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正在籌備中的亞投行8月25日選出了首任候選行長,現任亞投行多邊臨時秘書處秘書長金立群當選。這個由中國發起,目前已有57個成員國的多邊銀行朝正式成立邁出了一大步。目前還處於「立規矩」階段的亞投行在成立後資金哪裏來?各成員國籌資時如何「刷」自己的信用值?
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以下簡稱「亞投行)不是一張「借記卡」,而是一張「信用卡」。
錢哪裏來?主要靠信用
一般來說,如亞投行這樣的多邊發展銀行,資金由創始國和參與國「共籌」。成員國付出一部分現金資本,但更重要的是信用資本。
當一國承諾對多邊發展銀行注資時,它所承諾的資本包含兩部分,一部分是現金,另一部分是承諾要付出的現金,或稱「通知即繳」,即沒有必要就不會交出來的資本。
在多數類似機構中,承諾資本佔大頭,如世界銀行中成員國提供的現金只佔總資本6%。
雖然不給鈔票,成員國提供的承諾資本也不是「空頭支票」。多邊發展銀行不指望成員國隨時兌現承諾,但也不僅僅依賴手頭現金進行投資。在國際金融市場上,多邊發展銀行還可以憑藉自身信用發行債券,用融資來推動項目建設。
多邊發展銀行的「信用」哪裏來?基礎是各成員國提供的「信用資本」。
換句話說,多邊發展銀行在國際金融市場上需要讓投資者相信,債券風險可控,即便投資失敗,債權方利益仍可得到維護。理論上,如果多邊發展銀行投資項目失敗,機構本身要承擔債務義務,而成員國因承諾繳納不同比例的資本,也要承擔相應義務。
這是一個信用逐級「放大」的過程:成員國各自拿出有限的現金加「信用資本」,放在一起湊成多邊發展銀行的「信用額度」。現金金額確定,唯一的變量就是信用。信用越高, 發行債券利率越低,即融資成本越低,這張「信用卡」能撬動的資本就越多。
因此,亞投行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在國際金融市場上的「信用額度」。
信用哪裏來?主要看評級
於是,問題的關鍵集中在如何評價「信用額度」高低,也就是金融市場上的信用評級。
對多邊發展銀行的評級是一個複雜的過程,要考察成員國的信用級別,還要考察不同信用級別國家在機構內部注資比例或投票權大小。儘管現行國際評級體系飽受發展中國家詬病,但三大評級機構【穆迪(Moody’s)、惠譽(Fitch)和標普(S&P)】的信用評級仍獲得最廣泛承認。
舉例來說,世界銀行(World Bank)在三大評級機構那裏都獲得最高信用評級。儘管世行94%的資本都存在於成員國的協議承諾上,但因為成員國包括美英等主權信用級別較高的國家,所以世行融資成本低,在多邊發展銀行中屬「高富帥」,日子相對最好過。
安第斯開發銀行(CAF – Development Bank of Latin America)總資本中68%都是現金,手頭資金靈活性強。儘管如此,成員國中唯一曾經擁有最高信用評級的西班牙近年還遭降級,承諾資本的可信度比世行差得不是一個數量級,融資成本比世行高三倍多。
無論關注減貧還是基建,多邊發展銀行想要更好實現宗旨,就要順着信用評級台階向上爬。
非洲發展銀行(African Development Bank)為了減少融資成本,就曾經調整成員國投票權,讓主權信用級別高的成員國擁有更多投票權,以此獲得三大評級機構的最高信用評級。看上去這的確像個遊戲,但也是無奈的現實。
亞投行評級會怎樣?難樂觀
目前,亞投行還處在談判階段,它的信用級別仍是一個未知數。
亞投行中投票權最高的國家是中國,主權信用級別並不理想。標普對中國的信用評級為AA-(最高評級為AAA),惠普國際評級為A+(最高評級為AAA),穆迪評級為Aa3(最高評級為Aaa),都不是最高信用級別。
從這個意義上看,關於安理會五大常任理事國中四個加盟亞投行的提法恐怕無法給亞投行的金融「信用」背書,因為其中只有英國主權信用評級處在評級體系頂端,但它作為「域外」國家,注資比例和投票權都十分有限。
亞投行即將於今年年底成立,最理想狀況是在評級機構獲得較高評級,這樣才能在運營過程中拿到更高的「信用額度」,獲得較低融資成本,「輕裝上陣」推進基建項目的進展。
不過,就當下情況而言,亞投行馬上獲得較高「信用額度」可能性不大。當然,亞投行還可以通過融資協議或控制運營成本等方式降低融資成本,但這勢必會影響它作用的發揮。中國牽頭的亞投行,並未完全跳出國際上已經確立的金融遊戲規則。
讀者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