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香港特首林鄭月娥在施政報告中提出大手筆的填海計畫,但香港NGO「香港前途研究計劃」通過檔案查閱、解讀,發現早在1980年代就有發展商向港府提出在東大嶼一帶填海開發的計畫,但這項計畫後因種種原因沒有推進。
鑑往知來,當時的計畫和今日政府的構想有什麼不同?東大嶼填海計畫今時今日為什麼「鹹魚翻生」?檔案的解讀,具有高度的參照價值。
下文原刊於「香港前途研究計劃」成員陳劍青Facebook專頁,題為《密室逼宮:解密隔世還魂的東大嶼填海》端傳媒獲授權轉載。
「香港前途研究計劃」研究團隊正在英國國家檔案館 (The National Archives)中,查閱幾份近月解封檔案,內容揭示了80年代中後期東大嶼一帶首個發展商主導的大規模填海構思及當中角力。或許公眾曾在當年報章聽過相關填海計劃,卻未必了解箇中發展商與官方的微妙互動、填海計劃中的細節規劃考慮,與及為何最後無疾而終。這對理解現今東大嶼都會的規劃決策與「鹹魚翻生」有重大參考價值。
根據檔案紀錄,合和(實業有限公司)主席胡應湘於1986年開始較明確提出,希望在現時東大嶼中部水域進行大規模填海,作為未來香港新國際機場及大型貨櫃碼頭的選址。這個被形容為「不容錯過的世紀最大工程」、或又名「胡應湘之野望」 (Gordon Wu's Grandiose Idea),與其後1987年行政局文件中另外兩個機場發展選項 (包括直接發展深圳機場及加強啟德機場) 鼎足而立。雖然計劃最終告催,但在當年曾引起政商界熾熱討論。
不像「明日大嶼」是由政府全資興建,當年胡應湘四出推銷,是以一種私人全資興建填海工程的方式:即發展商直接填海造地、興建機場、碼頭,那港英政府不需要將今天一開始就要投入萬億公帑開支,而最後再由政府以協議價錢購入。這建議得到當年港英政府、英國政商界甚至獲得英國商務部的垂青,牽涉商業利益不在話下,最吸引之處是政府一開始是沒有預付公共開支 (upfront public funding),可算是一場沒有入場費的世紀賭博。在檔案紀錄中,可見到英方與他洽談初步概念時,胡應湘反映並不介意大填海計劃可由英國工程公司獲得主要工程合約,形容胡的計劃對未來工程利益分配展示高度的靈活性(flexibility)。
解密檔案的書信之中,我們可反覆看到當年發展商是如何以三寸不爛之舌,穿梭中英港政商各界進行游說。當年胡應湘除了跟長江李嘉誠鮮有合作,提出了一個分別付出20%比80%的工程融資方案,胡應湘還到訪英美不斷與政商界人士會面,也不斷向英方聲稱此填海計劃已得到中國領導人 (包括趙紫陽、谷牧、許家囤等) 原則上支持,更會公開打小報告猜測港英官員對他的計劃態度保守的意圖。
在香港的土地規劃背後,可能發展商從來背後都是在玩著這套類似「龐氏騙局」的權力遊戲:向決策者說一些決策者支持換取更多支持,到最後可能他們連計劃細節也不清楚。
發展商的遊說如此落力(lobbying hard),連英國政府也害怕他如此積極向官方洽商與推銷,會製造出公眾以為英國政府希望逼使港英政府加速推行的錯誤印象,影響了香港當年[相對]的規劃自主,甚或有反效果 (counter-productive)。這是英國政府一直想避免的誤會,卻或許正是發展商想製造出來的情景,更有利夾著港英政府加速上馬。
對比起30年前,就算整個大型填海工程項目不用政府出資,規劃及財金官僚都會帶有一種必要的審慎,與今日林鄭對東大嶼隨口說「四、五千億走唔甩」的輕率態度不可同日而喻。檔案中顯示出,在英國商務部及港督都對計劃感樂觀時,時任香港財政司翟克誠 (Pier Jacobs) 卻提出技術質疑,包括:計劃過大 (too big for a single project)、資源過耗 (too demanding for resource)、不配合政府本身原有發展方向、佔用珍貴海域資源等 (胡則聲稱東大嶼一帶淺海及並無用途)、指胡低估了現實工程時間4.5年等,故此一系列的問題需要更多解釋,才能達至支持與否的結論。
當年鍾逸傑 (Akers-Jones),甚或有其他政府官員都提出意見,會認為政府不應開了綠燈,然後才發覺令納稅人「上了賊船」(We would certainly not be thanked for giving the green light and then finding ourselves holding the baby at a cost to taxpayers of billions of dollars.)。最後港英責成一個專責小組進行深入研究,與當今特區政府先有結論,再研究「可行性」的決策模式有莫大出入。(不過...林鄭不是那個官僚系統訓練出來的嗎?)
