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去了一場英國港人選舉論壇:一張華裔臉孔,如何被讀出N種信息?

雖然這裡是英國,但在這場論壇上,在空氣中盤旋的幽靈,似乎來自遠方。
Yuan Yang是工黨在雷丁東南部Earley and Woodley選區的候選人,也是場內唯一一個華裔候選人。攝:ST Wong/端傳媒
2024英國大選 國際 歐洲 英國 政治

英國將於7月4日舉行大選,屆時下議院的全部650個席位都將改選,保守黨的14年執政也很可能在今夏告終。我們此前已刊出關於英國政經﹑民生政策的懶人包與梳理現況的數洞欄目,亦將刊出一系列專訪及其他相關專題。請按此追蹤「2024 英國大選」系列。端也推出了免費的英國大選新聞信,請按此訂閱。

6月22日,星期六,一所預科學校的禮堂坐了差不多五十人,幾乎都是香港人臉孔。台上方有一張藍色海報,上面是繁體中文的大字標題:「一票在手,以民主撐民主」。

但那一票已經不是在香港的一票了。英國雷丁 Earley and Woodley選區的四名候選人並排坐在前方,拿著滿是記事貼的筆記本,輪流發言,努力展現自己與香港的關聯。幾個人說的大同小異,大約的意思都是「和你們一樣」,自己熱愛民主自由法治。

比較突出的是工黨候選人楊緣(Yuan Yang)。她是前《金融時報》記者,在場唯一一 名華裔候選人。華裔身分將她和其他候選人區別開來--她指父母在六四事件後逃離中國,她自己曾報導香港2019年的示威,且在大陸工作時曾被政府監視。

提問環節氣氛意外的熱烈。一個男子用英文提及關於早前香港駐倫敦經濟貿易辦事處的間諜醜聞,問候選人如何「阻止政治滲透」。然後他又問:「你(們)會怎樣幫助沒有BN(O)護照的在英港人?尤其是還持有香港特區護照,卻不敢回去香港或去中國大使館重新申請的?」

另一名男子用英文發問:「我特別想問保守黨,為何你把部分在二戰保衛英國的香港老兵留在香港?另一條問題是問工黨候選人的。你或許不知道,BN(O) 護照的全名是British National Overseas Passport,那我們甚麼時候才可以在機場過電子通道?」他特別強調了「National」(國民)。現時BN(O)持有人在機場必須經「其他護照」通道入境,不能使用英國國民專用的電子通道。

最後,一名短頭髮,穿紫色風衣的中年女子站起來,用英文發言:

「我是代表我先生問的。你們說崇尚民主和言論自由,那你們承認台灣是獨立國家嗎?是還不是?Miss Yang, you answer first。」她指定要楊緣第一個回答。

楊緣顯然有點緊張。「我個人不能決定是否承認台灣為獨立國家,不論是工黨……工黨還有所有英國政黨,我們都要遵守與台灣的協議,也要考慮台灣的安全利益。作為記者,我們常常形容台灣為self-ruling region(自治區)。我也明白主要大國與台灣和中國接觸時,都要遵從國際條例,很不幸的,my hands are tied(我也受制於此)。我個人覺得任何自治地區都是獨立政治體(independent state),我們也會抗衡政治逼害。」

除了楊緣,其餘候選人都直接指「台灣是獨立國家」。雖然綠黨候選人坦承自己沒留意政黨的立場。

完場後,問問題的那位女士衝我說:「很簡單,她不承認台灣是獨立國家,那她這個人,她的黨,就是pro-China(親中)!」

矛頭突然從楊緣轉移到我身上。她直直盯著我:「我問你,你很喜歡CCP(中國共產黨)嗎?」

「Support(CCP的話)就不要來呀!」我有點愕然,但她似乎只是在陳述自己的政見,並不預期我會回答甚麼。

雖然這裡是英國,但在這場香港人大選論壇上,在空氣中盤旋的幽靈,似乎來自遠方。

論壇由「雷丁香港人CIC」和Vote4HK合辦,在英國雷丁一所預科學校的禮堂進行。攝:ST Wong/端傳媒
論壇由「雷丁香港人CIC」和Vote4HK合辦,在英國雷丁一所預科學校的禮堂進行。攝:ST Wong/端傳媒

