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報

人民幣匯率暴跌引發全球市場震盪

刊登於 2015-08-12

人民幣匯率暴跌引發全球市場震盪

8月11日,中國人民銀行(下稱「央行」)將人民幣兌美元匯率中間價下調1.86%,創下自1994年引入現代化匯率制度以來,人民幣兌美元的最大一次貶值。隨後,央行發布公告稱,此舉是對「過去中間價與市場匯率的點差進行的一次性校正」,並決定「完善人民幣兌美元匯率中間價報價」。12日,人民幣兌美元中間價再跌逾千基點,創下34個月以來的新低。

在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下,人民幣匯率中間價的波動是正常的,不僅是中間價市場化程度提高的體現,也是市場供求在匯率形成中決定性作用的反映。

中國人民銀行新聞發言人8月12日答記者問

人民幣中間價公布後,引發全球市場連銷反應,股市、新興市場,以及黃金、原油等大宗商品市場同時受壓,全線下挫,投資者紛紛轉向債市避險。貶值也打擊了依賴向中國出口的公司,中國作為全球最大能源及金屬消費國家,石油和金屬價格也受到了最大影響,12日油價重挫4%,工業金屬則遭大量拋售。

而對於普通民眾而言,則意味着在銀行用相同數額人民幣兌換到的美元,大概只與2011年12月時相當。面對此次大幅下跌,央行回應稱,「從國際國內經濟金融形勢看,當前不存在人民幣匯率持續貶值的基礎」。

人民幣在最近十多年是一個全球爭論的問題,中國也一直在推進匯率改革。2005年7月,中國政府在匯率改革中結束了人民幣與美元之間採用固定匯率的做法,人民幣一夜升值了2.1%,並開啟了將近10年的「升值之旅」。但人民幣目前仍不能自由交易,其走勢也受到政府的嚴格控制。

《紐約時報》評論認為,人民幣的突然貶值是「北京對經濟情況擔憂日益加大的迄今最明顯的跡象」,中國政府擔心今年達不到7%的經濟增長目標。英國密德薩斯大學(Middlesex University)經濟學高級講師劉阿英也認為,人民幣匯率對美元的下跌主要目的是「維護本身經濟」,藉此可以刺激中國出口,對中國國內的就業也會有幫助。但2005年中國匯率改革時擔任央行貨幣政策委員的余永定則認爲,借助人民幣貶值來提振出口是「極其錯誤和愚蠢的做法」,長期而言是很危險的。他指出,央行應該減少對人民幣匯率的干預,「如果市場認為人民幣應走軟,那就讓它下跌」。

2 %
中國政府允許人民幣在中間價上下2%的範圍內波動。

聲音

未來,人民銀行將進一步完善人民幣匯率市場化形成機制,維護匯率的正常浮動,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穩定。

中國人民銀行新聞發言人

在岸人民幣將迎來新一輪持續貶值,幅度可能在5%以上。不過,人民幣貶值會受到央行的密切關注和調控,所以並不會出現斷崖式暴跌或無序貶值。

招商銀行高級分析師劉東亮

如果央行未來公布的中間價密切緊隨市場收市價,而在當前中國經常疲弱形勢下,這個市場收市價早就形成人民幣貶值預期,那麼這個機制將會不斷地強化人民幣貶值預期,而且使得人民幣真的進入單邊貶值的通道。如果這種情況出現,這不僅會與央行官員言論不符,也可能亂了當前人民幣匯率改革的陣腳。

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員易憲容

人民幣匯率

人民幣自誕生以後,一直屬於非自由兑換的貨幣,其匯率由央行中國人民銀行決定,僅作為調控進出口貿易和改善國際收支平衡的政策手段。現行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自2005年7月21日開始形成,以中國人民銀行(央行)發布的系列規定為基礎,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人民幣匯率不再盯住單一美元,形成更富彈性的人民幣匯率機制。(資料來自维基百科)

來源:BBC中文網紐約時報路透社新浪財經華爾街日報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