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考記憶」、「涉政治」、「無意義」,歷史教育究竟該如何進行?

「他們直接把史實的影響意義灌輸給你,後來自學顛覆既有歷史觀不知浪費了多少時間精力。」
歷史課應當如何教育?古代史、近代史佔比應當怎樣分配,不同分配會有怎樣的影響?

專欄 Your Opinion 精選重要報導、爭議話題底下,讀者的評論、來信、或者獲得授權的個人臉書感言,整理成文並發佈,讓更多人可以讀到你的觀點,讓聲音穿透同溫層。歡迎你繼續在端APP網站寫評論,在端的Facebook留言,或者寫信給我們community@theinitium.com。我哋實睇,一條都不會走寶。

香港特首林鄭月娥10月11日公布任期首份施政報告,提出將於明年年底在全港初中落實中國歷史單獨成立必修科,「推動學生認識中國歷史和中華文化」,並表示將豐富師生與內地的交流及學習活動,讓師生均「建立正面的價值觀和態度」。林鄭同時表明,在內容與教材上會多傾聽前線教師的想法。

目前,全港未獨立設有中國歷史課的中學僅一成左右,他們多以中史與世界歷史合併或融入綜合人文科等方式教授。據《個人、社會及人文教育學習領域課程指引(2016)》,中國歷史學習的總課時,不得少於該學習領域總課時的四分之一,也就是說,各個年級平均每週約上兩節中史科。

然而,政府認為,有學校教授中史科的課時「不理想」,且部分學校雖獨立成科但並非初中三年均有教授,因此,此次是要求各校於2018/19學年在中一至中三每個年級都將中史獨立設為必修科。

縱然香港教聯會主席黃錦良認為香港學生學習中國歷史理所應當,並非政治決定,但中史獨立成科依然引起公眾對歷史教育是否會變為「洗腦教育」的爭論,香港中國歷史教育學會主席劉尚威日前便表達了對其中滲入國民教育元素的擔憂。為什麼要學歷史?歷史應該怎樣教學?在圓桌相關話題下,讀者們也分享了自己的經歷和看法。

你接受過怎樣的歷史教育?

歷史科是兩岸四地基礎教育中均會設置的科目,通常以不同時間及地理區域劃分以方便教學,考查方式包括事實記憶及分析思考等。然而,面對紛繁複雜的史料記載,教科書如何摘選編排、教師如何講解均會對學生造成不同程度的影響,「後來自學顛覆腦海中的歷史觀不知道浪費了多少時間和精力」一位讀者留言道。

不配:印象中我中學時學的近代史就沒有六四,然後抗日戰爭裏面共產黨所率領軍隊是"中流砥柱"地位,僅是共產黨的光輝歷史就佔了中國近代史很大的一份比例。

Zori17z:歷史教科書潛移默化的影響還是很明顯的,尤其對現階段討論聲較弱的領域影響更為明顯。拿自己舉例,我是在看到香港高中中史課本講到「改革開放的得與失」才猛地意識到改革開放是有弊端的,畢竟大陸十一年的反覆教育還是會使人在觀點上有很僵化的定型,即使自己會有意識地擺脱。

ana1ysis:很遺憾是在大陸接受的歷史教育,史實造假,刻意偏重,隱瞞真實,最重要的是不給你思考的機會,直接把所有史實的影響意義灌輸給你,後來自學顛覆腦海中的歷史觀不知道浪費了多少時間和精力…

少林寺第一和尚:@ana1ysis: 作為剛經歷高考的大學生,我自認為此話可能存在不妥的地方。想說歷史教材的問題,我自個兒認為史實造假,就教材所列出的主要歷史事件,我相信大部分都是真實的。但是對史實描述的角度存在刻意偏重的問題,以及隱瞞部分未寫入教材的史實的問題,確實存在。但是在網絡上能搜索到的台灣歷史教材書,我發現這問題似乎是兩岸都存在的問題,比如西安事變對楊虎城,張學良的兩岸不同評價這一件事就可以看出了。對於「影響意義灌輸給你」,這就在於每個老師的教學方式的不同來定了。但是我根據高考的要求可以看出,歷史高考已經非常非常非常淡化了考察「記憶內容」了,更多的是根據材料分析,獨立思考,發散性多角度的評價人物以及事件了。你也可以看看近幾年的歷史高考題。我不能說很好,但我覺得進步很多了。

