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林家興:中國國民黨在台灣,還有未來嗎?

兩次大敗選之後,國民黨還有繼續在台灣政治存在的正當性嗎?

近年來在國民黨內少有有意義的左右路線論爭,但其實並不是沒有年輕世代曾經觸及這個議題。曾任國民黨青年團執行長的李正皓在《國民黨存在台灣利大於弊》一文當中,就從「國際參與」及「施政方向」兩個角度切入,清楚地將國民黨定位為「追求自由經濟的中間偏右政黨」。

民進黨長期以來以中間偏左的價值為號召,與台灣社會之間存有某種價值上的信任關係與政治上的契約關係。重返執政後,卻在包括能源議題(在扁政府時的核四續建、蔡政府口頭上支持非核家園,卻可能讓核一廠延役)、居住正義議題(旗山大溝頂老街案與南鐵東移案),還有近日關乎勞工權益的一例一休修法上偏離中間偏左價值,表現出將經濟發展優先、或不亞於人權、社會正義的施政態度;除了導致許多公民團體的不滿抗爭,也已引發民進黨本身與台灣長遠發展的價值路線危機。

許多人戲稱:「台灣只有選舉前有左派,選後只有右派」。然而在馬政府執政的過去八年,國民黨雖然也曾推出多項具有偏左及扶弱色彩的政策,包括打房、奢侈稅、證交稅、放寬低收入戶認定、修訂勞工三法等,但由於處處牽動既得利益,黨內也並非真心信仰偏左價值,不願大力支持而功敗垂成。國民黨在野後,其立院黨團在一些法案上的立場與之前執政時相對轉向,除了少數是反映委員個人價值,更多卻是遭到外界質疑「換了位置才願意換腦袋」。顯示這樣的政策轉向並不是基於黨的整體價值信仰與路線變更,而更可能是下野換位的情勢使然,因而難以贏取外界信任。許多深耕進步議題的公民團體與年輕世代未必會因此轉向投給國民黨,因為他們還有其他選擇。

以往的政治光譜,民進黨因為長年在野,相對站在進步價值的一邊,國民黨的形象則是保守威權,因此公民團體與年輕世代較為支持民進黨。然而在本土思潮興起的情況下,民進黨即便保守化、「國民黨化」,也依舊可以用「本土的右派保守黨」的形象出現,剩下的進步價值光譜則由時代力量等「本土的進步小黨」瓜分。

民間機構「台灣民意基金會」在去年七月發布的民調指出,在政黨喜好度方面:「時代力量的政黨喜好度達14.9%,已接近國民黨的16%」,更不用提還有綠黨與社會民主黨等在進步議題上立場鮮明、青年支持度頗高的小黨,有着相當清楚的議程設定,積極準備在2018進一步擴大政治版圖。國民黨如果無法順利轉型,在贏取與維持本土認同的同時踩住進步價值的議題立場,可能將因不再有存在意義而被擠出政治光譜,成為極端小黨,永遠失去執政機會。

攤開來看,如果時代力量是「偏左急獨」,民進黨是「偏右緩獨」,國民黨除了變成「極右急統」以外,有沒有別的可能,或是有能力跳出這樣的光譜框架,提出更高的價值?

兩岸政策「極端化」,國民黨的泡沫危機

兩岸統一議題並不是當前國民黨氣虛體弱、家計蕭條之下最該急着開展的議程。

如果從統獨光譜的移動觀察國民黨未來的轉型,2016總統大選時,洪秀柱主席率領的國民黨中央通過了「和平政綱」。但由於其中發生「拿掉『一中各表』」文字的爭議,再次於黨內掀起不小的波瀾,除反映了黨內對洪兩岸政策路線的擔憂普遍未解外,也牽動今年黨主席選舉的權力之爭。

跳脫國民黨路線之爭的茶壺風暴,升高到台灣政局整體發展的高度來看,蔡英文所領導的民進黨在兩岸政策方面則提出了「維持現狀」的論述,侵佔了原屬國民黨的光譜中間地帶。根據政大的長期追蹤,2016年12月台灣民意最新的趨向認同「偏向獨立」者來到有史以來最高的18%,而偏向維持現狀再決定者則微幅下降,意味着更多人從中間往傾向獨立移動。在台灣本土意識高漲的情況下,國民黨應該堅守「黨魂」朝光譜的另一邊移動,還是也同時積極思考爭取中間選民的認同?

