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誌現場:全宇宙第一本街道刊物

這本號稱「全球首創街道特刊」的《正興聞》,以「全球視野最窄、野心最大、內心最澎湃」標語為號召,不僅寫街上的奇人軼事,也寫街坊店家們故事。
各期《正興聞》草創時期的打樣,當中包括三位素人阿嬤的封面。
台灣

前些日子受到登革熱衝擊的台南,觀光人潮明顯變少,台南市觀光局於是找來四位年紀加起來快超過三百歲的在地阿嬤們拍廣告;眼尖的台南在地人或許會覺得當中幾位阿嬤有些面熟,原來他們是來自台南正興街的「正興三姝」:豐發黑輪的代表蔡郭明珠、N23度工夫茶的代表曾黃玉霞與泰成水果老闆娘蔡惠玲。

其實這三位素人阿嬤曾登上這條街發表的《正興聞》雜誌封面,三人手持丸子、香腸等小食的可愛模樣,經網友瘋轉,成了台南紅人的新新代表。不久前,這三位阿嬤也才配合《正興聞》第三期的發刊活動,在街道上舉辦了一場演唱會與「正興三姝」簽名見面會,上百人潮湧入,還因此成了媒體報導焦點與街頭巷尾的話題。

捧紅三位阿嬤、創辦這本雜誌的幕後推手,不是別人,正是這條街上的街坊鄰居。以街上店家「彩虹來了」老闆高耀威為首,眾人群策群力用一本雜誌活絡了整個街區,也讓高齡阿嬤們重新感受青春的活力。這本號稱「全球首創街道特刊」的《正興聞》,以「全球視野最窄、野心最大、內心最澎湃」標語為號召,雜誌內確實也以正興街上大小瑣事為主,不僅寫街上的奇人軼事,也寫街坊店家們故事。

高耀威和鄰居奶奶討論近期發生的大小事。攝:張國耀/端傳媒
高耀威和鄰居奶奶討論近期發生的大小事。

領軍的總編輯高耀威是從基隆移居來此的新移民,當年也是這條街的開墾先鋒之一,他說自己剛搬來的時候,「街上只見廢棄的老屋及裏頭居住的老人家們」。後來他選擇在這條有些荒涼的街道上開設服飾專賣店,週遭善良的街坊常常擔心他撐不下去,就在這樣相互關心的過程中,雙方培養出深厚情感,等到小滿食堂、蜷尾家甘味處、IORI茶屋等年輕店家相繼進駐後,大家志同道合,攜手與老街坊共同產下這本愛的結晶。

《正興聞》成功創刊後,高耀威也幾乎成了這條街的地下街長,市長、區長、經發局、觀光局、文化局等不斷上門拜訪,街坊鄰居想到柴米油鹽般大小事也往他那去,就連正興街呼朋引伴號召出遊,也是由他帶團,常常擠滿一整台遊覽車。

採訪當日,他登高一呼,參與第三期刊物製作的八位街坊,包括負責視覺設計的徐小三、張文彥、林佳瑩、林靜怡、吳立卓、日文翻譯黃宥琳,以及拍攝封面的陳怡良等人,都暫時拋下手正在開的店、手頭上正在忙的事,抽空受訪暢談素人辦雜誌的甘苦談。

高耀威在小型會議室跟大學生討論未來合作事宜。攝:張國耀/端傳媒
高耀威在小型會議室跟大學生討論未來合作事宜。

幽默、惡搞,是《正興聞》的最大特色之一,例如他們曾以「松浦魚太郎」的概念,戲仿日本雜誌《BRUTUS》某期以作家松浦彌太郎為專題的封面。同樣揶揄的趣味,也反映在第二期的《正興聞》,當期封面參考台灣曾紅極一時「閃亮三姊妹」專輯,精心打造出「正興三姝」版封面,令人莞爾的台式幽默與台式語彙,拉近了雜誌與讀者間的距離,也讓《正興聞》迎來空前的注意,短短一個月內,三千本的《正興聞》銷售一空。

雜誌迅速打開知名度,在網路上自然也招來不少酸民負評,《正興聞》卻在此時祭出奇招,推出「失敗者」特別企劃,以退為進地反省鄰里,也要眾人反省自己,跌破眾人眼鏡。小滿食堂的老闆吳卓立還以發音雷同的「失敗的人」與“spiderman”(蜘蛛人)為基本概念,設計出街坊站在街頭「重現」假面超人的雜誌封面,延續了《正興聞》一貫「不正經」的創作精神。

「正興街本來就不是條按照正常程序辦事的街道,我們也不可能為了做雜誌而特別做什麼,因此所有過程都是自然而然的。」Fire手創鞄革的張文彥這麼說着《正興聞》,也道出一股學也學不來的生活感及自然不造作。張文彥更以雜誌內隨處可見的「大合照」為例,認為《正興聞》就是居民生活的集結,他笑說,現在活動辦完後,大家都會自動集合留下一張合影,也成了正興街的「生活習慣」。

《正興聞》創辦人高耀威在辦公室處理事務。攝:張國耀/端傳媒
《正興聞》創辦人高耀威在辦公室處理事務。

在外人的眼光看來,《正興聞》或許是本充滿笑料的不正經雜誌,但不正經的背後,卻隱藏着街上居民的「浪漫憧憬」。高耀威提到:「《正興聞》中的部分單元,就是希望能夠開啟對話及改變現況」,他說的是〈偽里長〉單元,提供鄰居以專欄的形式書寫,是一條能跟當地里長對話的另類溝通管道,無論是施政建議或改善作業體系,都希望藉此能達到真正的官與民對話。

小滿食堂的吳立卓也曾加入專欄寫作行列,書寫他向來最看不過去的過節送禮的習俗,並反應時代不同了,建議里長逢年過節送禮的習慣,是否應該也有所不同。

「這不單單只是正興街里長的問題,而是全台灣七千多個里長的問題,溝通並不確切。」高耀威說,雖然現在得不到正面回應,〈偽里長〉單元已然決定在第三期轉以〈城市的反省〉單元取代,而《正興聞》仍會在雜誌不定期推出「打臉」單元,因為這才符合正興街的精神:尋找顛覆現狀、改善現況的可能性。

或許是因為懷抱着這樣的理想性,《正興聞》幕後編輯團隊全是義務投入這份工作,並甘願將雜誌盈餘全數作為活絡街道的活動經費之用。小滿食堂的老闆娘、同時也是設計師的林靜怡將自己的工作與《正興聞》製作過程兩相比較說,「當你知道做這本雜誌最終的目的是回饋社區,就會覺得一切辛苦付出都是值得的。」

《正興聞》自第二期起,也自行透過日文翻譯跨海發行,明年還將與京都市內一條相似手法推動社造的街道進行交流活動。誰能想得到一條老街、一群熱心街坊與一本雜誌,竟能成為凝聚社區營造的最佳典範,甚至因此揚名國外呢!

編輯推薦

讀者評論 0

會員專屬評論功能升級中,稍後上線。加入會員可閱讀全站內容,享受更多會員福利。
目前沒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