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檔案研究出版:中華民國為什麼落地台灣,而不是雲南?

林孝庭從新解密的史料和檔案中爬梳出,「中華民國在台灣」這一形塑過程,美國扮演要角,且蘊藏許多歷史意外與巧合。
台灣

蔣介石坐在「中美號」上一語不發,他在想什麼沒人知道,但可以確定的是,這趟從成都鳳凰山機場起飛的航行,將讓他永生離開成長的故鄉。這天是1949年12月10日,在長子蔣經國的陪同下,晚間6點半飛抵台北松山機場,自此,他和整個中華民國都留在了台灣。

《意外的國度》作者林孝庭。
《意外的國度》作者林孝庭。

1949年後海峽兩岸兩個政治實體的存在,一直被視為國共內戰下的必然結果,但在林孝庭看來,卻充滿了偶然和意外。林孝庭在美國史丹佛大學胡佛研究所從事近代史研究逾10年,也是胡佛檔案館東亞館藏部主任,他從近年新解密的中美英史料和20種私人檔案收藏中爬梳出「中華民國在台灣」這一歷史形塑過程,中文版近日譯介出版:《意外的國度:蔣介石、美國、與近代台灣的形塑(Accidental State: Chiang Kai-Shek,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Making of Taiwan)》。台灣如何成為今天的台灣?哪些意外,哪些人,如若當年錯過,便會改寫歷史?

中華民國何以留台?雲南獨立失敗,陳誠改革見效

「國共內戰時期,任何一個在中國大陸發生的事件,都會直接影響到台灣的政治前途,」林孝庭接受端傳媒專訪時,特別提起最終胎死腹中的雲南獨立運動。

1949年11月,蔣介石因擔憂自己未能牢牢掌控台灣,因此希望在雲南建立一個屬於自己的權力根據地。對他而言,失去中國大陸上的領土據點,意味着失去國民黨政府的國際地位與代表全中國的正當性與公信力,而這讓他選擇在雲南做最後一搏。但與此同時,雲南省主席盧漢卻背着蔣介石向美國尋求支持雲南獨立,遭華府拒絕。眼見事不可為,盧漢在當年12月9日宣布「起義」歸順中共政權,並致電四川籍將領,要他們一起倒戈,扣留人在成都的蔣介石。隔日,絕望的蔣介石搭機赴台,從此未再踏上故土。針對這起事件,蔣經國在日記上寫道:「此次身臨虎穴,比西安事變時尤為危險。」

「只要蔣介石還有辦法留在中國大陸,在某一個角落裏,繼續進行他的反共運動,他不會這麼快選台灣作為最後一個權力根據地。畢竟當時還有台灣地位未定論的問題,以及他跟陳誠的關係。」在林孝庭看來,正因為美國政府無法承諾支持雲南獨立,致使盧漢變節投向共產黨陣營,這一結果,對台灣後來的命運,產生了直接關聯。

一九四八年初,連美國政府也開始相信中國逐步走向政治瓦解的趨勢,已不可扭轉。司徒雷登大使在拍發回國務院的一連串政情分析的報告中,研判國民政府中央權力的式微,以及中國共產黨不太可能在短期內席捲全中國,將導致中國的四分五裂,各地區各自為政,形同獨立政治實體,或發展成某種鬆散的邦聯體系……

摘自第三章〈美國重擬對台政策〉

若說盧漢雲南建國夢碎,消極導致台灣成為蔣介石最後一個反共據點,陳誠自1949年1月5日走馬上任台灣省政府主席一職,祭出多項新政策,包括發行新台幣,提高台灣財政、金融與外貿自主性,則為台灣在當時成為蔣家政權根據地爭取到更多有利條件。其中,土地改革措施更被林孝庭認為是在共軍渡江、南京落陷的危急關頭,成為穩定台灣局勢並讓佔台灣多數人口的佃農安心、不至轉變為共產黨支持者之舉,「這些都讓台灣逐漸加強自身作為反共的據點,並強化自我認同、逐漸脫離跟中國的關係。」林孝庭說。

