將不會住在以前經常下塌的紐約華爾道夫酒店。這家酒店去年已被中國安邦保險集團收購。美國經常警告在中國的美國外交人員要注意人身以及電子監視,另外也希望在中國的美國公民小心監視,特別是在酒店中。

習近平為期一周的訪美行程將從在西雅圖與商界高管會面開始,因為華盛頓政治氣氛不夠好,中方將習近平的大部分公開活動都安排在西雅圖。與習同行的國家網信辦主任魯煒將在23日在西雅圖主持科技論壇,包括蘋果、Facebook、IBM、谷歌、優步(Uber)等美國頂尖科技企業高管都在受邀之列,而微軟是會議的協辦方。

有分析指,在中美就網絡安全、黑客間諜等問題未有共識、關係緊張的背景下,中方派出主管互聯網監管事務的最高官員隨習訪美,並在美國科技重鎮主持論壇,讓白宮心懷不滿,因為他們擔心這將會削弱對中國的強硬立場。這個論壇或許將中國領導人塑造為幫助美國公司參與中國市場的人,而美國政府卻認為美國企業正因為中國採取保護主義而正在遭受損害。

400
華盛頓6月份披露稱,這起網路攻擊使400萬聯邦雇員的信息安全遭到危害。

聲音

美國方面有確鑿證據證明,網絡攻擊來自中國。

美國網絡安全公司 CrowdStrike 的首席技術官阿帕洛維奇(Dmitri Alperovitch)

中國政府反對一切形式的黑客攻擊行為,同時中國也是黑客攻擊的受害者,希望美國停止對中國的無端攻擊,共建和平安全開放的網絡空間。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洪磊

網絡攻擊問題已經取代南海問題成為中美之間的首要矛盾。這個問題如果繼續惡化,將對美中關係產生惡劣的影響。

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教授時殷弘

魯煒

1960年1月出生,中共黨員。因被稱為「有權決定億萬網民看什麼」,登上2015年《時代》最具影響力人物榜。2014年4月任中共中央宣傳部副部長、中央網絡安全和信息化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主任,被《紐約時報》稱為「中國互聯網的守門人」。魯不少言行頗受外界關注,包括在 Facebook 試坐扎克伯格的椅子——當時桌面上正放著一本英文版的《習近平談治國理政》;在蘋果公司看當時尚未發布 Apple Watch,並說「確保信息安全和用戶隱私,你自己說了不算,上市之前,得經過我們網絡安全官認證」;出席首屆世界互聯網大會對於網絡審查制度答記者問,「我們現在不能允許的是,外國互聯網企業既佔了中國市場,又掙了中國的錢,還來傷害中國」;在谷歌總部,魯煒成了第一個坐上谷歌無人車的中國人,還說「剎車不如老司機穩當」。 (資料來自維基百科與南華早報中文網)

來源:南華早報南華早報中文網BBC 中文網星島日報美國之音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