ana1ysis:@少林寺第一和尚: 目前的課本我也不太了解了,畢竟我高考也是8年前的事情了,那個時候課本上所有的歷史意義都是必背內容,老師的講述也不過是針對高考的應試技巧罷了,至於史實問題,既然你可以上端,也歡迎你多看看海外書籍和維基來求證,作為教科書,大部分真實恐怕是遠遠不夠的…題外話,進入大學之後雖然不用學歷史了反而在思想教育上比高中更甚了,而且還有更加收緊的趨勢,不知你的意願如何,冒昧地祝你以後能來海外生活學習。

9_9OOps:維基百科完全不能做學術材料用,錯誤太多。建議樓上自己去找《劍橋中國史》英文原版或是其他歷史書讀,多讀一些版本,平衡不同的觀點。

yourp:@少林寺第一和尚: 有些贊同,有些不贊同。大陸歷史教科書不存在完全肆意篡改,存在刻意偏重是沒錯的。但是對於某些沒有辦法偏重的地方——那些對中共附有反面的歷史是完全不介紹,或者直接扭曲了的,總之,把自己的責任撇的乾乾淨淨。 其實我相信很多政黨都是這樣做過的,正如那句老話——前人的歷史是後人寫的——所以他想怎樣寫就怎樣寫。 但對於我們來講,求真是應該始終去做的一件事,即使它很難。

少林寺第一和尚:@yourp: 你說的確實有道理。正如樓上所說,求真永遠不能局限單一來源,正如我們看新聞一樣,通過瀏覽思考各個政見不同的媒體對同一件事情的看法,我們才可能較全面地認識同一件事的真正面目。

不配:@少林寺第一和尚: 有一些邏輯上的問題我是近年才學到的,冒昧講一下,也希望沒有讓大家感到冒犯。

看你的回覆隱含了這個邏輯:因為歐美港台日韓也一樣存在問題,所以中國大陸的問題存在就是合理。那我極端化一下,舉個謬論例子:有個人雖然他一般是吃飯的,但偶爾一次他吃了shi,所以我吃shi也是沒問題的(甚至天天吃shi只是偶爾吃得上飯也ok了);反正連美國都經常發生槍擊案,所以中國要是也發生幾次暴動死一些人也沒問題(對生命的漠視也是很多中國人的問題,包括拉斯維加斯槍擊案中國社交媒體上一幫洗腦受害者在叫好)。看出這個邏輯的荒謬之處了嗎?錯的事就是錯的,現在主流聲音卻一直為錯誤搬出各種邏輯不通的理由來詭辯。

而且不同人可能對「教育」這個問題看重的程度不一樣,而我覺得在今天教育應該放到與生命安全、財產、醫療保障同等地位,教育不應該存在這樣的不足。

少林寺第一和尚:@不配: 首先不可以否認的是,我確實包含了類似你說的這種邏輯在其中。但看見你否定這個邏輯,那我冒昧地問一句:「那我們這樣會不會太過於'聖母'了呢?」

首先你提煉的邏輯,擴大化到了當代社會層面。我所說的使用此邏輯的時候是在討論歷史記載問題。對於歷史記載這些事兒而言,真的可謂是見仁見智,就如胡適所說「歷史就是一位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我們很難說清歷史的功與過,歷史的記載必會參雜當時社會環境而有所偏頗,這也是兩岸或者說世界各地都可能存在的問題。因此我覺得我們不能太聖母或說太理想化地要求歷史記載的十全十美了。對於你把我的邏輯擴大到了當代社會問題層面,我認為每個國家每個社會的發展歷程總是相似的,都是從落後到發達,不文明到文明的過程,每個國家都可能會遇見和麪對相同的事情,不能說歐美等先前存在過的問題,我們中國就一定不能存在了,這也太過於理想化,其實我們面對當代社會問題,不求它一步就能解決,社會文明發展需要的是教育和時間。