1949年11月,蔣介石(中)在重慶召集當地國民政府官員,討論西南部對共軍的最後防禦部署。
1949年11月,蔣介石(中)在重慶召集當地國民政府官員,討論西南部對共軍的最後防禦部署。

陳誠是陸軍一級上將,自黃埔軍校起就一直追隨蔣介石,過去歷史評價均認為,他是蔣介石的心腹愛將,像是其任台灣省主席一職,便是由蔣親自挑選;來台後,陳先後擔任行政院長、副總統,等於是蔣的第二把交椅,幾十年的關係相當親密。不過,林孝庭從檔案資料中發現,蔣陳關係其實有許多懷疑、猜測的瞬間。陳誠在台灣的經營,林孝庭笑笑說,與其「天真」覺得他為了替蔣介石預備好一個反共基地,不如說是因果倒置的偶然。

林孝庭在書中披露,1949年5月16日,蔣介石自舟山抵達澎湖,但陳誠未展現以往的忠誠,親往澎湖迎接並隨侍在側,反而不聽蔣的勸阻,飛往廣州與代總統李宗仁會晤。此外,1949年7月中旬,蔣介石要求陳誠撥出台灣島上部分軍糧,急援被共軍圍困在福州、陸軍二級上將湯恩伯的部隊,但陳誠公然抗命。8月底,蔣又催促陳誠派兵替湯部隊解圍,陳這次又以颱風將至為藉口,再度抗命。最後趕赴福建解救湯部隊的,反倒是1955年8月因舊部屬郭廷亮預謀發動反蔣兵變,遭牽連被軟禁33年之久的陸軍二級上將孫立人。

林孝庭認為,陳誠對蔣介石的冷淡,「不無可能是他想以此爭取美國對他的信任與支持,然後提供台灣更多軍事或經濟財政上的援助。」但陳誠始料未及的是,正因他被美國視為蔣的心腹,1949年2月底,美駐華大使館政治參贊莫成德(Livingston Merchant)從南京飛往台北考察時,最終取消他與陳誠會晤的計畫,甚至在3月返回南京後,立即拍發電報給國務院,建議華府敦促李宗仁撤換陳誠,並以孫立人取而代之。

一九四九年春,莫成德給華府有關扶持未來台灣領導人的建議──捨棄陳誠,改為支持孫立人──似乎已成了華府和駐日盟軍總司令部之間的共識。國務院甚至樂觀預測,如果孫立人願意與美方密切合作,美國在台灣將取得重大的軍事與戰略利益,蔣介石最終將被提供政治難民的身份而流亡他鄉。

摘自第三章〈美國重擬對台政策〉

至於孫立人的遭遇,「從蔣介石日記裏頭可以看到,50年代初期,蔣對孫的痛恨,是他主觀上已經認定『你背後就是美國人支持』,蔣介石最討厭他下面的人跟外國勢力走很近,當時就是他跟吳國楨(曾任上海市長、台灣省主席),所以等蔣勢力在台灣穩固下來,這兩個人一個被軟禁,一個被放逐到美國。」林孝庭直言,不論孫有無謀反之心,但美國人喜歡他是事實,「美國國務院檔案裏就說,我們支持孫將軍發動政變,去蔣保台,這東西白紙黑字……」

美國人支持的孫、吳兩人最終在台灣的歷史上留下空白,但美國退休海軍上將柯克(Charles M. Cooke)以「私人顧問」身份前來台灣協助防衛,並以「特種技術顧問團」在台活動,堪稱在中華民國處境最凶險的時刻,成為蔣介石最信任的人之一,且極大地影響了蔣對於國防與安全政策的制訂與執行。

1950年代初期,陳誠(前排中)、蔣經國(前排最右)和國民黨中央改造委員會的核心成員合影。1949年中期,陳誠違抗蔣介石旨意,協助穩定了台灣。
1950年代初期,陳誠(前排中)、蔣經國(前排最右)和國民黨中央改造委員會的核心成員合影。1949年中期,陳誠違抗蔣介石旨意,協助穩定了台灣。