「中英聯合聲明是場騙局!」

英國的夏天姍姍來遲。6月下旬,火車車廂悶熱擁擠,大部分乘客的目的地都是倫敦附近的一個將進行球賽的體育館。而我的目的地是雷丁,一個位於英國東南部伯克郡,有約17萬人口的城市,目的是要參加當地港人組織舉辦的「英國國會議員大選候選人論壇」。

論壇由「雷丁香港人CIC」和Vote4HK合辦,在一所預科學校進行。這家學校是雷丁香港人活動的基地,之前的農曆新年和中秋節活動也在這裡舉辦。一進門,柱侯蘿蔔燜牛腩的味道撲鼻而來。禮堂外的空地有個迷你市集,都是香港人在擺攤,有人賣日本玩偶,有人賣各種香港小食。我看到粽子和月餅才想起來:端午節剛過,中秋節快來了。主辦單位Vote4HK的海報和候選人單張放在門口旁的桌子上。組織的義工身後的立牌,指示轉左就是兒童中文認字班和「成語動畫廊」。

過去幾年,自BN(O) 簽證政策開始,「移英」成為香港人一條出路,網上就不時出現英國「落腳地」推薦;而距離倫敦只要20多分鐘車程的雷丁也常常出現在這種推薦中。我隨便搜了一搜,一個網站這樣形容雷丁:「英國矽谷,科技巨頭雲集的紅磚小鎮。」不論「英國矽谷」的形容有幾成是真,走在雷丁街頭,的確時時會聽到我熟悉的廣東話--據多項統計,雷丁是倫敦﹑曼城以外,最多移英港人聚居的地方。

其實我的主要目的,是訪問工黨在雷丁東南部Earley and Woodley選區的候選人楊緣。她在四川出生,四歲時隨父母移民英國,在牛津大學修讀政治、哲學及經濟學位,後來在《金融時報》擔任記者,主要報導中國經濟和政治,並於去年12月宣布加入工黨,參與大選。若然她勝出,她將會是英國首位在中國出生的華裔國會議員。

當日一共有五場論壇,涵蓋雷丁周邊6個選區。除了介紹自己外,每場的候選人都要答四條「必答題」:他們會如何處理北京和香港政府對在英港人的跨境鎮壓、如何改善治安﹑如何改善經濟,以及會否簽署承諾書,承諾持續關心在英港人的權益。根據Vote4HK的民調,這些都是在英港人最關心的議題。

這可能是這場論壇最獨特的地方。今屆大選,根據多項民調,最具爭議性的議題包括生活成本危機﹑經濟﹑公營醫療、難民問題和環境問題/氣候變化。到了選區層面,爭拗的更多是該區的道路維護,以及區內醫療和教育設施的問題。

但在這裡,議員們的任務似乎很單一:向香港來的新移民展示自己才是他們最好的代言人。例如在Bracknell選區的論壇中,自由民主黨(Lib Dem;自民黨)的Katie Mansfield指約翰遜為大選解散國會時,她「和香港人一樣」,到國會廣場示威;保守黨候選人提起自己十年前去過香港旅遊,又承諾給香港人「安全的避風港」。工黨的Peter Swallow沒那麼刻意提香港,但強調他們會一直「擁護人權」,又強調黨魁施紀賢是人權律師。

論壇也有提及其他議題。例如治安問題上,Peter Swallow指工黨會增加警察數量、加強打擊反社會行為、加強年輕人社區支援等,但相比起與「香港人」和「中國」有關的言辭,他們對其他議題明顯著墨較少。

「英國國會議員大選候選人論壇」有五場,涵蓋布拉克內爾、西雷丁、伯克郡中部、雷丁中心、厄利和伍德利及禾京咸選區。攝:ST Wong/端傳媒
「英國國會議員大選候選人論壇」有五場,涵蓋布拉克內爾、西雷丁、伯克郡中部、雷丁中心、厄利和伍德利及禾京咸選區。攝:ST Wong/端傳媒

