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評論| 陶儀芬:中國模式VS「看不見的手」

在「中國崛起」的激動情緒下,國家在經濟基本面不好時以「暴力救市」扭轉跌勢,是信仰上的必要作為。

陶儀芬:中國模式VS「看不見的手」
股民在證券行觀看股票報價。

亞當斯密(Adam Smith)將市場喻為「看不見的手」,兩百多年來,經濟學的發展就是在尋找這隻看不見的手的運作規律。關於金融危機發展過程的規律恐怕沒有人比經濟史學家查理士肯特伯格(Charles Kindleberger)的掌握更精準,觀察自十八世紀以來許多金融危機發展的過程,肯特伯格於1978年出版了《瘋狂、恐慌與崩盤》(Manias, Panics, and Crashes)一書,至今仍被公認是分析金融危機最好的一本經典著作。

書中肯特伯格歸納出金融危機發展分為瘋狂、恐慌與崩盤三個階段:起初一些前所未有的新的獲利機會帶來市場的樂觀氣象與買氣,價格節節攀升,樂觀氣氛越來越濃厚到一種瘋狂境界,市場上每一個人都很興奮也感到不敢置信,在這種患得患失的感覺中,莫名的恐慌會在完全無預警的情況下突然出現,市場上一直存在的空頭立場不知為何一夜之間變得比較可信,市場出現恐慌賣壓,接着暴起暴落,一次跌得比一次深,一次漲得比一次少,等市場普遍承認熊市來臨時,其實已經是崩盤的谷底了。

自1990年代以來,全球金融市場幾乎每年都有金融危機發生,《瘋狂、恐慌與崩盤》也成為華爾街投資者的教戰手冊之一,並且啟發了晚近行為經濟學家許多關於金融危機發生的因果機制的研究,其中最著名的大概是成功預言美國次級房貸危機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羅伯席勒(Robert J. Shiller)的《非理性的榮景》(Irrational Exuberance)。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 端傳媒編輯部 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