台灣媒體人顧爾德曾在〈國民黨快成了兩岸花瓶黨〉一文,以民進黨修訂「台獨黨綱」的歷史作為對照,指出國民黨在當前台灣民意往維持現狀與傾向獨立移動的情況下,還持續往極端光譜移動的作為並不明智。

在兩岸路線的立場上,國民黨為了不失根,當然可以持守以「中華民國統一對岸」的立場,但為了顧及自身面對中共的主體尊嚴以及台灣民眾的價值信仰,至少應該闡明:這樣的統一是「兩岸在民主、自由、均富、法治、人權等方面走到相近程度的情況下,達成一種新的政治秩序,且前提是能夠永久保留台灣的生活方式、價值觀與民主制度不受影響。」

今年3月5日,前總統馬英九在美國波士頓麻省理工學院(MIT)與學生座談時中提出「若條件成熟,可談和平、民主統一」,則是國民黨領導層近來少有大膽地對兩岸統一議題提出較為具體的表態,但也並未超越當年《國統綱領》中重視「民主」與「漸進」的精神。馬英九前總統在其任內也曾經提過「兩岸和平協議」的構想,在當年社會氛圍對國民黨尚不如今日惡劣、協議條件審議依舊嚴苛以求台灣社會安心的情況下,依然未能被人民接受。

即便「兩岸統一」是國民黨的基本立場,在談論與執行上也應該拿捏時機,並取得足夠的兩岸人民支持,並不是當前國民黨氣虛體弱、家計蕭條之下最該急着開展的議程。即使是當年的《國統綱領》,都尚有近、中、遠程的規劃,其戰略目的在半永久地維持台灣民主自由的價值觀與生活方式,以待日後變局。今天的台灣在心理上與條件上,恐怕都沒有準備好立即面臨兩岸政治談判。

在過去一年國民黨本土派全台串連反洪、黨內知識菁英疏離及出走的情況下,如果洪秀柱主席在其任內無法順利解決黨內的兩岸路線之爭、彌補本土派/非本土派及各山頭與黨中央的裂痕,在黨內逐漸失去理性討論空間下,最後的辦法,唯有讓意見分歧的各方透過今年的黨主席選舉一分高下,使得這場改選很有可能成為國民黨遷台以來廝殺最慘烈的一場黨主席選戰。

5月20號的黨主席選舉後無論誰勝誰敗,國民黨都可能再度嚴重分裂,甚至造成其中一方的徹底出走,使國民黨在台灣政治光譜與社會基礎上遭遇雙重的徹底崩盤,從此失去存在意義,消失於歷史舞台。

「解嚴世代」的文化土壤:「第二共和」

國民黨在堪稱核心價值的「自由民主/保守威權」品牌陣地,呈現無力的狀態。

回到台灣的選民世代變遷。國民黨遷台以來最大的挑戰與黨國體制存亡的轉折點,在於1987年的解除戒嚴,以及其後開啟的一連串民主化工程。國民黨在這段期間曾歷經了維繫政權、失去政權、重返執政,最後於今年再度大敗的階段。前面幾次的得失都有其時空背景與個別因素,但國民黨最後一次的大敗,其因果依然可以追溯到解嚴,而且恐怕再也難以逆轉。因為那幾年間出生的嬰兒,包括筆者自己,多是在2012、2016年投下自己人生的第一張總統與政黨選票,他們是大陸所謂的「90後」、台灣的「七年級」後段班,但在政治上,我更願意稱呼他們為「解嚴世代」。

根據中央選舉委員會公佈的資料,2016年總統選舉的選民總數約有1881萬人,其中滿20歲還未投過總統選舉的「首投族」約有129萬人,比2012總統大選多了將近10萬人。這群將近300萬的年輕世代,出生在日本學者若林正丈為解釋「中華民國台灣化」而提出的「第二共和」時期:「解嚴世代」沒有經歷過黨國體制的威權統治、沒有上過「三民主義」、沒有歷經過退出聯合國、中美斷交及創造經濟奇蹟的風雨年代;一出生後的成長環境就是逐漸走向自由、民主、充滿衝突與活力的開放社會。在政治思維與文化價值觀上,和他們父母的世代差距不再是年歲上「量」的差距,而是思維上的「質」變。

這群「解嚴世代」和在艱苦經濟環境中打拼過來的父母輩不同,由於出生時環境相對富裕,他們擁抱的是「後物質主義」(post-materialist) 價值觀,不將物質享受視為唯一,更重視自我發展與理想價值,重視社會正義大於經濟發展。用文化評論人張鐵志的話說,他們是「熱愛小確幸、珍惜小日子的這一代」。以教育改革為例,小到解除髮禁、服裝自由,大到課綱修訂、教官退出校園等議題,都可看到世代之間教育思維,甚至政治價值觀的衝突。