在提問環節,一個滿頭大汗的男士用英文發言:「如果我是美國選民,我會投給米奇老鼠,因為我不相信任何一個英國政客!今年是中英聯合聲明簽署40週年,the Joint Declaration is one of the biggest scams and scandals in British history (中英聯合聲明是英國史上最大騙局和醜聞之一)。不然我就不會站在這裡跟你們說話了。一個號稱最古老的民主國家,怎麼會把香港交還給中國?!」

被主持人打斷後,他終於入正題。「去年有香港示威者在英國被中國人攻擊,卻沒人被起訴。我親手把這封信交到地區議員辦事處,還寄給英國首相,也沒有人回覆。」他把一個公民袋遞給主持人。

各黨候選人的回答幾乎一式一樣:先感謝他提問,再為他的處境感到遺憾,指議員有責任回應人民,非法的攻擊行為是不被容忍的,他們會加強打擊跨境鎮壓之類。

然後,問楊緣「台灣是不是獨立國家」的紫色風衣女士用英文問道:「你們常說人權,我常在電視上看到『難民船問題』,你們的政黨會如何解決這問題呀?這問題很嚴重,尤其是肯特郡(Kent)的人非常擔憂。」

面對熟悉的議題,各黨候選人終於正面回應政黨立場。自民黨批評如今的難民船政策不人道,保守黨候選人指橫渡英倫海峽的都是健壯的難民,理應打擊。

完場後,我去找紫色風衣女士聊天。沒聊多久,她的丈夫就走過來插話。女士離場,還遠遠叮囑老公:「一會過來吃牛腩!」

我沒想到她的丈夫比她更能聊。他連珠砲發,我沒有甚麼插話的餘地。

「難民問題很簡單,就是源頭堵截,殺了蛇頭就沒有難民下水。所以我最支持特朗普!」

「英國經濟差,就是如蕭若元所說,因為太多法規,太多政策保護勞工。每次工黨上場都有問題,自由民主黨就太自由,什麼『he﹑she﹑they』(指類似用「ta」指代他/她的代名詞問題)。為什麼要逼我接受『they』?」

「保守黨有做得不好,但已經是不好中的最好了!」他認為自己對歷史的了解很深入,並自豪有聽已移居台灣的「KOL」蕭若元的YouTube節目,「蕭若元是讀歷史的,分析很透徹……他是高手之中的高手,因為他看這麼多,有很多自己人生的經歷,我起碼七八成認同他的看法。」

知道我是歷史系畢業的,他又講了很多歷史問題:英國政府和誰簽南京條約,清政府之後誰掌權,為何中華人民共和國不是合法政權。最後他得出結論:「世界就是被大愛左膠害死,以色列就是應該開砲攻擊巴勒斯坦。」然後又問我知不知道巴勒斯坦不允許以色列立國,再劈頭一句:「你支持以色列還是巴勒斯坦?」

我有點後悔告訴他自己是歷史系的,但還是說了我所知的歷史知識。他聽罷搖頭:「小妹妹,歷史不是這樣讀的。」

說罷,他終於去找太太吃牛腩。我再訪問了那個在論壇裡激動提問的男士,他指責英國政府沒捍衛香港人的民主權利,又說議員都在講廢話,他只想當面問問題,讓政客知道有人在監察他們。

不是所有人都那麼激動。有對年輕夫婦只是來帶小孩參加成語班,完全不知道有場大選論壇。年輕女士摸著微凸的肚子,說他們最關注稅收和醫療政策。

現場擺放各政黨候選人的參選資料及政綱。攝:ST Wong/端傳媒
現場擺放各政黨候選人的參選資料及政綱。攝:ST Wong/端傳媒

一張華裔面孔,各自表述

「香港人看見我,一般有幾個標準問題,就是『你有冇收錢』、『佢係咪中國嚟』、『點解你要幫佢』。」

沒過多久,下一場論壇的候選人陸續到場。我有點意外綠黨議員也來了。Vote4HK較少邀請綠黨出席香港人活動,綠黨也沒其他黨派那麼關注外交政策,主要的政策方向還是氣候變化﹑改善醫療問題等。

