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命呀!」22歲的蔡曉茵拋下這句話,急不及待從在白色的小箱子裏取回自己的電話,視線隨即轉移到電話的屏幕上。
剛才那一個小時,蔡曉茵和朋友洪沛裕做了一個小測試——在咖啡店吃飯時不准用電話。
這間咖啡店有一個特色,就是用餐期間不准用電話。朋友之間要互相監察,犯規就要接受用餐前自訂的懲罰,例如要向朋友們公開一個自己的秘密,或者拿出指定金額結帳等。
對於平日電話不離手的蔡曉茵來說,這個小時「渾身不聚財」(渾身不自在),好不容易才熬過來。她一直「有點心癢癢,想拿些東西在手上」。
的確,蔡曉茵差一點就受不住誘惑失敗了。吃飯期間,轉換到震動模式的電話突然震起來,蔡曉茵總是忍不住,屢次探頭看箱子裏的電話。洪沛裕立即提醒她:「不要看啦!」蔡曉茵露出尷尬的笑容說:「但它震動的時候,我很想拿起呀!」
最後,蔡曉茵終於熬得過「試煉」。她之後跟端傳媒記者分享感受:「和沛裕聊天時都是輕鬆的,但有一點不自然是不能用電話,好像欠缺了一點點。食物來到時很想Snapchat一下,但不能用。」
她誠實地講,要不是沛裕阻止自己,她早已拿回電話了。
沒有手機,總是不習慣
蔡曉茵剛大學畢業,現時當兼職銷售員。她的生活離不開電話,吃飯、乘車,甚至上班也要偷偷玩電話。「有時真的忍不住,趁沒人為意時偷看一下。直到臨睡前一刻仍在看手機,有時看着看着便會睡着。」
到咖啡店測試那天,記者約了蔡曉茵一同從調景嶺,乘港鐵到銅鑼灣逛街,觀察她用電話的習慣。她自言每天平均花3至4小時用電話,但按端傳媒記者觀察,她用電話的時間遠不止於此。
蔡曉茵和記者在港鐵站見面時,她手上拿着白色智能電話,白色耳筒早已掛在耳上。「你好!」蔡曉茵拿下一邊耳筒,打了聲招呼,又再次帶上耳筒,隨即她一手從背包掏出八達通卡拍卡入閘。整個過程中,她的視線從沒有離開過她手上的電話屏幕。
「我平時都是這樣,通常是玩遊戲,上Facebook,看Instagram和Snapchat。」這些都是蔡曉茵的指定動作。走路、候車、乘車,20多分鐘的路程上,她的手機屏幕都是亮着,手指不斷向下拉刷新頁面,不然就在幾個應用程式間換來換去。
因為沒有事可做,很自然就會看一看,悶了唯有再去瀏覽其他連結或一些網頁。
蔡曉茵坦言,常看Facebook和Instagram也會沉悶,「但是因為沒有事可做,很自然就會看一看,悶了唯有再去瀏覽其他連結或一些網頁。」
即使走進琳琅滿目的大型商場逛街,蔡曉茵依然「機不離手」,專心看着手機,目不轉睛。原來電話資訊正是她逛街的導航,「我平時會看一些專頁,它可能介紹一些書籍或雜誌,逛街時我會用這些網頁,在實體店中找回這些書籍。」
如果不是接受了吃飯期間不用電話的挑戰,蔡曉茵說,她大概也不會放下手中的寶物,專注地與洪沛裕吃飯聊天。
沒有電話在手邊,連之前覺得自己不依賴電話的洪沛裕也有點不習慣,要提醒自己不停說話,「其實我有一點怕dead air(沒話說),不過我認為這也是好的,可能有時你和別人一起吃飯,你和別人聊天,但其實你一直在看電話,而現在你要看着對方說話。」
放下電話,珍惜溝通的時間
走在香港街上,到處都可以見到像蔡曉茵這樣的「低頭族」。這讓24歲的伍浩軒與6位「90後」朋友想到,合資開辦一間咖啡店。
這間咖啡店的理念很簡單,但在香港卻似乎不容易做到——希望顧客放下電話,直接溝通交流。「我覺得現在人與人之間很缺乏溝通,尤其是香港社會不喜歡去溝通。」伍浩軒說。
伍浩軒自小在英國長大,4、5年前回港升讀大學,可是一直適應不了香港人太依賴電話。「可能我在外國長大,會很珍惜人與人言語上的溝通,而不是WhatsApp冷冰冰的溝通。英國人吃飯的時候,真的會放下電話和家人溝通交流,晚上一起看電影、看電視,很珍惜人與人相處的時間。 」
但回到香港這擁擠的城市,伍浩軒卻感受到人與人之間的疏離,連吃飯也是「相機食先」,即大伙兒先用手機為食物拍照。他試過和一大班朋友晚飯,圍着圓枱而坐,但大家卻各自看着Facebook,沒有半點眼神的交流。「我覺得如果是這樣,跟自己一個人吃晚飯沒有分別,跟我自己一個去茶餐廳食也一樣。」伍浩軒無奈地說。
科技讓生活方便了,問題是依賴的程度,但吃飯只是一個多小時,可否放下電話?
