擠進全港50家國際學校?這位太太給小童開了一間獵頭公司

「找到學位是一門藝術,我們更像是一家獵頭公司,會把合適的孩子推到合適的學校面前。」
加拿大國際學校。
香港

在香港的富貴圈子裏,金髮碧眼的英國女人Ruth Benny是好一個人物。她創辦了一個中介諮詢機構,每天坐在香港上環的辦公室裏,接待一位又一位富豪太太。

這些太太們,有的是剛搬來香港居住的外國人,有的是在香港土生土長的華人,也有從中國內地過來的新移民。她們迫切地找Ruth Benny,目標只有一個——把孩子送到一所國際學校。

找到學位是一門藝術,我們更像是一家獵頭公司,會把合適的孩子推到合適的學校面前

中介諮詢機構Topschools創辦人Ruth Benny

在香港,國際學校的學位跟房子的供應一樣緊缺,長期一位難求。香港目前共有50所國際學校,提供41000個學位,但依然滿足不了來自四面八方的熱切需求。據香港教育局在2012年研究報告顯示,到了2016/2017學年,香港的國際小學至少欠缺4200個學位。

「找到學位是一門藝術,我們更像是一家獵頭公司,會把合適的孩子推到合適的學校面前,說:『嘿,我們有一位很強的候選人,你們要不要看看?』」Ruth Benny一臉自信地對端傳媒記者說。

## 外國的、香港的、內地的家庭都要擠進國際學校 ##

去年7月帶着兩個兒子從上海搬來香港後,39歲的陳芳哲很快被國際學校的激烈競爭嚇倒了。她先為5歲的大兒子報讀今年9月即將要入讀的國際小學,去面試兩家國際學校的,都以失敗告終。最近,她發現家附近的7所國際學校全部爆滿了。

在這大半年為兒子奔波找學校的過程中,她恍然覺悟,原來這個城市的媽媽們為了孩子讓進入國際學校,各出其謀,提早準備:孩子提早報名、提早學習英語、提早培訓面試技巧,甚至提早找來Ruth Benny辦的這類「獵頭」機構。

吸取了大兒子的慘痛教訓,陳芳哲馬上為3歲的小兒子報名入讀2017年一家國際小學,得到的回覆是:已經有600個孩子在候選名單上了,而一年級只招收不到100人。

陳芳哲出生在上海,曾在香港工作,後來到英國讀書,返回上海後認識了來自歐洲的丈夫。2009年年底大兒子出生時,她選擇來香港生產,孩子成了「雙非嬰兒」。

孩子出生後返回上海生活,直到去年她和丈夫決定將自己的金融公司轉到香港,全家也跟着搬來了。來港後她一心想着找國際學校,對採用本地課程的學校,她說自己「絕對絕對不會考慮」,她的原因是:「要重新學粵語對孩子挑戰很大,而且未來我們不一定長期在香港,孩子以後的方向還是要到外國去的。」

國際學校的課程能夠銜接世界?圖:端傳媒設計部
國際學校又多又便宜?圖:端傳媒設計部
國際學校吸引越來越多本地生報讀?圖:端傳媒設計部
如何獲得入讀國際學校的優先權?圖:端傳媒設計部
國際學校的學位和素質竟然影響香港經濟?圖:端傳媒設計部

在香港,國際學校起初是為來港工作的外籍家庭而設,大多採用英語教學,同時教授普通話。香港第一所國際學校是1967年開辦的英基,由當時的港英政府創辦,為來港的英國家庭孩子提供英式教育。但後來,外國教育制度的優勢後來越來越吸引香港本地的父母。

> 近年,來自中國內地的家庭也加入了這支競爭大軍——他們有的是雙非孩子,有的是早前投資移民來港的,也有因各種商務原因搬來香港的。

三方疊加的需求,令學位需求達至瘋狂狀況,曾有新聞報告,有媽媽懷孕不久就拿着嬰兒掃描圖去國際學校要求報名,也有不少家長一擲百萬,為牙牙學語的孩子買一份國際學校的債券,以獲得入學優先權。

目前,香港50家國際學校中,36家都有發行被稱為「債券」(debenture)、提名權(nomination right) 或「資本證明」的不同名字的債券,購買債券的家長可讓孩子獲得入讀「優先權」。不少國際企業也會為從外國來港的員工子女購買「企業債券」。

縱貫全球,這種透過債券買優先權的制度稱得上「香港特色」。這些債券是學校自行籌資、用於學校基建或發展新課程項目之用,並不受教育局或香港金融管理局規管,每家國際學校針對債券自己擬定政策,例如債券的價格,是否強制購買,債券是否可以歸還,是否可以在二手市場上自由買賣等等。