台灣何以進入美國戰略保護區?柯克身影浮現

1950年1月,美國總統杜魯門公開宣布華府不會提供軍援保衛台灣,顯示美方研判毛澤東的軍隊將渡海佔領台灣;與此同時,一群堅定支持蔣介石的美國政治人物、企業家、現役與退役軍官,仍努力尋求辦法,防止台灣落入共產勢力之下。根據國史館新解密的特交檔案顯示,當年2月柯克來台,正是由盟總安排,並獲得時任駐日盟軍總司令麥克阿瑟的支持。

蔣柯為舊交,早在1946年柯克擔任美國太平洋第七艦隊指揮官時,就曾和蔣介石、軍統負責人戴笠等國民黨高層密切合作。林孝庭在書中指出,國共內戰期間,當蔣與他多數高級軍事顧問認為必須堅守舟山群島和海南島時,柯克力主撤出。蔣介石最後力排眾議採納柯克的建議,兩處撤退期間皆未遭到共軍襲擊。

書中披露:1950年5月24日,柯克在東京會見麥帥時,提交了對於國民黨政府軍事的第一手報告;他並抓住機會向盟總解釋,國府自舟山和海南撤退,是出於台灣自身利益考慮。麥克阿瑟根據他的報告,於5月29日向美軍參謀首長聯席會議遞交了一份著名的備忘錄,强調中、蘇共在上海地區的軍事合作引起他極大的關注,而由於蘇聯戰機已使用於解放軍的空軍,台灣安全問題實為當務之急。麥帥最後發出呼籲指:「一旦美國和蘇聯之間的戰爭爆發,台灣島對於美方的戰略價值,有如一艘『永不沉沒的海上航空母艦』。台灣處於極佳的戰略地理位置,這將有利於美方在亞太地區牽制蘇聯繼續擴張,並使得美軍的遠東指揮部前綫發揮極大作用。」

從蔣介石與國民黨政府駐南韓大使邵毓麟之間在一九五○年春天的往來機密函電內容中,吾人驚訝地發現,當時台北為了設法讓美國改變其亞太政策,不斷試探各種方法,甚至包括由台灣派遣國民黨特務到板門店附近,企圖引發南北韓之間局部的武裝衝突,然後等待局勢演變成為一場大規模戰爭等離譜想法。從台北的觀點來看,如果美國認定其必須保衛台灣,則必然將盡全力阻止中共渡海解放這座島嶼……

摘自第八章〈打造海島反共堡壘〉

台灣由此進入美國的戰略保護區域。1950年7月,蔣介石曾考慮從金門及馬祖撤軍,鞏固台灣本島防禦,並為向韓戰戰場輸送3.3萬名兵力做準備,柯克這時則強烈反對國軍撤出金門。柯克認為,這個舉動不僅看起來像是對共產黨示弱,同時會對台灣乃至當時整個自由世界產生消極的心理作用。雖然蔣介石心有不服,但最後仍然聽從建議,留守在金門和馬祖。

大約在1950年,柯克(左二)與一群國民黨軍官開會。
大約在1950年,柯克(左二)與一群國民黨軍官開會。

林孝庭書中,對柯克於1950年2月至1951年9月間,其對蔣介石的協助有着深刻的描述,能夠如此,他笑說,「柯克在70年代就把30幾盒文件捐到胡佛研究所,他的私人檔案在檔案館躺了幾十年沒有人用。我看了之後大吃一驚,想說『哇!』當年他為台灣做了那麼多事,大家都不曉得,所以我就把這些文件、檔案有系統的整理出來,然後寫在我的書裏面。」

而對蔣介石何以這般信任一個外國人?林孝庭講得很直接:「蔣介石當時沒辦法信任其他人,只能信任他。蔣自己的部屬,像副參謀總長吳石就因為投共被槍斃;胡宗南將軍(曾任浙江省政府主席、總統府戰略顧問)的參謀長熊向暉也是中共地下黨員。你說這樣仗怎麼打,一開完會,共產黨都知道軍事怎麼部屬了。但這個美國人反共立場堅強,蔣只能聽他的話。」

