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台北市長柯文哲訪問上海,參與了每年一次的「雙城論壇」。行前,北京要求柯文哲承認「一個中國」與「九二共識」的基本原則,否則不准放行。在整個過程中,北京政府步步為營,柯文哲則挾着堅實的民意基礎,見招拆招,一波三折,但最後卻在相互尊重中成行。雙方原來的堅持與僵局,也都因為彼此願意用更彈性、務實的態度而獲得解決。從某一個意義而言,柯文哲的上海行為兩岸建立了新的互動模式。
在第一次接受大陸媒體專訪中,針對「一個中國」的問題,柯文哲表示,當今世界上並沒有人認為有「兩個中國」,所以,「一個中國」並不是問題。針對「九二共識」的問題,柯文哲表示,「尊重兩岸過去已經簽署的協議和互動的歷史,在既有的政治基礎上」,推動兩岸城市交流。但柯文哲明白表示,他不知道九二共識的內容。大陸對這個答案並不滿意,因此有第二次專訪,柯文哲修正之前的說法,表示了解與尊重大陸提出「九二共識是兩岸關係和平的基礎」。
柯文哲面對大陸這兩個政治底線,雖然表現出務實、彈性,但其實並沒有真正接受。
以「九二共識」來説,他了解與尊重大陸的立場,不公開挑戰,這只是一種風度和教養,是多元價值的展現,當然不等同於接受、承認,這是很明顯的。至於「一中原則」,對大陸來説,其實包括三個部分:1、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2、台灣和大陸同屬一個中國;3、中國的主權與領土完整不容分割。柯市長所表示的只是第一部分,而這一部分其實已經是世界共識,甚至民進黨也同意。柯市長對第二部分與第三部分其實沒有同意,但他以模糊的方式帶過。
儘管柯文哲沒有真正接受中國的兩個政治底線,但因為表現出彈性、務實的態度,看起來雖然只是一種外交上的「善意」,但是,這裏要強調的是,正是因為這種「善意」,也引發了大陸的「善意」回應,進而願意鬆解原來的底線,接受柯文哲登陸。可以說,務實與善意,共同開創了兩岸互動新模式。
在這個善意的基礎上,柯文哲離開上海時,發表了「兩岸一家親」,以及「四個相互」──理解、尊重、信任、與合作。「兩岸一家親」是習近平的詞彙,對綠營來説,「兩岸」一邊一國,不是一家人,更不可能親近。可是,柯文哲願意使用這個語詞,甘冒綠營的大不韙,更凸顯其中的「善意」,也回應之前北京政府的善意。可以看出,「善意」已經在滋生、循環。如果可以繼續,兩岸互動新模式就可望奠立。
但是,善意會循環下去嗎?北京政府雖然有意利用柯文哲來施壓綠營,讓民進黨如果真正執政,能夠採行更務實的政策,這也是北京願意禮讓柯文哲的原因之一。只是,民進黨對柯文哲模式並不買帳,北京政府想把柯文哲個人的善意轉移到民進黨,並沒那麼簡單。
民進黨對北京政府很難說有什麼政治底線,但卻有一種「敵意」存在。敵意不像底線那麼具體,但卻更難跨越,這是目前民進黨與共產黨之間最大的障礙。如果中共無法降低這種「敵意」,綠營很難跟着柯文哲而對中共釋出善意。
但是,如何降低民進黨的敵意呢?其實,這些敵意並非空穴來風,而是有紮實的物質基礎,而且還經常在強化中。這個物質基礎有兩項最重大者,其一,中國安數百枚飛彈對準着台灣,上個月解放軍還舉行攻台演習。台南市長賴清德就針對柯文哲「兩岸一家親」表示,如果兩岸是一家人、或是親戚的話,為什麼還會用飛彈對準我們呢?北京政府如何處理這些武力恫嚇,是降低綠營人士敵意所無法越過的課題。
綠營第二個敵意是,北京政府經常在各種場合打壓台灣,嚴重影響到台灣的國際生存空間。除了聯合國席次,或是與各國正式的外交關係外,中共對很多與政治無關的機構或場合也無所不用其極地擠壓台灣的生存空間,幾乎每隔一段時間,媒體就會出現大陸擠迫台灣的案例,其鴨霸的態度,已讓台灣人忍無可忍。幾乎所有台灣人每看一次這種報導,就會增加幾分對中國的敵意。而且,這是很具體而鮮活地存在,隨時隨地都在提醒台灣人,中國是怎樣在對待台灣。
「一中原則」是中共不讓台灣參與國際事務的關鍵。可是,正如對待柯文哲一樣,「一中原則」可以更務實理解。台灣既然可以用「中華台北」參與奧運,為什麼不能用這個名字參與各種區域經濟聯盟,如東協。在這個重視區域整合的年代裏,把台灣排除在區域經濟組織之外,讓台灣蒙受比其他國家更高的關稅,不等於宣布台灣人的死刑嗎?而這又怎麼可能期待台灣人降低敵意呢,柯文哲所建立的「善意循環」怎麼又可能繼續呢?
《大智若魚》是一部處理「善意」的電影,劇中主角喜歡講關於魚的故事。講了一千次之後,他居然變成一條魚。柯文哲所啟動的「兩岸互動新模式」,表面看來只是一些「外交禮儀」,說說而已。可是,如果能夠說一千次,這種善意會逐漸強化、深化,最後,甚至有可能融化彼此的底線或敵意。電影中有一句台詞非常深刻,「邪惡,往往是因為欠缺社交或禮儀所造成。」
為了讓柯文哲所啟動的兩岸互動新模式繼續,請中國共產黨以善意來降低民進黨的敵意,也請民進黨認真回應中共的善意,共同啟動另一波善意循環吧!
讀者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