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想「港」一點:一個香港青年的上海粵語學校

7年可以讓一個內地人獲得香港永久居民身份,而7年讓在香港土生土長的Justin,成了上海一家粵語培訓機構的校長。
港你知粵語學習班的同學們在上海上課。
大陸

Justin拿著一塊提詞版,走到話筒前向在場女嘉賓做自我介紹。這是大陸的一檔電視相親節目《百裏挑一》的現場。不同於其他男嘉賓圍繞自己總結的關鍵詞,Justin提詞版上寫的是「笨豬跳、火車未到站、波」。

Justin向在場女嘉賓介紹:「笨豬跳」是蹦極,「因為誰去跳誰就是笨豬」;「火車未到站」指的是褲子拉鏈沒拉好,「你不覺得褲子的拉鏈很像路軌嗎?」;「波」最簡單,就是ball的音譯,「球」的意思。

這個港味濃鬱的開場白讓人耳目一新,不僅如此,Justin還教了台上一眾女嘉賓一句粵語繞口令:「入實驗室,㩒緊急制」(注:按緊急鍵),其拗口易錯引起全場爆笑。

 港你知粵語學習班的同學們在上海上課。
港你知粵語學習班的同學們在上海上課。

Justin,中文名劉奮洋,29歲,香港人。身高181釐米,曾是香港青少年籃球隊的成員,外形健碩如健身教練。眼大膚白,性格裏還帶點「自來high」。中學就讀於香港名校皇仁書院,大學畢業於英國杜倫大學金融會計學專業。在相親節目上,他自稱「銅鑼灣男神」。

今年是Justin在上海第7年。7年可以讓一個常居香港的內地人獲得香港永久居民的身份,而7年讓在香港土生土長的Justin,成了上海一家名為「港你知」的粵語培訓機構校長。

2009年,Justin第一次來到上海實習就喜歡上了這裏。上海人民廣場那巨大而人潮洶湧的地鐵換乘站 「讓我想起了小時候去羅湖」。Justin對這個不同於香港和英國的場景很著迷,每天穿行而過的有背著紅白藍三色蛇皮袋的農民工,也有手捧咖啡的「鬼佬」(注:老外),「這場景好像只有在高速發展的發展中國家才能看得到。」

2010年大學畢業後,Justin開始在上海找工作。一開始並不容易,沒有經驗的他曾投過幾百份簡歷。第一份工作是做證券公司的分析員,月入只有4000人民幣。而彼時,香港的洗碗工已有超過一萬港幣的月薪。

為了增加收入,Justin下了班之後就在一家語言培訓機構兼職教粵語和英語。但是內地通行的粵語教材版本老舊,以傳統的廣式粵語內容為主,「其實是沒有辦法通過學粵語更深入地了解香港文化」。

作為中國的兩個商業金融之都,香港和上海的往來極為頻密。據非官方統計,有多達10萬香港人在上海定居。滬港之間每小時有三班飛機。但在上海普通人的日常裏,和粵語接觸度卻非常低。「來到上海才發現,這裏電視台播的TVB電視劇都是普通話配音,」Justin說。但還是有不少人對粵語有興趣,喜歡在網上看原版的TVB、香港電影、聽粵語歌。

2013年,Justin任職的私募基金公司被收購,只有8萬元人民幣儲蓄的他決定投身創業。思前想後,不如開粵語學校。「我不知道市場有多大,沒有這方面的市場調研,但不妨一試。」

「你能明白這種感受嗎?這比以前做私募基金,每天盯著大盤看錢漲錢跌有趣、有意義得多。」

公司被命名為「港你知」,來源於張學友的一首歌「講你知」,「講」和「港」在粵語中諧音。開培訓班不難,「花錢搭建一個網站、租一個教室、註冊一間公司」,「不懂就用百度查,然後在大街小巷轉,看看哪裏能租教室」,Justin就此踏上了創業之路。

 上海港你知粵語學校校長劉奮洋。
上海港你知粵語學校校長劉奮洋。

有了「創業頭三樣」,Justin又請了一位在上海交通大學就讀語言學碩士的馬來西亞人一起編寫教材──「這絕對是最緊貼香港文化的粵語教材,」Justin頗為得意。

不同於內地市面上其他的粵語教材,「港你知」的教材一律使用繁體字,「因為香港就是用繁體字的,這是文化的一部分」,同時採用香港中文大學出的《粵語審音配詞字庫》做粵語拼音,而不是內地粵語教材的通用的「平上去入」註音法。內容上,每課都會介紹香港的文化,比如:香港公屋與居屋的區別、「港女」是怎樣的女子、什麼是MK文化(MK指旺角)等。

一切準備就緒後,「港你知」開門招生。網頁上的報名電話是Justin本人手機號碼,「沒有錢僱人」,他笑稱自己做了整整兩年客服。

Justin估算,8萬元的啟動資金可以在上海「捱半年」,這裏面還不包括宣傳費。在這半年裏,Justin偶爾能接到一兩個學生,作為「港你知」當時唯一的導師,他提供VIP服務,自己一對一教學。