當年胡應湘更曾向港督提議一個相當粗暴的建議:「捉哂班政府規劃師入密室,直到他們達至結論才放人,然後由港督立即主理開始計劃。」(All the Hong Kong Government planners should be locked in a room until they were agreed on what should happen) 。當年港督衛奕信則霸氣回應,「可能港英可以專制,但絕對不能這樣做!」(autocratic as Hong Kong might be, this was not possible!) ,更進一步指出政府是要詳情審慎處理各種方案的。而今天淪為「妹仔」的林鄭月娥,她又有沒有政治本錢,敢不敢像衛奕信般向既得利益者說不? 今天已被權貴把持的特區政府,30年前一場沒有發生「密室逼宮」是否已正式上演? 這個世紀迷團可能要待30年後的解密檔案(如有),才能正式解開當中如何交易。
到了2018年,常將「時不予我」掛在口邊的胡應湘,出席團結香港基金的會議公開支持萬億東大嶼都會計劃,在某種意義完成了他自己的野望。雖然今天的計劃內容已經滄海桑田:財政取態愈益輕率、融資變了市民付賬、發展承諾不再一樣、規模比之前更大更貴,亦惹來全城震怒,但這個由董建華及既得利益集團牽頭,成功游說施政報告抄襲及跟從建議,可能與30年前在明在暗四出游說的策略並無分別,只是今日市民經歷一次又一次的大白象工程超支騙局、填海解決問題的神話破滅,想法再沒那麼容易被藝人及政治公關操弄,愈來愈懂看穿整個東大嶼填海利益結構的真象,讓大型填海計劃再不是理所當然的提款機。
环保同资本家班人一日阻住晒开发。开发郊野公园,收回丁权有人闹,无中生有填海有人闹,咩鸠都唔做又有人闹。呢D人就系阻住晒个社会发展。所谓精英分子,自己住紧大楼收紧几万人工,学晒西方阿套乜都叼政府就系民主自由,难为底层民众。
許家囤 > 許家屯
胡應湘的填海建議在當時完全不是甚麼機密。他的建議是當時新機場選址辯論的一部分。胡認為在那裡建的機場較接近市區,接駁市區的交通基建會較便宜。陳劍青的文章沒有告訴你,港英政府當時沒有接納胡的建議,主要是因為政府當時已屬意在更為偏遠的赤鱲角建新機場,而且已經研究策劃多年;胡的建議對港英的官僚來説,是半途殺出的程咬金,打亂了政府的計劃,要重新研究新機場的選址,更是費時失事。現在回頭再看,哪個機場選址更有成本效益,也是莫衷一是。
驟眼看,呢篇翻案調查文章好像說明當年港英政府官員如何英明神武禁止了所謂脅逼納稅人上「賊船」事件,取消了大型填海基建計劃,但是,打到了龐大「陰謀」後,港英政府快就起用了國際級(英國為主?)的顧問公司籌劃了一個不相上下或有過之而無不及的「玫瑰園計劃」,當中赤立角機場填海面積之巨大令所有人都記憶猶新。點解今時今日的香港,會對如此對填海造地那麼負面的抗拒聲音?難道我們都精神分裂了⋯⋯一方面話住得貴住得細,一方面話郊野公園半分不讓,一方面話不遷不拆,一方面話不要花納稅人錢買商人屯起來的田地,一方面又話粽地上有作業行業運作生存的需要,一方面又話公屋不要再在我家後院建造⋯⋯ 但願所有人都能離地生活吧!
港府已經失去公信力,所以這個計畫才會激起這樣大的波瀾,人民已經不相信港府是為了人民福祉了。
實唔係覺得東大嶼填海唔好,而係唔信任呢個政府,如果真係搞出成績,呢個計劃都係幾有前景。經歷大白象工程嚴重超支,沙中線造假,官員腐敗一系列事件,市民有乜理由去相信一個預計造價10000億嘅耗時30年嘅大project?相信嘅人只可以話,淨係孤注一擲。既然你政府已經決定上馬個項目,就真係希望可以真真正正比啲信心比香港人,唔好亂搞到時又曝光造假、豆腐渣、貪污就好,如果唔係,唔好怪市民起身反你。
原來還有這種背景😮
林鄭說這種話,背後應該有中央支持,美債收益率再次超過3%,德意的收益率差值加大,新一輪的經濟危機可能會到了,要是到來了,印鈔機就會再次開動,不知道有多少會流入這個項目,如果這個項目能把土地的蛋糕做大,讓更多人脫離鴿子籠,這錢就花的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