綠黨Reading Central區的候選人Dave McElroy說他們是「原則之黨」(a party of principle),會嚴格監察資金來源,推動政治改革,例如重新審視參議院議員的任命制度;對外則對所有「不認同」的國家一視同仁,支持制裁以色列、俄羅斯、中國和緬甸。該區工黨候選人也努力表現自己熟悉香港政治,卻不小心把六四(June 4th)說成July 4th。

這場有兩個三十歲以下的年輕人提問。現場年輕人不多,可能因為大部分1997年後出生的香港人都是BN(O)持有人的家屬,沒有投票權。

兩個年輕人都來自香港,關注點明顯與中老年港人不太一樣。二人都以英文發言,第一個問保守黨推出盧旺達政策,亦明指有意退出歐洲人權公約(ECHR),如何説服港人他們支持人權自由;第二個則提出在整日都沒人提過的環保議題,問候選人如何處理日益嚴重的污水排放問題。

我想,他們大概就是剛剛中年男子口中的「大愛左膠」。

議員的回應都是預期中的官腔含糊。現場觀眾顯然也沒什麼興趣,坐在我旁邊的父女看著活動單張,用廣東話低聲討論起那個看起來像普通話拼音的名字:「Yuan Yang……係咪中國人?」

下一場就是楊緣的選區。

論壇開始前,楊緣的義工團走進會場,向觀眾派發印有廣東話口語翻譯的宣傳單張。他們是唯一會主動派有中文翻譯單張的助選團。單張上寫著:

「我好高興可以歡迎你地移居到我地嘅新選區Earley and Woodley。我深明移民並唔係一件容易嘅事。1989年六四天安門事件後,同樣為學者嘅爸媽決定帶四歲嘅我移民英國……作為前金融時報記者,我曾經深度報導在英港人社群對跨境鎮壓既擔憂。我在派駐北京採訪期間,我和家人都被當局所監控及騷擾,所以我深明在英港人社群嘅擔憂。」

我和楊緣約定在論壇後做專訪,所以先走出會場,跟她打個招呼。她穿著印有白色花朵的紅色連身裙,前幾天她在X(推特)發佈了和黨魁施紀賢的合照,穿的也是同一條裙子。這不僅配合工黨的紅色主色,還讓她在一眾黑白西裝的候選人中特別亮眼。

我祝賀她憑著中國政府打擊伊斯蘭教的報導,跟《金融時報》的團隊一起拿了SOPA(亞洲出版協會卓越新聞獎),但說不了幾句,她又被叫到別處去了。但我和她的一個香港人助選義工聊了幾句。

他很年輕,正在英國讀碩士。

「我在一個香港人活動認識她,那時她在《金融時報》。那場活動只有20人,但她也來了,是少數報導香港人活動的大報記者,所以我很好奇。後來發現,她很關心香港人議題。」他覺得香港人不應只做倡議工作,更應加入體制;他希望將來在英國從政,所以決定從拍門「洗樓」做起。

我問:「你對香港人宣傳時,他們對她華裔的身份有……」

「有保留嗎?」他苦笑。

Yuan Yang與義工合照﹐若然她勝出,她將會是英國首位在中國出生的華裔國會議員。攝:ST Wong/端傳媒
Yuan Yang與義工合照﹐若然她勝出,她將會是英國首位在中國出生的華裔國會議員。攝:ST Wong/端傳媒

「香港人看見我,一般有幾個標準問題,就是『你有冇收錢』、『佢係咪中國嚟』、『點解你要幫佢』。我總是要花很多時間解釋她是二代移民,而且她真的熟悉香港議題,關心香港人,起碼她會印中文單張。選舉經費很緊張,印單張也要申報支出。」他看了看手上的廣東話單張,原來是他昨天才翻譯的。

「而且這區只有幾千個香港選民,會投票的又有多少?我希望多一點,但真的不知道。其實如果我是她,我也不會花那麼多心血。」

所有人對楊緣的華裔臉孔都有不同的解讀。Earley and Woodley 選區論壇開始前,我特意問一下後面三十多歲的男觀眾,對她的第一印象是什麼。他說,她的華裔身份確實令她更突出,既代表她可能更熟悉香港和中國議題,也意味著她可能和中共有關聯,「看看再說吧」。

我們是甚麼人?