此外,「解嚴世代」也更具備「本土」意識,無論是缺乏與中國大陸血緣、鄉愁連結的外省家庭第三代,或是本就不易吸收完整黨國意識形態教育的本省家庭;這一代的年輕人一出生、長大就是在台灣這塊島嶼,至多就是「台澎金馬」,也因此形成蔡英文口中的「天然獨」。儘管這輩的年輕人具備「本土/台灣意識」,並不一定代表就「支持台灣獨立」。

歷史的諷刺在於,「解嚴世代」成長過程中所面對的「中國」,已從原本父母當年那個「落後的對岸」,繼之「崛起」而成為財大氣粗,在政治上處處打壓台灣的「強國」;兩者都難以讓台灣年輕人產生好感。加上這些年幾起社會重大爭議事件的發生,背後都難免與反對人士口中的「中國因素」扯上關係,加上台灣本地因應國際局勢變遷的政經因素,使得台灣年輕人集體成為張鐵志口中「憤怒的一代」;而他們投射憤怒的對象,正是集代表了「中國」的連結與上一代保守價值觀於一身,且長期「完全執政」,所以更必須「完全負責」的國民黨。

然而,國民黨過去除了在「外來/本土」這個戰場上無法止血以外,在堪稱核心價值的「自由民主/保守威權」品牌陣地更是呈現無力的狀態。

這是國民黨過去近三十年以來最大的敗筆,筆者認為甚至比「外來/本土」的分野還要嚴重。國民黨會輸給民進黨/反國民黨陣營,其中一個關鍵就是,儘管國民黨推動解嚴,開放黨禁、報禁,依然撕不掉保守、威權的標籤,無限期承擔一黨威權專制的原罪與政治負債。推動解嚴與民主化工程的「功勞」,多只留存於蔣經國與李登輝因其「英明」或者「本土」的個人形象上,並沒有增添於國民黨的功勞簿。也有一些聲音認為,推動民主化連償還國民黨以前的政治負債都嫌不夠,怎還敢侈言居功。

國民黨在上述某些議題上並非沒有人努力過,但當面對一個更自由、開放、進步的競爭對手,國民黨整體在政治光譜上反而依然被定位為那個相對保守僵化的「Grand Old Party」。當代表國民黨出現在媒體上說話的,盡是一些活在黨國時代、不知台灣社會脈動與青年想法的老人,口出「能撈就撈、能混就混」、「挺同婚會葬送國民黨」這種荒謬絕倫的言談之時,這個黨的形象就更加崩解、難以令人期待。

國民黨內的世代交替

在黨內資深政治人物各有計畫的同時,國民黨內的青年世代並不是所有人都坐等自己的命運被決定。

長久以來,國民黨雖然以傳統儒家中華文化的繼承者與衛道者自居,但同時也傳承了中國宮廷政治中最為人詬病的缺點,包括形式主義、行禮如儀、論資排輩、權謀鬥爭以及嘴巴上說不要其實我很想選的「虛偽」文化等。對於政經變局的到來,國民黨看似後知後覺,但不是所有人都坐以待斃。

面臨網路世代崛起與社會媒體閱讀習慣改變的衝擊,曾有年輕黨工提案規劃設計國民黨的手機App,那時正是德國海盜黨興起、美國總統歐巴馬利用社群網路與行動科技輕鬆打贏連任選戰之後的一年,更是台灣的選戰市場尚未流行應用「大數據」分析與臉書行銷的時代,就連一向最跟得上潮流脈動的民進黨也未推出手機app。然而,這樣的提案因為成本過高、短時間難以看到未來效益、缺乏技術人才等理由遭到否決。

少了一個手機app,不一定是國民黨輸掉網路世代的主要原因,但缺乏看得懂網路世代思維、新科技對選舉模式與政治生態衝擊的決策腦袋,以及相應的開放文化,才是國民黨被年輕世代放生的致命關鍵。國民黨難道完全對這股新浪潮一無所知,或是黨內沒有年輕人?