不配:@少林寺第一和尚:首先我並不是想把你的意見往更大的範圍去解讀,我的目的是,由於邏輯問題容易在微小處產生陷阱,所以我是舉例時誇張化了,問題被誇張放大後就不容易忽略有問題之處了。另外你說因為改善歷史科教育不是容易的事情,不是一步到位的事情,當然是對的,但這個解釋也經常被用於狡辯,來掩飾當局對現狀問題的不作為。

又舉例:某學生第一次考試考了50分,家長希望他如果考60就獎勵他,然而該學生說這個問題不是一步到位的,所以明年考51,後年考52,5年後畢業試考54…這樣能看出來問題所在嗎?如果該學生未盡全力解決學習問題,這是他的過錯,如果該學生已盡全力仍然解決不了問題,這是失職,不應得到獎勵,甚至……。邏輯學書籍我看得很少說不上推薦,但對於受國內教育的學生任何一般入門級的邏輯學書籍都可以讀,行動比不行動要好。

為什麼要學習歷史?

台灣評論人曾柏文曾撰文分析認為,學習歷史的理由在不同時代有不同的書寫。傳統中國的「士大夫史學」認為要「以史為鑒」,建構可以服務菁英政治的價值體系;而中國被捲入世界體系之後,在歷史課程中加入國民教育成分,以「國族史學」培養國族認同感。他認為,現在的歷史教育應當從國族認同中走出,培養學生本身的素養,讓學生對世界「有時間縱深的理解」,自我形成一套價值判斷標準。

YR:歷史都是當朝寫前朝的一個兒戲罷了,最重要的還是認清當下。

牆奴:從孔子燒書斷史開始,「中國」就沒什麽歷史是值得學習的。「中國」的歷史只是按照皇帝和朝代的更替順序編撰的,而不是按照社會的自然演化來的。這樣的歷史是人為拼湊編改而成的,因而無法反映歷史本身的連續性。學習這樣的歷史,除了越來越糊塗外,沒有其他什麽作用。

yanggubv:中華歷史和文化真的很值得學習,特別是宋朝之前的歷史,那是中華文明的青壯年,意氣風發,生機勃勃。

其實現在世界上還存在的幾個華人社會,都不再是真正中華文化的繼承者,大陸師從蘇聯,台灣師從日本美國,香港和新加坡師從英國,這些地方其實都是在西方幾個不同流派思想下建立的社會。有的學的不錯,如香港和新加坡,有的學的半吊子,如台灣,有的則根本找錯了師傅,如大陸。

真希望能夠有一次類似歐洲文藝復興的機會,能夠真正的巡本溯源,找回春秋戰國時的偉大哲學思想,漢唐時的包容開放大氣,宋朝的文才和風流。

RachelLynn:@yanggubv: 您說得很有啓發性,不過不贊同說台灣學得是半調子,至少就亞洲地區範圍內,只有日本和台灣成功地實施了西方的民主。

Resonance:我以前也抱有這種「中國文化vs西方文化」的迷思,可是眼光闊了後,發現這是所有被逼接受西化的文化共同面對的困境。不幸的是,西化走到越到位,國家發展才會越成功。此外西化幾乎等於安格魯撒克遜的體系,其他西化的旁支一些是不可複製,部分甚至是有害的 (蘇俄模式)。

拘泥於文化尊嚴的阿拉伯世界對全盤西化莫衷一是,許多社會陷入懷古思潮,社會發展整體上是倒退的;中國在西化的路上不若日本走得乾脆,後來更站錯隊,最後還是皈依主流才發展起來。

於我看來,西化=現代化,而現代化是無分國度的粗暴力量。世人侃侃而談西化如何摧毀本國文化時,往往忽略西化過程第一個犧牲品是西化的濫觴之地。現代化帶來的陣痛他們早就經歷過了,他們傳統文化中很多元素好的壞的都一去不返,魚與熊掌不可兼得。

yanggubv:@Resonance: 我是學理工科的,所以其實對文史類學科不是很擅長。但是我覺得讀史確實可以讓人學會用長遠和發展的眼光來看待現實。一個文明的文化與歷史不可分,這是我覺得中華文明需要正視和重拾歷史的原因。中國的歷史被統治者按照自己的意願已改的面目全非。

