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香港何以出現「第三世界」醫療?

香港公立醫院每年冬季流感高峰期都人滿為患,政府年年推出特別措施,卻始終未開出靈丹妙藥。
2016年3月11日,香港瑪嘉烈醫院,救護員推著病人進入急症室接受治療。
香港

「在一個文明社會,發展多年的醫療制度下竟然是一片第三世界的景象——病人在急症室輪候三日三夜等上病房,到了病房卻只能睡在走廊甚至要坐輪椅等床位,實在教人情何以堪!」由一班執業護士組成的「護士政改關注組」,3月12 日以《我們是護士,我們憤怒了》為題在社交網頁發帖,她們這樣形容今天香港公營醫療體系。

每年年初,香港進入季節性流感高峰期,公立醫院便會「爆滿」,急症室輪候時間大增,內科病房有如「第三世界」。護士政改關注組指,急症室及內科病房這種嚴峻情況,是前線醫護人員每年冬季都要面對的「難關」。

第一關:急症室先等半天

香港急症科醫學院副主席蕭粵中,1993年開始在公立醫院急症室服務,現時是急症室顧問醫生。在電影、電視劇情節中,急症室醫生總是東奔西跑,在病床間爭分奪秒地救人,不過蕭粤中告訴端傳媒,現實環境並非如此。

香港急症室醫生值班時間一般分為三班,每更8至10小時。「例如通宵有四名醫生值班,可能兩人會專門看輪床和輪椅的個案。另外兩人就可能在診症室『坐定定』,專門看自己走進來的病人,這兩位醫生不用四處走動,診症就比較有效率。」

然而,不論分派到哪一個崗位,急症室醫生當值的8小時都「忙到無停手」,卻並非每個個案都生死尤關,蕭粵中淡然說:「其實大部分時間都花在『比較簡單』的個案。」

蕭粵中口中「比較簡單」的個案,說的是一些「非緊急」或「次緊急」病例。現時香港有17間公立醫院急症室,由醫院管理局(簡稱醫管局)管理,當病人到急症室時,會先由最少有一年急症室工作經驗的分流站護士,根據病人病歷及求診時心跳和血壓等維生指數,初步評估病情,將病人分為危殆、危急、緊急、次緊急、非緊急五類。

根據醫管局向立法會提交的一份文件,在2012至13年度,全年有218萬多人次向急症室求診,其中超過146萬,即67%個案都屬於次緊急和非緊急,危殆和危急的個案只有2.7%,全年不夠6萬宗。

急症病人各分流類別的比例。圖:端傳媒設計部
急症病人各分流類別的比例。

根據醫管局訂立的指標,危殆病人可即時獲得處理;95%危急病人可於15分鐘獲得診治;30分鐘會處理90%緊急病人。次緊急和非緊急個案,則沒有服務時間指標。

急症室全院滿座的原因

有些人跌傷背痛,到急症室拿了三天病假證明,第四天他覺得還未能上班,也會回來急症室拿病假證明。

香港急症科醫學院副主席 蕭粵中

「曾經有病人皮膚長了粉瘤,那個瘤已經維持一、兩年了,一直也沒有問題,那天剛巧有人跟他說還是看一下醫生比較好,他就到急症室來了。有些人跌傷背痛,到急症室拿了三天病假證明,第四天他覺得還未能上班,也會回來急症室拿病假證明。甚至有些人藥吃光了,又未到專科覆診的日子,就來急症室求診配藥。」蕭粵中一個接一個地數着這些被評為非緊急的個案。

對上一級分類是次緊急,蕭粵中舉例說,傷風發燒、痾嘔肚痛、跌傷流血等,如果維生指數沒有問題,都會被分流為次緊急。「有時他們在家中切菜時切傷手指流血,但很明顯能夠止血,傷口又沒有紅腫的,其實不會有生命危險。」這類次緊急個案佔急症室個案最大比例,但蕭粵中說,其實病人沒有即時危險,未必需要急症室處理。

過去一個月的冬季流感高峰期,多間大型醫院的急症室「爆滿」,即使前線醫護人員馬不停蹄工作,候診病人仍然動輒要等上十多小時。食物及衛生局局長高永文與一班醫管局高層,3月9日視察位於九龍中的伊利沙伯醫院時,急症室的電子屏幕顯示,緊急個案要輪候2小時,次緊急和非緊急病人,則分別要等6至8小時。

(3月9日)這天晚上播出的電視台節目,主持就到伊利沙伯醫院,訪問了一名正在輪候急症的女士。這名女士戴着口罩、氣沖沖地說,預計要等候四至五個小時才能見醫生,批評「很浪費時間,但不來求診又不行,實在受不了」,但令她要到急症室的病情,原來是「感冒咳嗽」。

過往一直有批評市民濫用急症室,一名不願具名的醫管局管理層表示,他們不會用「濫用」這個字眼,「我們更不能說病人不應來求診,因為這會成為政治敏感議題」。蕭粵中在訪問中,也一直沒有用到「濫用」二字去描述他處理的「急症病人」。

蕭粵中認為歸根結柢,是香港醫療體系的問題:「香港基層醫療做得不好,市民可能找不到醫生,才無奈看醫院急症。」他說,病人未必有專業知識判斷自己的病情,香港又沒有完善的家庭醫生系統,才會造成這些「不適當使用急症室」的個案。