論壇匆匆結束。我看看記事本,才發現這場論壇完全沒提過任何地方政策。

楊緣應該清楚香港選民對她的質疑。她很努力釐清自己和中國的關係,再次強調父母為何移民,也比其他候選人更用力拉近與香港選民的距離。

「四歲那年,我和我的父母移民英國。他們是學者,很慶幸他們不在六四現場,但也被當局打擊學運影響。三十五年後,在場各位因為類似原因來到英國,我明白歷史如此重演,難免會令人感到迷失,失去希望。」

「從我的個人經驗,我很清楚你們為何離開香港。我曾在2016年以記者身分在北京工作幾年,在2019年到訪香港的示威現場,我的同事也曾被拒絕入境中國……我親身明白在人權問題上對抗北京政府的重要性,我將會繼續在Earley and Woodley選區這樣做。」

她顯然是在場候選人中,最熟悉中國和香港議題的。這場再次有觀眾問到在英港人早前在曼城中國領事館外被襲擊,以及香港駐倫敦經濟貿易辦事處間諜滲透的問題。其他候選人都只能用「嚴正處理」等語言籠統回應,只有楊緣能仔細解釋兩件事的來龍去脈。面對所有與中國相關的問題,她都從容又自信,直至紫色風衣的女士問她是否承認台灣是獨立國家。

論壇就這樣匆匆結束。我看看記事本,才發現這場論壇完全沒提過任何地方政策。BBC在該區舉行了一場辯論會,候選人激烈爭議地區就業、學校免費早餐、住屋等議題。建新醫院是另一大爭議點,因為該區的皇家伯克郡醫院長期爆滿,上個月還被發現違反法例,讓男女病人住在同一個病房。保守黨政府早於2016年提出擴建醫院,卻一拖再拖,被質疑是大白象工程。如今楊緣和保守黨候選人都承諾會建一個新醫院,哪個黨的建議較為可行可信,自然成為一大戰場。

Yuan Yang 在四川出生,四歲時隨父母移民英國,在牛津大學修讀政治、哲學及經濟學位,後來在《金融時報》擔任記者,主要報導中國經濟和政治,去年12月加入工黨參與大選。攝:ST Wong/端傳媒
Yuan Yang 在四川出生,四歲時隨父母移民英國,在牛津大學修讀政治、哲學及經濟學位,後來在《金融時報》擔任記者,主要報導中國經濟和政治,去年12月加入工黨參與大選。攝:ST Wong/端傳媒

根據楊緣的網頁,新醫院是她的優先考慮(priority),但她在論壇上隻字不提,其他人也沒有提。

論壇結束後,有觀眾告訴我們,他是端的讀者。他說:「我看了她(楊緣)的文章(指她在《金融時報》的報導),OK呀,沒什麼問題。我覺得我們是少數族裔,如果有議員代表亞洲群體,就像辛偉誠代表印度人,是正面的。」

我走出會場,準備訪問楊緣,又遇上那對中年夫婦。男士自豪地笑說台灣問題是「last shot」,一題定生死;女士咬定工黨親共,又指貝理雅(Tony Blair)執政時我還沒出生,不知道工黨管治有多差。

本來我想問楊緣如何回應這些批評,但論壇超時,而她還有另外的行程,訪問從原本的半小時變成15分鐘。

楊緣的政治啟蒙,是在牛津的時期參與針對校園性別暴力的學生運動。後來她在2010年大選首次投票,見證工黨落敗,保守黨和自民黨聯合執政,上調大學學費接近三倍。她深感教育權利被剝奪,再加上英國經濟自此下滑,她因此對政治和經濟越來越感興趣。