事實上,過去曾經有一段時間,在國民黨中央黨部的地下室聚集了一群年輕主管與新生代,針對這些年輕世代關心的新興議題舉辦過不少場次的議題讀書會,甚至公開活動。如果把這些海報上的國民黨 Logo 遮住,不知情的人可能還會以為主辦方是公民團體或議題NGO。

這些議題深耕未能在黨內開花結果,除了因後續黨內高層人事更迭,容許這樣「實驗」性質的空間不再具備外,國民黨內掌權或在公職崗位上服務的政治人物,因世代、價值觀的差距,對這些議題不是不了解就是持保守立場,或對此類無法經營動員、沒有組織選票的「小清新」作風嗤之以鼻。即便有青年代表對外發聲,也難以被黨內外視為足以代表國民黨的立場而得到認真對待。

以「婚姻平權」的議題為例,當時(2014年底)黨內的青年幹部在幕後曾與推動婚姻平權的公民團體有許多聯絡與交流,雙方有一定的共識,也有多名國民黨青年代表以個人或團體的名義公開表態支持同性婚姻合法化。然而,當時立法院國民黨團的立場,則是與反對同性婚姻的宗教團體站在一起,並說出「我們是一夥的」堅定表態。也有反對同性婚姻修法的國民黨籍立委發表「人獸交」的失焦談話,徹底激怒了同志團體,也加深國民黨與普遍支持同性婚姻的年輕世代之間的對立。歸根究底,除了國民黨的價值觀偏向保守、主要票源多來自中產階級家庭以外,在宗教界,與蔣家及外省族群頗有淵源的國語教會系統也多是國民黨的重要票倉。

在培訓青年方面,即便國民黨嚴峻的生存情勢與以往予人沒有家世背景不易出頭的印象,從2014年九合一敗選以來,也有一股青年力量開始在國民黨內湧現。他們的理由大多包括:看見國民黨竟然敗這麼慘,我要來貢獻一份心力、民進黨完全執政需要在野黨制衡、敬佩洪秀柱率真的態度與勇氣、國民黨現在氣衰,正是年輕人較有舞台發揮的時候等等。而今年以來,還有心要在國民黨內發展的青年大多都面臨同樣的選擇:面對即將來臨的2018地方選戰、2017黨主席選戰,我該到哪裏發展?

由於國民黨中央近年人事更迭頻繁,青年事務由誰主管、用什麼方式經營,每個長官都有不同的想法,即便用對方法,也難以持續,導致國民黨的品牌在外難以吸引三十歲以下年輕世代的同時,缺乏穩定性的黨中央在青年人才培育方面也已幾乎失去功能,導致學青系統的青年團難以持續累積產出。反倒是各地自主運作的社青系統「青工會」,由於更多地與地方政治連結、較少受到黨中央異動影響,除保持了一定的組織動能外,成員也大多積極投入中常委、中央委員到黨代表各階層的黨內選舉。

加上國民黨即將失去黨產,在威權文化尚未完全去除的情況下,國民黨檯面上也暫時失去足以一人號令全黨的政治強人,這幾個條件決定了接下來誰能夠獨立提供越多打選戰及培訓年輕人的糧草資源,為自己招兵買馬,誰就有可能在接下來百廢待興的國民黨新權力生態中擴大影響力。除了洪秀柱的國民黨中央提出「孫文學院」及「武林計畫」,準備培育投入縣市議員選戰的青年戰將外,副主席郝龍斌則成立「新未來」辦公室及市政資料庫,宣示將提供國民黨台北市長及市議員候選人火力支援。曾參選台北市長的連勝文也運用其所主持的「青年發展基金會」,提供資源給有意參選雙北地區的年輕人舉辦活動,默默經營青年族群。

黨內曾有人分析:由於失去黨產的緣故,今年黨中央無論由誰作主,號令權威都將不比以往。黨內山頭人物必須要捨得拿出資源、各憑本事招兵買馬,朝民進黨扁平式組織靈活的運作方向邁進。然而,這種中央權威弱化、諸侯山頭興起的態勢,是否將永久改變國民黨的政治文化與權力生態,仍然有待觀察。

在黨內高層及資深政治人物各有計畫的同時,國民黨內的青年世代並不是所有人都坐等自己的命運被決定。經過兩次地方與中央敗選,許多國民黨年輕人深知不能再等待「被栽培」或「給位子」,決定依靠自身主張與專業闖出屬於自己的政治路;包括在各地經營讀書會、成立次級團體、經營議題NGO、善用社群媒體傳播議題主張等等。他們除了模仿民進黨與小黨過去的經營與選戰模式之外,也試着將這種方式與國民黨產生連結。更重要的是,他們逐漸打破了國民黨以往上對下那種階級分明的文化,脫離了「附庸」的位置,找到了青年在國民黨內發展的主體性。

對於黨內的新世代來說,很多國民黨過去的包袱對他們來說更早已不是問題。筆者就遇過一位相當有代表性的青年,出身於父母雙方都是外省人的軍公教家庭,具備高學歷與國外選舉與國內中央部會的政治幕僚經驗,是旁人一望即知為「外省掛」的青年菁英。但在去年初黨主席補選時,他卻投身本土派陣營擔任幕僚工作。當時他曾對筆者說:

「省籍根本不是問題,你要記住,我們是大黨,我們有一天要重返執政,一定要走中間溫和路線,我們絕對不能泡沫化、變成小黨。」

這段話的意義在於,省籍問題對於即使是外省家庭出身的黨內青年菁英,也已不再重要;以往影響國民黨選舉配置的省籍因素將逐漸淡去。外界炒作、觀察黨主席選舉的所謂「黃復興對決本土派」的膚淺二元分析,將無法應用在這群新世代身上。面對當前黨內的分裂與困境,一位曾擔任國民黨青年工作要職的青年在臉書上寫道:

「政黨存在的意義,應該在於致力解決當前社會的困境。一直爭論名詞解釋、搞偶像崇拜和緬懷過往盛世,似乎比較像狂熱的宗教,而非應經世濟民的政黨。」

他們對國民黨的認同,不只來自對中華民國的國家認同,更來自於他們內在的思維,認同國民黨是一個負責且有能力處理兩岸、外交、能源等國家大事的穩重執政黨。只要能夠讓這個黨重返執政、使政事重回他們心中的「正軌」,他們不會在乎傳統的黨內規矩與標籤,誰都可能成為支持的對象。

重塑國民黨的議題路線

國民黨必須和年輕人站在一起,用議題立場傳遞政黨價值。

面對新世代的聲音,國民黨內對政策上不同的立場或意見雖然相當包容,卻缺乏可以有效彙整政策聲音與立場的平台或機制。除了導致政策發聲的權力與外界媒體關注,大多集中在擁有黨公職光環的資深政治人物身上外;在政策制定與決策的過程當中,也較難以顧及黨內不同群體的聲音。因此,在許多進步議題上,外界較難看見與了解國民黨內的不同意見,故容易形成單一的刻板印象,殊為可惜。

國民黨如今既然已經在野,如何盤點議題戰場,開拓進步議程,透過與公民團體的交流了解各個議題,進而探詢成為共同推動進步議程的盟友,是重振旗鼓的必要動作。然而,這並不只是擴大青年部門、重用青年幹部或帶人出現在抗議現場就能解決。國民黨如何讓這些公民團體相信,自己現在與這些團體站在一起,是因為有着共同的理念共鳴,着眼於長遠推動共同價值,而不單純只是為攫取短期政治利益才結盟而已?

國民黨內,也有這麼一群「解嚴世代」的青年黨工,即便藍綠立場有別,他們心中對許多進步議題的看法,卻與台灣社會的廣大年輕世代相差無幾。他們在表態支持這些進步立場時,甚至還要面臨黨內批判「立場不堅」、「舔綠」的壓力。過去面對青年支持度低迷的情況,黨內時常有聲音慣於認為應該檢討加強青年部門。但事實上,當掛着國民黨籍的政治人物不斷出包、失言,與年輕世代為敵,網路上形成「國民黨不意外」的輿論氣氛時,不但打擊青年黨工的士氣,更是再多文宣或青年優惠政策都難以挽回的世代民心。國民黨不如先聽聽這些在第一線打仗的青年黨工的心聲,真正放手讓他們制定國民黨的進步議程。

觀察近半年來的國民黨表現,無論是對於「九二共識」內涵的兩岸政策爭論,或對於民進黨政府進口日本核食的反制分歧,都籠罩着黨內路線之爭的陰影,並持續加深今年黨主席選舉將面對的撕裂程度。短期內可預見,國民黨很難有效吸收反對民進黨的民氣與發揮制衡功能,而將暫時陷於內爭的泥淖當中。

然而,我們在最絕望的時候也看見了希望。以往保守的國民黨,在上個會期開始有立委領銜提案支持婚姻平權,並取得包括王金平前院長在內的11位黨籍立委連署,其中有5名是新科的不分區立委。更有年輕世代的立委大聲疾呼,並意外地在以往國民黨不熟悉也不佔優勢的戰場上,取得了社會與年輕世代的肯定。這股聲音是否可能成為國民黨議題經營的先驅典範,進一步啟動國民黨的價值轉型,值得我們繼續觀察。

「讓人追隨,才是主義」。在解嚴(後)世代逐漸成長的台灣社會,國民黨必須站在浪頭的前端引領潮流,才能避免被後浪吞噬的命運。和年輕人站在一起,用議題立場傳遞政黨價值,才能讓台灣社會看見,國民黨有被期待的價值,這才是國民黨目前最該做的事情。而無論國民黨如何選擇、選出什麼樣的新任黨主席,這群黨內外的「解嚴世代」都不會停下腳步,他們將是左右國民黨與台灣未來最重要的力量。