但病人是否找不到醫生才到急症室呢?端傳媒分析了醫管局提交立法會文件的數字,發現不論平日或公眾假期,在午夜12時至上午8時的通宵時段,平均每日到急症室求診的人次較日間更少。平日與公眾假期的每日平均求診人次,也沒有明顯差別。兩組數據均反映,公眾假期及通宵時段,公立門診或大部分私家醫生休假,並非導致急症室病人上升的直接原因。

不同時段急症室平均求診人次。圖:端傳媒設計部
不同時段急症室平均求診人次。

蕭粵中也說行醫23年來,見證香港人求診的心態明顯改變:「大家以往會覺得到醫院是大忌,但現在市民有病就看醫生,看醫生就想到急症室,心態都不同了。」

2016年3月11日,香港,瑪嘉烈醫院的救護員把病人送進急症室,旁為離開醫院的病人及親屬。攝:Billy H.C. Kwok/端傳媒
2016年3月11日,香港,瑪嘉烈醫院的救護員把病人送進急症室,旁為離開醫院的病人及親屬。

第二關:15小時等內科病房床位

急症室迫爆現場,另一原因是內科病床不足。高永文到伊利沙伯醫院急症室巡視當天,急症室登記處還貼了一則通告:「內科病房爆滿程度非常嚴峻,經急症室醫生診斷後,若需入院,內科病房等候時間平均超過15小時,病人請耐心等候或轉往他處求診。」而等候入住內科病房期間,這批病人正是「濟留」在急症室內。

本身是內科副顧問醫生的公立醫療醫生協會會長陳沛然3月9日也撰文指:「當內科病床使用率超過100%至110%,先會滿瀉到其他願意幫忙的非內科病床,之後再『倒灌』回內科病床無上限加床。」當病房再無位置加床接收「倒灌」病人,新入院的病人就需留在急症室等候入院。

嚴重的時候,病床與病床之間只能側身進去,血壓機也推不進去。

護士政改關注組發言人

內科泛指以藥物治療的病房,以下細分為多個專科,近日冬季流感高峰期,較受影響的老人科和呼吸系統科,都屬於這個專科。在剛過去的一個星期,全港內科病房的佔用率,平均也維持在110%,部份醫院更高達130%。

護士政改關注組接受端傳媒訪問時表示,佔用率超出100%,就代表有「加床」情況,例如病房原本是四人房間,會增加至六病張床,六人房間會增加至八張病床,二人房間會在門口加放第三張床,再不夠就放在走廊。「有時病人到了病房,還要等其他人辦好出院手續再安排床位,嚴重的時候,病床與病床之間只能側身進去,血壓機也推不進去。」關注組發言人說。

公立醫院護士主要分三班當值,值班護士每更最少兩次為病人量度生命表徵,包括血壓、心跳等,情況不穩定的病人會更為頻密。醫生巡房時,護士要協助醫生進行無菌檢查或治療,之後護士要跟進醫囑,洗傷口、換喉、為病人安排抽血和X光等檢查。另外早、午更一般有兩次派發「口服藥」及「外用藥」,至少一次打針,視乎醫生處方,也可能會在日常安排以外加插。

「至於病人護理,護士要協助更換尿片;派飯時要協助派餐及餵食;餐前要為糖尿病人量血糖,需要時注射胰島素;『吊鹽水(打點滴)』和輸血要按時更換;交更記錄和評估要填好;探病時間要回答家屬問題;病人按鐘要回應;還有病房林林種種的行政,例如安排人手運送緊急樣本、取藥、借儀器、安排清潔及運送病人、轉介申請藥物、點算醫療用品和消毒物品⋯⋯」

關注組數着香港護士「一匹布那麽長」的工作清單,說香港護士對病人的比例遠高於國際水平,「現時公立醫院病房裡每1位護士平均照顧12位病人,晚間更上升至1比24,跟其他已發展國家1比4至8的比例相距甚遠」。

1:24
香港公立醫院病房晚間護士病人比

夾在中間的醫護憤怒了

高永文巡視伊利沙伯醫院後,表示已採取不同措施紓緩情況,包括在急症醫院內調動和加開病床;將病情較穩定的病人轉往康復醫院;研究是否需要暫停急症醫院內的非緊急服務。醫管局也會擴大現行的特別津貼計劃,邀請更多醫護人員在休假期間支援急症室和病房的工作。

然而,這些差不多每年冬季流感高峰期都會推出的「特別」措施,卻未能安撫前線醫護人員的情緒。護士政改關注組說,既然流感高峰每年都會出現,管理層應該預早增加人手,例如增聘兼職醫護,並將病情較輕的病人分流到流感診所和門診。至於長遠而言,除了醫院病房人手和配套都要增加,亦要增加社區外展人手和資源,支援老人院需要。

政府要加醫療服務,但加經常性開支免問,市民病人要加醫療服務,但最好是不用付錢。

公立醫療醫生協會會長 陳沛然

3月16日,香港護士協會也在香港多份報章刊登廣告,題為「致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的公開信」,要求改善增撥資源、增加人手,以維持公營醫療服務質素,其中特別提到:「『加床加人』同步進行。」

公立醫療醫生協會會長陳沛然在個人網誌表示:「政府要加醫療服務,但加經常性開支免問,市民病人要加醫療服務,但最好是不用付錢⋯⋯夾在中間的醫護人員可以怎樣?」

於是「白衣天使」也憤怒了,護士政改關注組說:「我們憤怒了,請不要再消耗我們對護理僅存的熱誠,犧牲病人的利益,成為壓垮香港醫療系統的最後一根稻草!」

編輯推薦

讀者評論 0

會員專屬評論功能升級中,稍後上線。加入會員可閱讀全站內容,享受更多會員福利。
目前沒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