她笑說母親一開始也不理解為何她要從政,放棄穩定的記者工作,後來媽媽看見她的政治熱情,也不禁問為何英國政壇幾乎沒有華裔。她認為,這可能是因為上一代華裔都是為因政治問題移民,所以只想盡量逃離政治,遑論從政。她指族裔是一個「political category」,她希望自己可以為工黨加入更多元的聲音。

楊緣在論壇上高談抗衡中共,但她在訪問中的態度溫和許多。她認為英國應該先整頓國內經濟和政局,「getting our own country back」,才能進一步看外交政策。對華政策上,她主張仿效德國,先進行「comprehensive review」(全面覆檢),分析如何和中國抗衡和合作。她坦言,在許多方面,和中國合作也很重要,尤其是貿易和環保政策上。

國際關係不可能只有敵對,更何況中國在許多層面上影響力龐大;而如果要在減排等國際議題上獲得共識,推進政策,更不可能繞過中國。但如果她在論壇上說這種「和中國合作」的論調,我大概能想像到觀眾的反應。

最後,我問她,作為華裔,她如何看待自己在中港矛盾間的尷尬定位。

她沒有正面回答,只說香港人的身份非常複雜,有時是以「opposition to other groups」來定義。我想她說的是,有時候比起說「我們是甚麼人」,我們更常說的是「我們不是甚麼人」。她再次重申,希望長著一張華裔臉孔的自己,可以鼓勵年輕香港人從政。

15分鐘過得很快。攝影師為楊緣拍照時,她笑瞇瞇地叫攝影師講一個笑話。短短的相處中,我感覺她友善聰明,說話和思考都很快。正因如此,我更好奇她是否知道港人選民如何解讀她的身份。

還有,她的手很冷。論壇前我跟她握手,第一感覺是居然有人比我的手冷。那天很熱,她是很緊張嗎?或許我想多了,她只是和我一樣,血氣不好。

訪問Yuan Yang的地方是個練習話劇的房間,背景有幅黑色布幕。攝:ST Wong/端傳媒
訪問Yuan Yang的地方是個練習話劇的房間,背景有幅黑色布幕。攝:ST Wong/端傳媒

後記:當華裔在英國選議員

這篇本來是楊緣的專訪,但因為採訪時間不足,最後變了一篇手記。編輯以為我會失望,但其實對我而言,這場論壇剛好跟進了之前我做的那篇六個在英港人自述:當時六名受訪者都沒有參與過任何與選舉有關的香港人活動,但現在我看見了最「熱衷政治」的香港人在想什麼,以及在英國官方「支持香港」言辭背後,還有多少只能在實際交流中見到的暗湧。

我也很想知道,像楊緣這樣的政治人物,她的華裔身分在英國族裔政治當中,到底有甚麼意義?上篇報導裡,不少受訪者都指語言問題和陌生的政治制度阻礙他們投入英國政治,華裔或有同樣移民背景的議員或許能明白他們的處境,把香港人的需要和聲音帶進國會,甚至幫助他們參與英國民主。現時英國的華裔人口約50多萬,佔英國總人口0.86%,而上屆國會有三個華裔議員,當中兩名是非選舉產生的上議院議員。全英國各級議會中首個華裔議員是香港出生,2007年當選北愛爾蘭議會議員盧曼華(Anna Lo)。之後過了八年,英國下議院才出現第一個東亞裔國會議員--在英國出生,家庭來自廣東和香港的保守黨議員麥艾倫(Alan Mak)。2015年的政治氣候與今天南轅北轍,當年他一上場,便努力撕走外界加諸的華裔標籤,強調自己並非代表該區的華裔人口,而是代表所有選民。

直至2022年,部分移民英國的香港人開始參與英國選舉,例如去年當選薩里希思自治市議會(Surrey Heath Borough Council) Bisley & West End選區的唐瑩,以及上個月在禾京咸選區當選的吳兆康。但他們都是地方議員,相比起其他族裔,英國國會較缺乏東南亞和華裔臉孔。如果楊緣當選,她會是英格蘭首個不在英國出生,且不刻意抹走自己族裔背景,樂於擁抱身分政治(identity politics)的華裔議員。理論上,她能令工黨聲音更多元,其媒體業背景也符合在英港人偏好的形象,但普通話拼音的名字卻似乎令許多香港人對她有天然的質疑。這些也是我本來想細問楊緣的地方。

