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月30日,香港大學各學院共10名院長罕見地發表聯合聲明,呼籲校內外各方,尤其是「最高決策層」尊重學術自由及院校自主等重要原則。聲明還表示,對衝擊會議的行為「深感不安」,敦促各方將大學利益放在首位,盡快尋求一個讓大學可以向前邁進的共識。
作為港大法定最高決策機構的校務委員會(校委會),7月28日維持等待首席副校長人選後再任命副校長的決定,並遭學生衝入會場抗議。此前,已被副校長物色委員會選為建議人選,但至今未獲校委會任命的港大前法律學院院長陳文敏表示,有校委會成員透過中間人要求他在接受任命後馬上請辭。
作為香港大學各所學院的院長,我們十位一致深信學術自由及院校自主是高等教育的基石。此等原則在香港或其他地方均為重要。《基本法》第137條亦爲此提供了保障。
發表聯合聲明的院長包括港大建築學院、文學院、經濟及工商管理學院、牙醫學院、教育學院、工程學院、法律學院、醫學院、理學院及社會科學院。港大法律學院教授陳弘毅認為,全體院長發聯署聲明說明事態嚴重,並指副校長事件是港大自2000年「民調風波」以來面對的最大挑戰和困難。2000年,港大民意研究計劃主任鍾庭耀揭發時任特首兼港大校監的董建華透過港大校長鄭耀宗及副校長黃紹倫施壓,要求停止有關特首及政府的民意調查,最後以鄭耀宗、黃紹倫請辭告終。此次副校長事件中,由現任特首兼校監梁振英任命的港大校委會委員李國章亦被懷疑向陳文敏施壓,但陳文敏表示派中間人向他遊說的委員另有其人。
陳弘毅又表示,港大校長、副校長物色委員會成員马斐森(Peter William Mathieson)及各副校長未參與聯署情有可原,因校長由校委會任命,而副校長皆直屬於校長。港大微生物學系講座教授袁國勇31日宣布辭任校委會委員,马斐森對此表示尊重。這位上任時曾被校委會委員盧寵茂評為「無知、無能、無心」的「洋校長」亦承認自己工作受到壓力,但並不承認自己無能為力。
聲音
學生及教職員代表在校委會僅屬少數,面對逾半數的親建制委員,我們實在無力影響其決策……我們深諳衝擊校委會的代價,昨天(衝擊會議)之事亦非吾等樂見。我們已嘗盡一切溫和手段,仍無法推倒高牆。為重光這個禮崩樂壞的議會,我輩實在別無他法。
袁國勇的辭任並非因為他無能力,只是外在環境不斷惡化,估計惡化時期由行政長官梁振英上任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