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陳競新:台港邊陲社會的歷史互動

台港兩地公民社會互相關懷及支援的情結,正持續發酵。但雞蛋與高牆的關係,在兩地並不成正比。
2015年7月31日,台灣台北,反課綱的民眾於教育部外集會。

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在戰後70週年談話中,聲聲謝罪,然而修辭暖昩,那謝罪猶抱琵琶,全文洋洋三千餘字,只有一句「日本下一代不必繼續背負繼續謝罪的宿命」,比較鏗鏘有力,難怪中共批評「缺乏誠意、虛偽包裝、混淆視聽」。即使與日本同為美國盟友的韓國朝野,也分別以「遺憾」和「缺乏誠意」回應。

但回看中共本身也好不到哪裏去。解放軍下屬八一電影製片廠拍攝的二戰大片《開羅宣言》的海報上,將已故中共領袖毛澤東以主要人物推出。稍懂二戰歷史的都知道,《開羅宣言》參與者,主要是時任美國總統羅斯福、英國首相邱吉爾以及國民政府軍委會委員長蔣介石,他夫人蔣宋美齡也偶爾陪伴在則,怎會有毛澤東出現?豈非中共自我貼金?難怪網友瘋傳狂罵了兩週,仍然未止,甚至連《環球時報》也受不了,出聲批評。

意大利史學家克羅奇(Benedetto Croce)說,所有的歷史都是現代史(All history is modern
history)。歷史就是現代人為了配合自己的政治目的,隨便惡搞。這句話未免一竹篙打一船人,但無可否認,歷史往往淪為現代權力鬥爭的註腳。

台灣高中歷史課綱微調與反課綱之間,正是很好的例子。儘管台灣有學者說執政國民黨推出課綱微調的最大爭議,在於黑箱作業,推出之前諮詢過程不足,然而在目前台灣的憲法增修條文下,總統有權無責,黑箱作業,經常有之,台灣課綱的最大爭議,始終是中華民國史觀與台獨史觀之爭。

這兩股意識形態在台灣島上正逐漸經辯證磨合,早晚會出現一套完整並取得台灣社會共識的中華民國台灣史觀。從台灣社會近二十年的嬗遞過程,這是清楚的趨勢,可是讓人最難明了的是,為什麼香港的學民思潮在這爭拗過程中,要發表聲明,支持反課綱的學生之餘,並批評「台政府無理拘捕促道歉」?

當台灣內部正走在統獨觀念的磨合過程,各自有本身內在政治觀念的扭曲,雙方論述,過猶不及,為什麼學民思潮要摻和其中?難道學民思潮這批莘莘學子,看透了台獨史觀才是正確才是最接近史實的?

執政國民黨提出的課綱微調中,最受非議的,當然就是淡化白色恐怖時期國民黨作為壓迫者的描述,此外以「荷西入台」代替「荷西治台」,也有點不倫不類。荷蘭統治台灣38年,西班牙統治北台灣16年,都以治台從事與中國及日本的轉口貿易,另外並都建築城堡,派軍駐紥,西班牙人在基隆和平島興建聖薩爾瓦多城,在淡水興建紅毛城,荷蘭人則在鯤鯓與建熱蘭遮城作為軍事要寨,另外,兩國都將全島分疆封域,派官治理,又建築教堂,作為宣敎之用。林林總總,都足以證明荷西是「治台」,而不只是過境式的「入台」。

相對地綠營反對課綱微調採用的「明鄭王朝」,認為應以「鄭氏王朝」、暗指鄭氏從事台獨建國。同樣稍諳這段歷史的也知道,鄭氏自成功至克塽三代,一直以反清復明為志,他們從海外貿易賺來財富,並沒有集中用來建設台灣,反而虛擲在復明的志業上。強調鄭氏王朝以台灣為本,就是有違史實!

而最叫人莫名奇妙的是,不論是中華民國史觀或台獨台灣國史觀,正如學者黃光國所說:「有必要為日本在台灣的殖民統治擦脂抹粉嗎?」批評中華民國史觀會使台灣失去尊嚴,那為日本殖民統治擦脂抹粉,就能維護「台灣教育的尊嚴」?

台灣教育部將「日本統治」改成「日本殖民統治」,有何不對?這不正是20年前擔任日本首相的村山富市談話受到國際褒揚的定調嗎?台北市長柯文哲曾說過大中華地區中被殖民時間越長,越接近先進文明,姑暫不論他說的對不對,他就是承認台灣在日本統下的60年,是「殖民統治」嘛!

再看清代歷史,無論誰也不能否認台灣是滿清在1894年的中日甲午戰爭中戰敗,才被割讓給日本的,這樣一段不爭的歷史,中華民國1945年是「接收台灣」、還是「光復台灣」比較貼近歷史真相?如果不是光復,當年怎麼有那麼多台灣人夾道歡迎國軍?後來的失望和鬱悶,不正是從希望幻滅而產生的嗎?

學民思潮作為中學生團體,在台灣這場以高中生為主體的反課綱運動中,前赴台灣交流,舉行研習營,是台港兩地公民社會關係自2012年質變而更趨密切下的必然走勢,借用依賴理論 Dependency Theory,中國大陸作為母體 Core Region,台灣和香港兩地正是邊陲地區 Periphery Region,香港自2003 年走向本土化,已開始凝視台灣社會的各種在地發展,至2012年台灣湧現反媒體壟斷運動,與反陸資有關,至於香港出現以學民思潮為主體的反國教事件,同樣以反共「洗腦」為主,兩地公民自此以「反共」、「反權貴資本主義」為共同語言,湧現更廣更密切的連繫。

這種連繫,彰顯兩地公民社會互相關懷及支援的情結,在大中華地區正持續發酵。但雞蛋與高牆的關係,在兩地並不成正比,學民思潮作為香港公民社會的重要團體,還需要更深入了解台灣在地社會力之間的關係,否則隨意發聲,隨意混淆視聽,對兩地公民社會的互動,不見得是好事。

編輯推薦

讀者評論 0

會員專屬評論功能升級中,稍後上線。加入會員可閱讀全站內容,享受更多會員福利。
目前沒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