目前,這些債券價格從數十萬到數百萬不等,和學位一樣,一券難求。例如2012年開辦的哈羅香港國際學校,最初債券300萬,目前已經在二手市場炒到近600萬;而在香港國際學校,債券每份200萬,交易只能透過校方操作,據該校對端傳媒表示,目前有大量家長在排隊等待,要買到債券,至少要等十年。

## 從出生那一刻起,就要策略性地規劃未來 ##

英國女人Ruth Benny創辦了入學顧問公司-Topschools。攝:Anthony Kwan/端傳媒

2013年,看準這個市場的龐大需求,Ruth Benny設立了Topschools,專門幫各類家長找國際學校,收費8000至50000港元不等。Ruth Benny出生於英國,在香港生活了20多年的她是香港通,早年曾在香港理工大學做英語教師的培訓工作,也曾在匯豐從事培訓工作,她自稱與香港許多國際學校保持着良好關係。

在Ruth Benny的客人中,最大的群體是「混合家庭」,比如媽媽是香港人,去加拿大後取得加拿大籍,認識加拿大丈夫後,又回到香港定居。但近年,她目睹越來越多「純粹的內地家庭」和「純粹的香港家庭」希望擠進香港的國際學校。

Ruth Benny形容,內地家庭最財大氣粗:「他們會說,我願意花錢給孩子買一個學位,幾百萬不是問題。」而香港家庭最緊張「催谷」:「一些香港父母自己本來說粵語,卻說是為了讓孩子進國際學校,天天在家裏和孩子說港式英語。」

要成功進入國際學校,首先把孩子變成「很強的候選人」,Ruth Benny說她通常的策略是先花時間教育父母。

面向內地家庭時,她會解釋:「在香港,不是有錢就能買學位,首先孩子要通過學校面試。」——在她的內地客人中,90%的孩子不能通過香港國際學校的考試,主要因為國際學校要求孩子能夠說「Native English」。而面向香港家庭時,她則提醒說,不要在家裏和孩子說英語:「那讓孩子不能學會真正的母語——廣東話,只是讓孩子學了Chinglish。」

不過,Ruth Benny 認為,最重要的還是「從出生那一刻起,就要策略性地規劃未來」。

「你要想清楚以後要讓孩子進本地學校還是國際學校,再根據這個決定,去選擇playgroup和幼稚園。」Ruth Benny一臉自豪地說,她的兩個孩子,母語是英語,4個月大就開始去學習普通話的playgroup,目前兩個孩子都在國際學校就讀。

> 更早的規劃其實在未出生時已經開始。在香港,目前有14家國際學校,只要嬰兒拿到出生紙,就可以報名,對於前來諮詢的懷孕媽媽,Ruth
> Benny常常提醒她們注意報名時間。

「從出生那天起到拿到出生證明,一般只需要七天時間,她們有的人為了提早報名,還讓政府加快速度,早幾天拿到出生證明。」Ruth Benny說,很多香港媽媽比她還着急。

## 除了規劃,還要靠關係、錢和一點運氣 ##

兒子才不滿六歲,已經明白如果自己不努力,就沒有學校要他了。

正為孩子找國際學校的家長陳芳哲

「可能這就是香港文化吧。」陳芳哲說,來到香港後,她意識到「一切都要從懷孕就開始計畫」。為了讓大兒子應對國際學校的面試,她最近兩次為孩子更換國際幼稚園,還請了一位私人老師為兒子補習英語,一週三次,每次接近兩小時。

「兒子才不滿六歲,已經明白如果自己不努力,就沒有學校要他了。但他進步得很快,我有信心,他一定會找到學校的。」陳芳哲堅定地說。

不過在另一位媽媽張樺看來,提早規劃和學習並不一定意味着成功。她與丈夫都出生於香港,現在住在香港西貢高尚屋苑。長期厭惡本地學校填鴨式教育的她,從孩子出生起就計畫讓孩子讀國際學校,兩個兒子目前就讀國際幼稚園,講一口流利英語。

「兒子的同學都是外國人,他們現在都不說廣東話,在家裏我說廣東話,他們答英語。」張樺說。2015年1月,她為大兒子報名2016年9月入讀一家知名的國際小學,同樣發現許多家長幾年前就報名了,報名後一直沒有得到面試機會。無奈之下,她為兒子報考一所「三線的國際學校」,面試後也被拒絕了。

「當時真的好傷心啊,三線的學校都進不了。」在「找學校找到快哭」的時候,她經其他媽媽介紹,敲開了Topschools的門。Ruth Benny為她做了一份研究報告,建議報考哪些學校。「其實那份報告沒什麼用,她建議的我都已經幫兒子報考了,她知道的我們這些媽媽都知道。」張樺說。反而付了費給Ruth Benny後不久,她竟然又收到早前報名的知名國際學校的面試通知,後來兒子更順利通過面試,得到學位。

