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年底,香港隊在東亞盃外圍賽跟關島互交白卷。雖然無可否認關島近年實力大幅上升,但對習慣了狂勝關島的香港球迷而言,跟關島賽和是香港足運沉淪的又一證明。想不到,不足一年後,香港足球不但由一潭死水變成全城潮流,幾個月前在報章體育版或者網上論壇有關歸化球員是否奪走土生土長球員機會的討論,也變成了對多元香港隊的肯定。
上次香港足球牽動人心時是六年前的東亞運動會。事後就催生了一個叫「鳳凰計劃」的東西。簡單來說,鳳凰計劃是政府額外給予足總的撥款,而撥款的前提是足總要作出多項改革。今次港隊有令人滿意的表現,或許跟這項計劃有點關係。由於有額外撥款之助,港隊能有金判坤做全職教練而且全權負責選拔工作,另有新聘回來的體適能教練池田誠剛助拳。看過近日港隊兩場球賽的球迷相信都會認同金判坤帶領下球員的態度,還有池田帶來的訓練方法,都是球隊有優異表現的主因。
當然,以兩三場球賽的表現來判斷一個公共政策的成效並不合理(如果中國隊的運氣好點的話,可能大家現在又在大罵鳳凰計劃)。事實上,除了希望提升港隊成績外,鳳凰計劃還有多個不同的目的,當中包括完善青訓和教練培訓的工作。我們未必需要以是否能夠提升精英足球水平為檢視這些工作的基礎,但公眾卻大多還是會期望這些工作將來能夠促使香港代表隊和香港聯賽水平提升。
在這一方面我卻是相當悲觀的。就算近年的改革能夠增加青訓參加者數目和提升青訓的質素,不健全的香港聯賽卻總會令不少年輕的「好波之人」放棄追逐職業足球夢。球會人士傾向批評鳳凰計劃未能令球會有更多資源。但就算政府每年給予各職業隊七位數字的現金補助,大概只能令班主沒有那麼「肉痛」,卻無助扭轉聯賽的頹勢。
到海外磨練理論上是較佳選擇
英超霸權、球會缺乏社區基礎、球場太少令職業足球要跟業餘足球共享球場……這些都是香港聯賽難以起死回生的主因。這些問題卻絕非政府多用一些錢就能解決的。所以,就算有潛質的青年球員願意加入職業聯賽,港職聯也難以說是栽培球員的理想平台。到海外踢球磨練理論上是較佳選擇。
個別國家如愛爾蘭和剛首度晉身歐洲國家盃決賽週的冰島國內均無健全職業聯賽,但由於不少球員在水平高的聯賽踢球,國家隊成績卻能令人刮目相看。然而,亞洲各地不像歐洲那樣向外援大開方便之門,香港球員要走出去就更加困難。正因於此,港隊如沒有歸化球員助陣,要踢出近兩仗的水平必然困難得多。同時,如無法在大環境極度不利下改善香港聯賽對球迷和有潛質年青球員的吸引力,港隊實力要再升級,也不是易事。
(李峻嶸,理工大學香港專上學院講師,香港中文大學政治與行政學系畢業,醉心足球)
讀者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