我確實在論壇上遇到不一樣的香港人。之前的受訪者完全沒提起跨境鎮壓,對英國各黨的外交政策都沒強烈的意見,完全沒不滿之處,其中兩位年齡和經濟能力截然不同的受訪者,更不約而同地慶幸自己終於不用單看政黨是否親共,可以仔細按他們的政綱投票。但來到論壇,顯然大部分都不滿意英國政府的對華政策,並以各黨對中共的態度,決定自己將如何在選舉中投票。

「中共」、「對華政策」、「自由」,這些詞彙,對香港人參與這老牌民主國家的大選,發揮了什麼作用?中港的政治衝突深深影響香港人的政治觀,令他們即使奔走異地,仍關注英國的對華政策,以此評斷各政黨的優劣。他們的政治熱情令Vote4HK等組織和這活動出現,英國政界亦以人權、公義等字眼,來理解2019年後移民英國的香港人。如今國際關係緊張,選民、民間組織、候選人三方互相影響,互相提醒對華政策有多重要,以致這來自遠方的幽靈,似乎揮之不去。至少在6月下旬,這家雷丁的學校禮堂裡是如此。

回程路上,我的手機響個不停。我大學的朋友在Whatsapp群組裡熱烈討論改革黨主席Nigel Farage的最新言論:Farage指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北約東擴是始作俑者。大學裡支持巴勒斯坦組織的Signal群組也很熱鬧,眾人在討論撤營前要辦甚麼活動。

除了親不親共,這場大選﹑政治﹑以及自由與民主,大概還有很多很多。

讀者評論 12

會員專屬評論功能升級中,稍後上線。加入會員可閱讀全站內容,享受更多會員福利。
  1. 谢谢这位记者,真的写得很生动有趣,大赞

  2. 那位不要大愛左膠的香港中年阿叔移民很搞笑,要右翼的話第一個就是踢你這些移民走😂

  3. 我覺得有點奇怪,那位奉蕭若元為偶像的人痛恨「大愛左膠」且支持以色列,但他知不知道蕭若元本身就是一個大愛左膠且支持巴勒斯坦呢 🙂

  4. 上個月出差去了雷丁,確實華人面孔超多!

  5. 實習嗎?寫得很好!謝謝報導!

  6. 非常優秀的文章,作者將各類人物寫得活靈活現。
    文章末段,寫楊緣的手很冷,有畫龍點晴之效,將這位政客還原成為一個普通人。
    人,不能選擇自己在哪裡出世,不應用出生地去判斷他人,應以其言論、行為去理解他的價值觀。
    還有,羅冠聰和梁天琦也是在中國大陸出世的。

  7. 我有点后悔告诉他自己是历史系的,但还是说了我所知的历史知识。他听罢摇头:“小妹妹,历史不是这样读的。”
    这段太有意思了,喜欢作者不动声色的讽刺写法~

  8. 感謝作者,文章很有趣,令我更了解在英香港人普遍的精神面貌。

  9. 確實感受到班old seafood 香港人的口氣,動不動就要教人歷史😂

  10. 这种融入当地生活的投票权真好。被采访的人提到KOL萧若元,这是移居台湾的啊,还不如听听沈旭晖,或者好多年前和萧若元打过口仗的陶傑。

  11. 其中一個受訪者說:英國經濟差,是因為有太多法規保護勞工。問題是那受訪者有沒有想過,保守黨已執政十多年,為何在這十多年間都沒法改革所謂太保護勞工的法律? 而且根據數據,在保守黨執政十多年的英國經濟增長,要比之前工黨執政時差!

  12. “最支持特朗普”的男士大概觉得自己和难民不是一类人。即使以最宽容的态度理解川普对移民的态度,至多就是欢迎年轻的技术移民。在川普眼中,这位男士和跨越海峡的难民没有任何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