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報

當英國學生遇上中式教育

刊登於 2015-08-08

學生舉起老師給予寓意考試幸運的紙幣合照。圖為一間河北省學校的學生在舉行的全國高考前,參與一個增加士氣的活動。攝 : Stringer/REUTERS
學生舉起老師給予寓意考試幸運的紙幣合照。圖為一間河北省學校的學生在舉行的全國高考前,參與一個增加士氣的活動。

升國旗、做廣播操、打掃教室衛生……這些中國校園的熟悉場景,近期被一場跨國教育實驗「移植」到了海外。英國廣播公司BBC電視2台8月4日開播了一部有趣的紀錄片,名為「中國學校,我們的孩子受得了嗎?」(Are Our Kids Tough Enough? Chinese School),旨在探討中式教育能否在英國奏效。5名中國老師來到英國南部漢普郡(Hampshire),對50名英國中學生展開了為期4周的中國式教學,帶來了一連串的笑料與反思。

No talking, no questions now.(現在開始不許說話,不許提問)

中國老師對英國學生說

在英國波亨特中學(Bohunt Comprehensive School)校長的推動下,5名經過選拔、具備全英文教學能力的中國老師來到該校開設「實驗班」,按照中國教學模式教導英國學生。參與實驗的英國學生每天早上7點到校,晚上7點結束晚自習,在校時間長達12個小時。他們組建了班委會、穿統一校服、參加集體鍛鍊,每周還要舉行一次升中國國旗(后改為英國國旗)的儀式。有英國學生在課堂上隨時發言、在實驗課上燒水泡茶並稱這是「英國傳統」與「人權」,令中國老師幾乎「瘋掉」,而面對點名回答問題、上課說話要「罰站」、15分鐘講完三角函數等,英國學生也非常苦悶。有學生表示,唯一學到的是如何快速抄筆記,「感覺自己像機器人」。

在我看來,中國教育和俄羅斯教育一樣機械,擅長培養共產主義自動機(Communist Automaton)。爲什麽這種教育方式對英國的官員們如此有吸引力呢?

英國《衛報》專欄作家西蒙·詹金斯

這部兩集紀錄片的第一集一經播出,隨即在海內外引起熱議。英國《衛報》專欄作家西蒙·詹金斯(Simon Jenkins)認為,整部片子的核心只有考試,而中國學校也成為了培養高分學生的「考試工廠」。他又指,一些中國人已經意識到了強迫性、機械性的學習不會帶來創造力和幸福感,因此有越來越多中國學生前往英、美求學。但也有中國教育界人士在回應這部紀錄片時稱,中國教育在掌握知识的数量和准确性上具有優勢,中西教育各有利弊,應該互相借鑑。

25
2012年PISA(Program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s Assessment)對全球學生的數學、科學和閱讀能力做了一次排名,中國上海排名第1位,而英國排名第25位。

聲音

為什麼要詆毀一個學生學業能力比我們強的教育體系呢?是的,它是外國的,但是它顯然是有作用的。

英國網友@retrocoldplay

這幾位老師雖然教學水平很高,但並沒有將中國教育的精髓體現出來,他們並不能完全代表中國教育的現狀。中國傳統教育一直注重因材施教的原則,而這些老師並沒有做到這一點。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孫雲曉

中國學生普遍基礎比國外好,不是因為老師教的好,而是學生能吃苦,夠苦逼,競爭逼出來的。

網友@slimu

應該讓英國老師管教中國孩子,看看又會發生些什麼。

網友@zacspiro

應試教育

應試教育通常被視為一種以提升學生應試能力為主要目的且十分看重於考試成績,背誦與解題的教育制度,與素質教育相對應。這種教育制度在中世紀和近代的東亞和歐洲都是唯一通行的教育制度,但歐美國家在二戰後逐漸改行「素質教育」,而東亞國家則仍然堅持應試體制。這種教育方式為填鴨式教育的一環,將知識一味灌輸給學生,猶如填鴨般,即是鴨子在飼養的過程中養鴨者用含糖量高的飼料塞進鴨子嘴裡使其快速增肥。而導致其他如各鴨子划水的能耐等,不是取材重點。(資料來自維基百科)

來源:BBC中文網衛報澎湃新聞新京報中國教育新聞網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