張樺開心死了,在她看來,幫了她的是Ruth Benny的「關係」。「我問她有沒有和學校的connection(關係),可以讓孩子優先進學校,她沒有直接回答我,只是強調,她和國際學校關係很好。」張樺笑了笑。

你想想,這麼多孩子去報名,如果Ruth跟學校說一聲,這是我的客人,可能就不一樣了。

家長張樺

自己成功之後,張樺到處向身邊焦慮的闊太太介紹這位金髮碧眼的英國人。「我不能完全確定是不是她幫了手,但肯定有一點作用吧。你想想,這麼多孩子去報名,如果Ruth跟學校說一聲,這是我的客人,可能就不一樣了。」張樺帶點神秘地笑着說:「不過這種事,最後還要看運氣。」

據Topschools聲稱,在2015/2016學年中,他們服務了65位客人,「獲得了100%的入學率」。此外,記者在google在搜索「國際學校 諮詢」等關鍵詞,發現至少有10家類似的機構,其中有國際化公司,香港本地的公司,也有內地公司,主力為新移民父母找香港學校。

## 像香港的房子一樣,國際學校的學位總有人要的 ##

香港國際學校。攝:盧翊銘/端傳媒

為緩解國際學校嚴重供不應求的局面,香港政府過去數年一直以提供免租或低租土地的形式,吸引各大集團來香港開辦國際學校。2015年7月教育局公布,已有8個國際學校的辦學團體獲分配土地。

2016年4月20日,在新界大埔墟,來自英國的墨爾文國際學校的地盤正式宣布動工,但校舍的樁腳還沒有打,辦公室的電話已經響個不停。

「我們預計2018年才開學,但好多家長打來問何時開始報名,怎麼面試,目前已經有100多名家長登記要買債券,不少孩子還在肚子裏,他們都好焦慮。」墨爾文國際學校的發展及運營總監江錦昌對端傳媒記者說。

在香港政府的眼中,國際學校學位不足,長期將影響國際企業在港運作。2012年教育局曾公布研究表示,8.2%的企業在過去12個月無法聘請外國員工,因為其子女無法在香港找到國際學校的學位。

在近來新開設的國際學校中,香港政府的政策顯然是優先照顧持有外國護照的孩子。根據教育局規定,國際學校如果獲得政府以分配土地或空置校舍方式給予資助,其所取錄的學生當中,至少70%必須為非本地學生;而申請校舍的辦學團體如在計劃書中承諾取錄超過80%的非本地學生的話,還可獲較高評分。

> 值得留意的是,所謂非本地學生,是指持有外國或中國護照的學生。在此政策之下,像陳芳哲與張樺的孩子一樣持有特區護照的學生,必然因為配額問題而面對更加激烈的入學競爭。

另外,由於長期供不應求,不少國際學位的地位儼如泰山。加上香港的絕大多數國際學校是以非牟利團隊模式運營的私人機構,教育局對其人事任命、學校管治、課程設計和收生方法等並無具體規管,監管不足下,國際學校在收費和管理方面也存在混亂,最明顯的是不斷加收各類雜費。

「教育局只約束學費的增長比例,所以學校就繞過學費,不斷提升建設費、報名費等各類雜費,家長也沒有辦法。」Ruth Benny說。

而其中一間鬧出管理問題的就是位於香港南區的加拿大國際學校。自2014年11月開始至今,擁有25年歷史的加拿大國際學校由於董事會和教學人員的矛盾,爆發了持續一年半的人事糾紛和教學危機,導致兩位校長和多位老師先後離任,一些家長甚至用腳投票,為孩子轉校。

來自美國的家長Sabrina Maguire有3個孩子在加拿大國際學校就讀,曾為該校管理問題聯合數百位家長組織起來,花大量時間去推動改善該校的治理問題,與教育局對話,但始終無果。

Sabrina Maguire 越發意識到,在香港的國際學校長期供不應求的局面下,無論學校出現任何問題,家長相對都處於弱勢。「和香港的房子一樣,國際學校的位置總是有人排着隊去要的。」她憤怒地指出,國際學校的態度就是:你不來讀,還有許多人等着入讀。

陳芳哲就剛剛為兩個兒子報讀加拿大國際學校。而更多的家長已經開始瞄準了幾家即將落成的新國際學校:除了大埔的墨爾文,還有將軍澳的法國國際學校、Shrewsbury 國際學校......

至今創業四年,Ruth Benny說,她目睹想要為孩子報讀國際學校的客人數量不斷增長,來自外國、本港和中國內地的家庭同時加入同一支競逐大軍。在可見的未來,香港的國際學校的競爭程度還將不可避免地持續白熱化。

(為尊重受訪者意願,文中陳芳哲、張樺均為化名;實習生夏萌遙對本文亦有貢獻。)

編輯推薦

讀者評論 0

會員專屬評論功能升級中,稍後上線。加入會員可閱讀全站內容,享受更多會員福利。
目前沒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