我同意現代化等於西方化的觀點,但是我認為這個現代化已遇到問題。很多挑戰已無法用現代化這個辦法來解決。這點,西方學者反而感觸更深。而其他地方的後進國家,還在發展學習過程中,當然還不理解老師的苦惱。

我相信,正本清源的中華文明和哲學思想是可以在人類文明路上還將有自己的貢獻。這可能需要全世界華人共同努力去發掘以及再發展。

Gardener:我覺得考察學習一個科目的理由,應該從現實和意識形態兩個角度考慮。

從現實角度來說,HK作為中國邊緣重要地區,受中國影響越來越大,hk人必須學習中國歷史邏輯,只有這樣才能理解中國的決策機制,無論是合作還是對抗,技術上才有跡可循(在支那等議題挑釁中央實在是太不智了)。從這個角度說,不僅Hk學生,中國學生更應該學習共產黨的組織形式和指導思想,身處共產黨執政社會,「以馬克思列寧主義為指導思想」,卻不學共產黨組織形式、列寧主義基本思想,削弱了學生反思當局合法性基礎的可能性(如果他們可以了解一些馬克思恩格斯列寧的學說常識,而非聯共布黨史大綱,他們還會相信中國是共產主義甚至他們會意識到中國當下就是馬克思最反對的社會)。

從意識形態角度說,我覺得客不客觀不是技術問題而是態度問題。制定教材當局不是一定提文革提64提烏坎,而是從現實角度來說,了解中國歷史邏輯,怎麼能不了解50年代極權到60年代超極權轉向,那麼就勢必學習文革,怎麼能不了解文革後共產黨轉向政治保守經濟開放,這就必須了解89-92(我認為這兩個事件不可能分離,前者更重要,國內教材只講92不講89,怎麼能理解92呢)…

如是,真正的問題不是學不學中史,不是寫不寫某個事件,而是制定教材能否以學術而非政治教化為標準,能不能讓學生自己理解判斷中國而非大人們越俎代庖。一個好的歷史課才能夠培養好的公民社會。hk歷史教育再本土,六十年代風暴和難民潮,八十年代末的……獻中華,真的能脱離這個巨大的古老帝國的歷史而理解?

總被政治綁架的歷史教育,究竟該如何進行?

早前,香港政界便有對中史獨立成科的呼聲,去年年底,香港立法會也通過了中史獨立成科的無約束力議案。但在立法會會議當場,便有議員指出若中史獨立成科,則不能「脫離事實」,要求加入天安門事件、七一大遊行、烏坎村事件等。香港一所中學課程主任也認為中史獨立成科的要求並不專業,這是在逼學校用一個公認不理想的課程。

9_9OOps:任何歷史知識都有建立認同的可能,中文課亦然。文以載道又不是說來玩的⋯⋯
比例這種東西更是人為,講真的,得多應試教育的思維才會去考慮這個?

任何歷史課如果以「去語境化」的方式講都是洗腦,不要以為洗腦的只有中共。

mrwenjiez:我感覺,如果可以cross reference,不引用單一觀點,去辯證看待歷史,這樣的話會是可取的。

論塵:台灣高中的中國史教育近年來已經與過去國立編譯館時代大大不同。更加註重過去各時期的社會制度、風俗、文化、生活,去除以漢人政治為中心的「史書」式陳述。

eimit:怎麼講,用文字記錄歷史,感覺是上個時代的遺留物。以後直接上VR高清,大家都別瞎bb,直接上視頻。

整個城市被光吞併:每次想起之前的反法西斯閱兵上的“中流砥柱的作用”,再去查了下數據。恩,反正你說什麼就什麼。我又不敢反駁,不然又被扣漢奸,走狗的帽子。如果香港的中史教材在編寫時能夠客觀、中立地陳述事實,未嘗不可。對於內地的歷史教材就喜歡給共產黨正面且積極描述的政治色彩。

明室格物:歷史課應當如何教,的確是一個好問題。還記唸中學時很不喜歡歷史課,因為那時候覺得歷史很沉悶。但直到長大了,才發現歷史讀的不夠多。覺得沉悶,大抵是香港的初中教育裡,歷史科常被當作一種「考記憶」的科目。要我們記下數百年前的事情,於一個青少年而言,找不到用處與趣味是無可厚非。