(林家興,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大陸組碩士三年級,曾任國民黨青年團總團長)

編輯推薦

讀者評論 13

會員專屬評論功能升級中,稍後上線。加入會員可閱讀全站內容,享受更多會員福利。
  1. 自從學運後,開始關心政治才了解到,「解嚴前世代」跟「解嚴後世代」的價值觀的差距竟然揮相差如此深遠,不如說像是生活在平行時空一般

  2. 台灣的將來都不是掌握在自己手裡面,空談意淫有意思嗎?文盲都知道,這是土共說了算。

  3. 「平權式民主」是藍綠解決紛爭,台灣尋求出路的突破點
    金紹富
    如果政治體制是反應國民的需要,那看到台灣不同層次的政治紛擾,包括民進黨派系爭權、綠營與獨派分享執政、國民黨黨主席選舉、藍營各黨派分裂,乃至兩岸分治,我覺得體制有問題,往往不但無法妥善解決問題,還製造問題。細究原因,固然與民族性有關,但與做皇帝掌權之零和賽局制度與心態更脫不了關係,無論做皇帝,當總統,都任用自己人,排除其他競爭對手。這個是美國式民主的問題,即使選票差不多,但贏者通吃。相對而言,老牌民主國家發展出的各式內閣制,包括蔡英文熟悉的英國與李登輝熟悉的日本,按照選票多寡分配權力,恐怕更符合台灣目前的國情需要。而國民黨統治階層,過去其實不乏做皇帝心態,導致藍營不斷分裂,目前則陷入主席之爭,顯然體制與黨綱有待檢討。
    第一節 民進黨是不是全民執政?
    過去台灣政局輪替,原任執政者整碗拿去,其他政黨分不到,心生不滿,聯合次要敵人,把主要敵人幹掉。若分析目前選民比例,藍、綠與中間選民都佔相當比例,若能利益共享,藍綠對抗的不合理因素減到最低,各政黨就執政政策與績效比高下,可能對民眾福祉較好。蔡英文是英國博士,而英國是各式主義的誕生地,包括馬克思主義,中間偏左的工黨也執政過,小英對各式利益的衝突與調節,應有深入的了解。即使對於民進黨內部派系權力分配,包括地方諸侯、獨派團體,如何建立合理的分配機制,攸關民進黨未來發展。
    第二節 國民黨可考慮合議制
    國民黨內部有不同派系,若能按勢力分配權力,應該能共存,但過去往往當權者獨裁,結果內鬥不已。雖然是後見之明,當初國民黨有必要打共產黨嗎?談不可以嗎?結果打輸了,來到台灣。如果國民黨當初不打,也不會丟掉大陸,更不會有台灣問題,不過這是一個無法驗證的疑問。
    國民黨內鬥多次,為杜絕分裂亂源,理應檢討黨綱,採取合理的權力分配布局,即使這次主席選舉無法適用,不妨趁全國黨代表會議修改黨綱,按選票多寡分配權力。過去有強人主導,這次我看各組人馬勢力相當,實在禁不起選後四分五裂之結果,更不要說未來發展與選舉參與。
    第三節 藍營各政黨分裂後何去何從?
    國民黨內鬥之後,輸掉的人往往另立山頭,若師出有名,或有勝算把握,就讓結果去驗證。上次選舉,藍營各政黨蜂擁而起,為選票撕破臉,扯後腿,結果多敗俱傷。我看各黨領導人為了恩怨與面子,不太可能放下身段和解,民進黨也樂得讓藍營分裂,越亂越好。
