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物

網絡上的短訊還算是情信嗎?

「愛情的天敵是效率,在產生與耗盡之間太過短暫,就像是電腦螢幕上閃現的文字般,落鍵之前,未經醞釀;成行之後,不加珍惜;因為不滿意,彈指之間便可刪除,連一點痕跡都找不到了!」

刊登於 2015-09-01

圖:Tina Ko

「你們有沒有收到男朋友寄來的情書啊?」

放暑假住學校宿舍的雙胞胎女兒AB寶回家,看她們正在整理帶回家的大行李箱,我一邊問她們。

姊姊A寶一副不可思議的樣子:「什麼時代了,哪有人還會寫情書。」

妹妹B寶也質疑:「紙張寫信裝封的信才叫情書嗎?臉書的私訊留言算不算?手機連線的訊息算不算?」

我點點頭,又搖搖頭說:「也許算,但是跟用筆寫在紙上的信件還是很不一樣,記不記得以前我們看過的電影《PS我愛你》?」

A寶很羨慕:「男主角實在太浪漫了,真期待以後我的男朋友也能像他一樣體貼。」

B寶立刻潑姊姊的冷水:「這是電影演的啦,哪有人真會這麼大費周章的預留許多親筆信函!」

我也馬上插話反駁B寶:「這可不一定喔!二十年前,你們的舅舅出國留學之前,就曾經做過類似的事情呢!」

B寶好奇:「那個放假就扔下舅母自己跑去放遙控飛機、潛水的舅舅?」

A寶也不相信:「退休後去學木工做家具,買塊農地學種田的舅舅?」

給家人寫的情信

我哈哈大笑:「人不可貌相,舅舅可是非常體貼的呢!他跟《PS我愛你》電影主角一樣,花了不少時間,陸陸續續寫了三十封給家人的信,藏在家裏很少有人會去翻到的地方,比如舊雜誌中、儲藏櫃裏、壁櫥內、米桶後面,椅子底板、工具盒中、箱子底層……讓家人在無意中有「尋寶」的驚喜,彷彿他的人仍在家中。

在出國前一晚,他還一個人跑到頂樓陽台錄音,輕聲細訴自己對家人的愛,以及即將遠離家人的不捨,也在錄音帶裏提到他在家中分別藏了四件給父母和弟妹的禮物,分別是──給媽媽炒菜後濾油的篩子;給弟弟一直想要的裝錄音帶的盒子;給愛喝茶的妹妹一個漂亮的茶杯;給父親一個裝了一元的紅包。

這捲錄音帶藏在除夕夜祭祖時才會拿出來燒紙錢用的桶子裏。換句話說,是在全家人吃團圓飯才會被發現,然後一起聆聽。」

聽完我的描述,AB寶忍不住哇了一聲,A寶問媽媽說:「舅舅當時送你的茶杯還在不在?」

媽媽回答:「到現在還在用啊!」

B寶感慨說:「想不到舅舅是這麼浪漫的人!」

我提醒AB寶:「電影裏面的主角蓋瑞與舅舅最令人感動的地方不只是體貼,更重要的是用心,能設身處地揣摩別人在什麼情況下會有什麼情緒,知道這些事情,對於我們在乎、關心,所愛的家人或朋友,似乎不難,但是真的能夠做到的人並不多,最主要就是不夠用心,也不願花時間去做,就像我們要送禮物給別人,要記得送的東西不是我們自己喜歡,而應該是收禮物的人喜歡或需要的東西,現代人往往連這麼簡單的一件事都不用心。」

這不單是快慢的問題

B寶又想起一開始的問題:「究竟網路上寫給對方的文字,算是信嗎?」

我思索着該怎麼回答:「廣義上來講,不管是電子的書信或是寫在紙張、羊皮紙或刻在竹簡上,只要是文字構成的,都算是書信,但是對於個人感受而言,一封實體的信,跟網路的文字,是很不一樣的。用親手寫的信,也許字跡潦草斑駁,也許有汗漬,也許有淚痕,那是有生命的,總覺得像友誼,感情這類抽象縹緲的事,有個較實體的東西來呈現是很必要的!」

A寶也附議:「你每年都會提醒我們,利用寒假春節前親手寫賀年卡給親戚跟好朋友,也是覺得用手寫的信才是有人的味道的信。」

我也感嘆:「現在因為電腦、手機的普及,數位化幾乎已全面取代了用筆的書信往來,真的是很可惜。」

B寶有不同意見:「用手寫,還要找信封、找郵票、太慢,太沒有效率了。」

我搖搖頭,故意學文藝青年的口吻:「就是太快速,失去了細細品味的美感。愛情的天敵是效率,在產生與耗盡之間太過短暫,就像是電腦螢幕上閃現的文字般,落鍵之前,未經醞釀;成行之後,不加珍惜;因為不滿意,彈指之間便可刪除,連一點痕跡都找不到了!」

當心文字的威力

A寶有意見:「不管快或慢,心意不都一樣?」

B寶附議姊妹:「你剛剛不是說用筆寫跟網路上的文字也都是信嗎?」

我提醒她們:「郵寄的信有一個最關鍵的要素,也就是慢,必須等待。情感的建立需要累積,經由等待,思念才能不斷累積,才有厚度,才有重量,電子通訊最大的後遺症就是太方便了,一想念對方立刻打電話,立刻收到回覆,想念就停止了,所以想念的情緒就無法累積。」

AB寶靜靜想着我所說的,最後我總結這次的討論。

「文字是有力量的,所以千萬不要用文字寫負面的意見或批評,甚至是善意的建議也要盡量避免,因為我們無法確定對方是在何種情緒下看我們所寫的文字,而且文字也許會反覆再看,每看一次就加重傷害一分,若想對好朋友建議或批評,面對面說時,可以有肢體動作的補助,比如帶着善意的笑臉,拍拍肩膀,或者溫暖的擁抱,不會讓對方誤解你的用意。」

說完,我也暗自打算找一天推薦我年輕時看過的一部日本電影《情書》,讓她們了解「緩慢」的力量。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