在美國的錯判中飄零,台灣要以史為鏡

本書除了利用柯克的私人檔案之外,林孝庭大量使用美國國務院、中央情報局(CIA,前身為戰略情報局)等解密檔案,披露美國對中國局勢嚴重誤判。當時,美國一方面認為中共不可能如此快就席捲中國,導致挹注中國的資源分散化;二方面,美國情報單位始終認為中共不會介入朝鮮半島戰事,就在CIA相關報告送給杜魯門兩週後,1950年11月初中共出兵韓戰。

對中共的誤判,林孝庭說,「1949年以後,美國一直幻想毛澤東會像南斯拉夫的狄托(港中譯作鐵托),就是中國共產黨跟蘇聯不同,他本身有自己的民族主義成分在。美國一直希望毛澤東領導的新中國願意跟美國交往、打交道的。」1950年1月,美國官方公開聲明靜候國共內戰局勢「塵埃落定」、實質上棄蔣介石所領導的國民黨政府不顧,其所持的理由便是寄望「中國式狄托主義」出現,直到1950年2月間《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簽訂,才使華府重新評估對華政策。

儘管說是誤判,但林孝庭強調,「美國在思考對台政策時,永遠是出自對本身國家利益最現實的考量。」他以台灣地位未定論為例指出,當美國認為這個說法對其在亞太利益有幫助時,即會端出來講,但當美國覺得不利時,又會把這個論調放下去,就像韓戰爆發後,華府就不願意因任何有關台灣地位的爭議及相關討論,限制其在台海地區軍事行動的自由,「台灣地位未定論從來就不是一個單純法律問題,它更多是國際政治、國際權力運作的問題。」林孝庭說。

隨著韓戰爆發,美國政府實質上已揚棄台灣屬於中國一部份的官方立場。一九五○年七月二十四日,國務卿艾奇遜曾致一私函給麥克阿瑟將軍,內容進一步闡明華府決策者此時想法;艾奇遜在信中坦言,美國只有在台灣法律地位「未定」的情況下,才能夠名正言順地介入台海局勢而不構成「干涉中國內政」。

摘自第八章〈打造海島反共堡壘〉

美國總統特朗普(Donald Trump,台譯川普)上台後,美國學界又掀起關於「棄台論」的討論,林孝庭直言,「現在的政治現實,對照半個多世紀以前的美中台三角關係,你會發覺,或許時空環境不同,冷戰結構的對立、壁壘分明跟現在情況完全迥異,但不變的是,國際政治從來就不是以道義為考量,完全是很赤裸的政治權力跟現實操作。」

《意外的國度》英文精裝版本及中文平裝版本。
《意外的國度》英文精裝版本及中文平裝版本。

作為歷史學者,林孝庭不願對未來的美中台關係有過多揣測,但以史借鏡,林孝庭說,「雷根以前對台灣、對中華民國非常友善,兩國斷交前,他來過台灣參加了好幾次國慶,甚至在競選時說,他當選後,要恢復跟中華民國的邦交,但事實證明,他非但沒有,還簽了一個《八一七公報》,決定逐年縮減對台軍售,當時被視為對台灣一個非常大的傷害。」

去年12月,特朗普與台灣總統蔡英文熱線通話,在國際上掀起風波,有輿論認為,特朗普是歷來最支持台灣的美國總統,「但你看他就職之後,整個就回到一中這個大的框架裏頭,接下來他跟(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之間的會談,就可以觀察到他個人的一些想法。」

研究歷史,對今天最大的借鑑是什麼?林孝庭最看重的是:台灣最要避免的是,不要讓自己淪為談判桌上能被犧牲、被妥協、被取代的一顆棋子。

《意外的國度》

作者:林孝庭

譯者:黃中憲

出版社:遠足文化

出版日期:2017/03/29

編輯推薦

讀者評論 0

會員專屬評論功能升級中,稍後上線。加入會員可閱讀全站內容,享受更多會員福利。
目前沒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