    當有些政黨無法再獲得足夠選票而各黨領導人有心結難解之際,我建議乾脆放下,讓藍營各黨派黨員與年輕人為共同目標合作奮鬥。
    第四節 省思:中國式的民主
    美國總統與中國主席會談前夕,表示美國有「美國的中國政策」,而中國有「中國的中國政策」,除了台灣問題之外,美國一貫推動自由民主、人權,過去還包括自由貿易,目前考慮國內勞工就業壓力,有回到保護主義傾向。而中國對於自由民主、人權是有戒心,底線應該是不要批評政體與共產主義。
    這方面問題複雜,而政治是大家的事,大家都有權參與,大家共同決定,我只有普通常識,願提出幾個意見,請教大家。
    一、有人說社會主義乃至共產主義是最民主的,也有人說問題出在人治與專制,中國式的民主真相如何?
    二、中國式的民主能否化解台獨問題
    台獨運動流派複雜,目前較主要的派別主張公投,進而修憲,其中魁北克的公投運動是較常引用。這方面的資料是公開資料,但只引述,不評論,畢竟是別國的內政問題。法國移民一直認為加拿大是他們先來定居的,為何反被後來的英國移民統治,這點跟台灣綠營論調類似,不過英法是不同民族,文化、語言、宗教都不同,根據加拿大博士後研究員徐雍網路資料,魁北克的問題,與台灣的問題不同,前者是對殖民者的反彈,後者是冷戰下的產物。前者所面對的是一個力求民主與多元文化的政府,後者所面對的是從未放棄武力犯台與一個中國原則的政府。
    中國反對台獨,但台獨內部其實意見分歧,根據維基百科,台獨大老洪哲勝(1939年生於台南)於1990年代以後,有鑑於中國崛起,並深感台灣前途並非台灣單方面所能解決,開始投身中國民主化的推廣活動。洪哲勝在紐約市設「民主亞洲基金會」,創立文摘網站《民主論壇》。
    而根據印第安那大學布魯明頓校區法學博士廖元豪網路資料,當年,魁北克與加拿大談好,只要公投過關,就可以獨立脫離加拿大。台灣獨派人士也非常雀躍,「公投最大論」甚囂塵上。許多人說,看,公投就代表民意,就是主權,鳥它什麼憲法?但加拿大最高法院在判決表示,依據加拿大憲法與國際法,任何一個省無權單方脫離加拿大,即使有多數公投決定,亦然。不過,如果確定公投過關且的確顯示魁北克多數人的意見,那麼加拿大政府得經協商,修憲讓魁北克離開。
    台灣大愛憲改聯盟是一個志在推動憲改的政黨,該黨將保障人權視為憲法核心,主張所有政治問題都是人權問題,保障人權才是一切政治問題思考的起點。
    台灣是日爾曼法系,法律條文成文,可能源於民族國家成立統治需要,但為何德國採內閣制?英美法系重視判例,原本較彈性,但美國採總統制。可見憲法往往是時代的產物,我有在思考內閣制,政治分權,是否較適合目前的台灣,並對未來中國提供參考,以英國、日本為例,上面有皇帝,象徵統一,實際施政的是內閣。
    這篇文章是我個人的想法。目前網路時代,流行分享。