歷史實際上卻是與現在息息相關。所以我覺得問題在於如何把「中國歷史」與當代的中國人拉上關係。以我最近為例,在斷續幾年間寫下不少評論、分析等文章後,才發現自己歷史讀得不夠,很多事情都要從零去追回來。讀了歷史,則往往有了前人的事跡作為參照。因而我最近找了錢穆的《中國文化史導論》來讀。一讀才發現自己對於中國文化的無知與偏見,以及發覺自己有多受西方哲學文化影響,在觀察、分析中國以至香港社會文化等事情上,是如何因此受到限制。畢竟,香港還是有受中國文化的影響的城市,這裡的人也多為華人。而中國歷史對於華人的思考與行為還是有著深遠的影響。

讀歷史,為的就是讓自己能了解自己身處於怎樣的「河流」之中:「過去」就是「現在」的上游。不了解上游而希望解釋下游的水質、流向等等,實在是痴人說夢。

不過歷史要成為一科,我倒認為絕不應以「記憶內容」作為考核。其實自初中起,已應於歷史科中加入「提問」與「分析」的元素,以及謝絕以標準答案作為評分的準則。(不過這又關係到香港教育制度的核心問題,即,教育者實際上出身於一個不鼓勵獨立思考、不鼓勵發問的制度時,要由他們開始鼓勵發問與思考,實在艱難。)

編輯推薦

讀者評論 7

會員專屬評論功能升級中,稍後上線。加入會員可閱讀全站內容,享受更多會員福利。
  1. 个人觉得国内(或许在这里称呼为大陆更好?)的中学历史教育,虽然在史实上不可否认有刻意的选取,但整体在史观的传递上还是比较成功的。认真学过历史课本以后完全可以根据史料来增补原本对历史的看法,同时也会发现课本上缺失的史实可能导致对一些历史事件的看法截然不同

  2. 在境外大學讀的四年主要留心於發掘以前無法接觸的歷史和真相,並沒有對負責任的高中政治老師有太多的想法,畢竟在高考環境下也算是對學生的分數盡職盡責,而且還要養家糊口。到了大學院的時候在更多的啟發下不自覺地對於自己的人生和教育經歷反思。忽然間想到:每個人都可以選擇自己的職業,雖然真正的完全的自由並不存在,但是要拒絕一個崗位也能活得不差。那為什麼一個人要選擇當政治教師,寧可加重大量學生的認知成本讓他們以幾倍的各種成本來獲得真相,也要選擇和繼續這一份養家糊口的工作?

  3. 读这门要分开“历史”和“历史观”,历史是客观发生的,历史观是书本要塞给你的。

  4. 港足友賽老撾 個別球迷又噓
    《孟子•離婁上》
    夫人必自侮,然後人侮之;家必自毀,而後人毀之;國必自伐,而後人伐之
    注釋
    選自《孟子•離婁上》。侮:侮辱。伐:攻打。
    譯文
    所以人必先有自取侮辱的行為,人們才侮辱他;家必有自取毀壞的因素,別人才毀壞它;國必有自取討伐的原因,別國才會討伐它。

  5. 顏淵第十二
    子貢問「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
    之矣。」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三
    者何先?」曰:「去兵。」子貢曰:「必不
    得已而去,於斯二者何先?」曰:「去食;
    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
    子貢問怎樣治理政事。孔子說:“備足糧食,充實軍備,老百姓對政府就信任了。”子貢說:“如果迫不得已要去掉一項,在這三項之中去掉哪一項呢?”孔子說:“去掉軍備。”子貢又問:‘如 果迫不得已還要去掉一項,在這兩項之中又去掉哪一項呢?”孔子 回答說:“去掉糧食。因為,自古以來誰也免不了一死,沒有糧食 不過是餓死罷了,但一個國家不能得到老百姓的信任就要垮掉。”

  6. 「後來自學顛覆腦海中的歷史觀不知道浪費了多少時間和精力。」我認為這並不是浪費時間,反而是學習歷史最有意義的事情。擺脫被政治操控的思維模式,形成自己的獨立思考,這就是學識的進步。

  7. 我都好想讀歷史,而不只是讀被set 好的歷史板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