「我其實挺認同馬雲(阿里巴巴創始人)說的話,在哪裏創業都挺難的。」一個香港人,說著結結巴巴的普通話來到上海,從4000元人民幣月薪開始,前前後後搬過5次家,到現在還和別人合租一個公寓,剛開始創業的半年經常失眠。他發現,打不開市場的問題出在沒人知道「港你知」是什麼。

快熬不下去的時候,朋友介紹Justin上了上海的一檔電視相親節目《百裏挑一》。「一下子火了,」Justin說,「但『銅鑼灣男神』這句自我介紹是導演硬逼我說的,我自己說都想吐。」2014年,這檔電視節目成了「港你知」的免費推廣。很快,Justin有了第一個7人的粵語班。

那年,Justin還開始試用「微信公號」推廣「港你知」,作用相當於臉書的專頁。在公號上,Justin會每天發布錄音,教人說粵語,比如「你知道香港旺角電影有哪些嗎?」「香港的零食怎麼說?」除此以外,「我的內地同事會教我嘗試一些新玩法」,比如來自上海的網絡紅人「Papi醬」火了之後,Justin也開始自己錄小視頻,創作了「男神教你說粵語」系列,「效果也不錯」。

目前,「港你知」的學生已經累計有800人,微信公號粉絲已累計到了1萬人。

除了那些對粵語電視劇、電影、歌曲很有興趣的人之外,Justin的學生還包括,陸港兩地婚姻中的一方、去香港求學的學生、在港資企業工作的白領。「曾經遇到過學員,父親是香港人、母親是上海人,從小上海長大,不會說粵語。」在內地的港資企業,也會要求Justin去給內地僱員授課。甚至有駐上海的港澳辦官員,連著上了初級班和中級班。

隨著學生人數增加,「港你知」的教學團隊從Justin一人,擴展到10人,老師來自香港、馬來西亞、廣州。他們按照香港「補習天王」的樣式,拍了一組定妝照。10個老師,西裝革履,雙手交叉在胸前,Justin開玩笑說自己也扮一回香港的補習天王,並指著照片問記者,「係唔係幾pro?」(是不是很專業?)

上海港你知粵語教課上,同學在書上做筆記。
上海港你知粵語教課上,同學在書上做筆記。

Justin記得最有趣的經歷是,有一次課上到一半,整棟樓斷電,他帶著所有學生在樓下的麥當勞上課。Justin繪聲繪色地說道,「你能明白這種感受嗎?這比以前做私募基金,每天盯著大盤看錢漲錢跌有趣、有意義得多。」

近年,中港兩地矛盾日益加深。無論是在內地的香港人、或是在香港的內地人,都成了夾心層。在中港之間的Justin習慣了一邊看優酷和土豆,用百度和微信,一邊翻牆看《蘋果日報》和臉書。

「兩邊有我不同時代的朋友。」每年回香港,香港的朋友還是會打趣的問到,內地的食品安不安全,「地溝油吃了沒事吧?」他們還不太知道在內地已成日常必備APP的滴滴打車和大眾點評,Justin和他們只能聊Uber和Airbnb。2014年香港雨傘運動的時候,坐在內地的出租車上,Justin不敢說自己香港人,「我都說我廣東來的。免得司機一聊政治,我就要代表整個香港。」

「我想我教粵語文化,就是做點微小的行動,幫助兩邊互相理解,」Justin說。「語言是文化的橋樑,彼此應該多認識一點。」

編輯推薦

讀者評論 7

會員專屬評論功能升級中,稍後上線。加入會員可閱讀全站內容,享受更多會員福利。
  1. 原來視頻里最後那個人就是文中的 Justin……

  2. 想说视频,立意、角度有news worthy,拍摄构图符合规矩,但全片声音都不过关啊,拍摄应该关空调,采访一定要话筒或无线mic,去配个索尼D11? 另外1:09-1:18, 1:44-1:45 handheld镜头抖得厉害,其实fcp或premier可以后期降噪和防抖的,建议试试。另最后一位受访者欠个lower third title,读文章才知道是校长,可通常看到有视频就不想读文章了呢。视频内容建议独立放facebook。自己的facebook insight上看,视频浏览量比文章和图片高很多。

  3. 報導裡所提中文大學的「粵語審音配詞字庫」呢個point 重要啲⋯⋯因為我時不時亦有用,這個工具,令我在遇到一些較為少見或者古舊文字粵音有疑問時,得到可靠的指引。

  4. 我也看到8萬資金熬兩年這個point….

  5. 蠻有意思的,上海創業8萬啟動資金竟然可以熬兩年

  6. 很多港劇有吸引到內地人看,對廣東話、香港生活也了解了很多,最近的「一屋老友記」不錯

  7. 佢做的實在太有意義了,希望佢事業得以順利進一步發展。其實講開又講,有一些也在促進港陸互動的機構(如某衛視香港台),為何她也不嘗試引入廣東話的課堂節目呢?正如該台的普通話頻道吸引了很多港人、東南亞以致更遠地方的華人收看,同樣,其實香港台亦應能吸引內地主流觀眾收看呢。如果Justin到時在香港台「開課」,那就cool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