  4. 國民黨培養作者這樣民進黨立場的人,不亡才怪。不是國民黨需要台灣,而是台灣需要國民黨,沒有國民黨的緩沖,台獨派可以直面大陸的統一意志,讓大陸官僚沒和藉口和拖延,打一場經濟和軍事戰爭,最後讓實力來說話。是獨是統最後戰場上見。

  5. 能不能選上,台灣的政黨不是在靠自己有多強,而是靠對手有多爛。

  6. Jro_Li 反對自己的媽媽結婚,還到處複製貼上,怕別人不知道嗎?

  7. 老人不能生育,因此, Jro_Li 反對老人結婚。
    而 Jro_Li 既然反對老人結婚, Jro_Li 也就反對自己年老的母親結婚。
    換言之, Jro_Li 根本大大不孝,反對自己的母親可以結婚,完全目無尊長

  8. 我總覺得好像之前在別的地方也看到下面 Jro_Li 的評論…一模一樣。
    能不能不要一看到內文有「婚姻平權」四字就開始複製貼上?
    雖然打這麼多字很辛苦,但希望下次你可以換句話說,別再複製貼上了。

  9. 国民党不倒,台湾不会好,中国也不会好

  10. 一堆人漠視或不去了解分析在自己心中知道的真正事實
    關於婚姻有很多東西是沒寫在法律中的卻一直只會拿法律寫的東西來辯
    有兩項關於婚姻的概念是存在於社會道德中的
    1.男女不應發生婚前性行為未婚生子
    2.若違反造成懷孕沒其他原因必須要奉子成婚
    這代表什麼?責任!新生命需要父母
    這也是為何對夫妻吵離婚我們會要勸合不勸離,大人分開會傷害到孩子
    婚姻制度實際上是男女互相限制自由履行其對共同孩子家庭的責任義務與權益
    結婚行為、儀式實際是夫妻向社會要求取得他們成家生育並教養子女的許可認可授權
    授權權利可以給予可能執行它並最後成功的一般家庭夫妻,如同你的父母
    授權權利可以給予可能執行它結果卻不幸失敗的不孕症夫妻
    授權權利可以給予可能執行它但卻選擇暫時或將來都不會去執行的頂客族夫妻
    但是婚姻中成家生育和教養子女的授權
    無法”再”給予已由經驗及知識確定去執行它會造成優生學小孩健康問題的近親夫妻
    無法給予心智未成熟不該去執行它的未成年孩童夫妻
    無法給予本來就根本不具執行可能的跨種族人獸、性別同性、或獨身者自己
    至於一夫多妻、一妻多夫過去或現在部分國家本來就是允許的
    但我們國家的社會知道那會造成男女的不公平並且產生家庭中地位的競爭
    給予此授權權利並不良好可行才決定禁止
    這些就是現況法律中婚姻之所以規定一男一女的全部含意
    接著寫在婚姻之後的章節父母子女因此也就使用婚生規定的原因
    另外道德上關於婚姻有一項是有被直接寫進法律的
    那就是通姦罪,可是居然沒有人去看到提案支持的主要立委居然是想把它廢除的
    外遇離婚會造成家庭破碎,危害的又是誰?大部分是單親家長及由他所扶養的孩子
    對孩子,第三個生命的責任義務承擔才是婚姻制度的重點
    夫妻的財產共有節稅、離婚需要贍養費、死亡的遺產分配等等其實是由此而來
    可惜支持方的很多立論卻都是伸張他個人的自由、人權,沒有其他原因
    仔細去想想真正的婚姻定義同性關係他們可能取得的了嗎?
    就算硬扯領養、借種代孕、人工生殖用來做為工具
    讓同性他們滿足心理模仿出社會對家庭的定義也可以?都能當做權益?
    這些事情除了心智未成熟自己都還是孩子的孩子以外
    近親、跨物種、獨身,只要他們的經濟能力足夠,難道也可以視為人權權益去授予嗎?
    當然不是
    人對承載他們自己未來的新生命、孩子下一代有的是責任不是權益

  11. 國民黨保守、親中,把台灣經濟全繫於中國,一旦過度倒向中國,台灣的自主性將完全喪失,就像香港一樣,也會和歐美日越來越疏遠。
    而且國民黨不光是和年輕人疏離、欠缺宣傳而已,更重要的是國民黨完全的和財團、中產階級、公務員掛勾,內部又有許多黑道或遊走灰色地帶的黨員,貪汙、賄選情況嚴重(最近有十數萬人頭黨員加入,甚至其中有許多是黑道份子),人盡皆知,如何叫年輕人信賴。雖然民進黨也不是沒這些問題,但和國民黨比恐怕是小巫見大巫了。

  12. 作者算明確點出國民黨內的現況,文筆鏗鏘有力。但更有一種年輕人抱怨慣老闆而懷才不遇的心情。但當作者跟著國民黨去面聖習近平,成為號稱台灣最接近習近平的台灣年輕人時,在年輕人的心中,你就是在為自己成為兩岸小買辦的身分鋪路,爾後不論是施行理念還是招搖撞騙都很好用。不論你的理想再崇高,在台灣年輕人來看就是種復辟。這篇文章也讓人看到你的理念與野心,把這些老一倍的豬隊友幹掉,你就能成為一代中興之主。從之前的草協到現在,你們年輕的一輩不也是成為文中的一方派系然後與舊有勢力互鬥?最後文內所述:「省籍問題對於即使是外省家庭出身的黨內青年菁英,也已不再重要」,但此段前後所闡述的故事,雖只是要強調黨內不分黨籍的合作輔選,但讓圈外人更讓人覺得你們黨內的新世代只是活在自己同溫層的小清新,雖然知道圈外人討厭你們什麼,但天龍人習慣的驕傲還是不自覺地散發出來。所以儘管你們的年紀是「年輕人」但永遠都提不出年輕人能接受的中間溫和路線,然後兩面不討好。

  13. 年輕人大概對民進黨有一半一半的支持,卻有九成不會支持國民黨,甚至根本沒人在乎這群老人天天在媒體上出洋相,說些荒謬而與世代脫節的言論,因為年輕人壓根不認識馬英九或洪秀柱以外的任何一個統派人物,連討厭他的功夫都沒有了這個黨還有希望嗎?
    我常常關注中國大陸媒體的臺灣政壇新聞,發現他們對於國民黨主席選舉,或是黨內改革都會有些關注報導,但是反而在臺灣年輕人幾乎無人知道或在乎國民黨內任何一個職位是誰?婚姻平權音樂會可以召集25萬人到總統府前準時參與,但是要在街上能遇到25人在乎國民黨未來的人真的比登天還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