「我沒有質疑過科技對我們的好處,就好像大家也是透過Facebook,認識我們的餐廳,科技讓生活方便了,問題是依賴的程度。但吃飯只是一個多小時,可否放下電話,珍惜一個溝通的時間呢?」
帶着這個疑問,伍浩軒做了一次任性的投資,開了這家「無電話咖啡店」,但店鋪的規定,卻曾惹起部分客人不滿。伍浩軒說,開業初期,有些客人不知道他們的理念,顯得很抗拒,「他們會問為什麼要這樣做,聽完之後就會離開,試過有一兩次即使點了餐也離開。」
不過,伍浩軒也明白,對電話的需要因人而異,所以會讓顧客自訂不用電話的規距和懲罰,咖啡店唯一的底線,是不准在餐廳範圍內講電話。「如果客人要講電話,就要到露台或洗手間,因為在這裡講電話,始終會影響到氣氛。」
禁用電話「不太符合商業原則」
「用不用電話是很個人的事,不需要一間餐廳去管,我覺得在這樣一個重視人權的時代都是有道理的,所以我們就沒有再繼續。」叙福樓集團執行董事黃傑龍說。
黃傑龍曾在旗下的連鎖燒肉店,推行為期兩晚的實驗計劃,鼓勵客人在用餐期間不用電話,成功挑戰者可獲折扣優惠。但經過兩晚後,餐廳便沒有再積極推行計劃,只是向每位顧客派發一個貼有「溫馨提示」的電話袋,鼓勵客人吃飯時減少用電話。
「我們覺得這個提示也有意思,如果他少點與外界接觸,多點與跟他吃飯的人溝通,其實整個用餐經驗是會好一些。」黃傑龍揚一揚手中的電話袋解釋說。
黃傑龍認為,推動一個無手機的用餐環境牽涉社會變革,他很欣賞有年輕人嘗試這樣做,但說到要在旗下食肆全面禁止用電話,他就有所保留。「如果你是一間小店,找到足夠的人和你同一個理念就可以。但如果你是一個集團,你的客戶群較大量,你這樣做就會很冒險,也不太符合商業原則。」
是時候反思香港的電話文化
香港青年協會督導主任徐小曼說,香港手機使用率普遍很高,平均每人有1.5部電話。在街上不難見到有人低頭看手機,但徐小曼認為,很難以此界定他們是否「手機成癮」。「上癮是控制不了自己,到底是他完全控制不了自己,還是他需要呢?」
徐小曼解釋,現在手機也是一種工具,「這樣多用途,用手機的時間肯定會長。」因此,她認為用電話的關鍵不是時間長短,而是有否影響日常生活。
她舉例說,常常感到眼乾、視力模糊,又或手指關節、筋腱和手腕痛,都是一些警號;其次還可以留意,會否連續幾個月數據用量都超出原定計劃,以及有否被朋友投訴過多使用電話。
網絡和科技很大程度上方便了溝通,但同時降低了面對面溝通的意欲,認為WhatsApp就可以了。
要改善情況,徐小曼指最直接是更換一個較低數據量的月費計劃,作為一種外來約束。而餐廳推動無手機用餐環境,她認為這也是很好的外來約束,「網絡和科技很大程度上方便了溝通,但同時降低了面對面溝通的意欲,認為WhatsApp就可以了。用餐不准用手機,好像重提了人與人之間接觸的價值。」
過多使用手機這個現象,現在在香港已經越來越受到關注。在提倡放下手機這條道路上,有餐廳無以為繼,中途放棄;也有餐廳為了這個信念,承受沒人來的風險,繼續前行。堅持無手機用餐理念的伍浩軒認為,他們很希望讓大家明白——溝通不光是人與人接觸般簡單,它還是一種學習的過程。
伍浩軒總結說:「我不會偉大到想改變香港或怎樣,我只是希望每個人來到咖啡店也可以多點思考,從而覺醒到香港這個用電話的文化。」
如果拿出kindle可以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