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阿離:當性侵事件碰上網絡白目,我們可以做什麼?

橋底姦刧案發生後,一些網民謠傳受害人是兼職女友(part time girl friend, PTGF),更徵求受害人的相片,更甚是把她「起底」……

註二: 「忌性」(sex negativity)一詞出自Gayle Rubin,台灣學者何春蕤於《性別治理與情感公民的形成》把它翻譯為「忌性」,此文引用了何氏對「忌性」的定義。

註三: Brownmiller, S. (2013). Against our will: Men, women and rape. Open Road Media.

註四:包括父母/子女/兄弟姊妹/姻親、親屬、朋友、照顧者、僱主/僱員/同事、老師/導師等。

註五: Phillips, W. (2015). This is why we can’t have nice things: Mapp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online trolling and mainstream culture. Mit Press.

註六: Mantilla, K. (2013). Gendertrolling: Misogyny adapts to new media. Feminist Studies, 39(2), 563-570.

註七: Rentschler, C. A. (2014). Rape culture and the feminist politics of social media. Girlhood Studies, 7(1), 65-82.

編輯推薦

讀者評論 3

會員專屬評論功能升級中,稍後上線。加入會員可閱讀全站內容,享受更多會員福利。
  1. 好吧,我刚才的確有誤讀,作者的確有混淆可預防和100%預防的概念。作者的意思可能是想指出司法制度與大眾觀感會因被性侵可預防所以便視作可完全預防,但是他有意或無意地沒有釐清這點,但是我依然覺得被車撞的比喻並不貼切。

  2. 我覺得Woffy你才是在偷換概念吧,文中作者的“可預防”和100%預防是不一樣的,就像政府宣傳片所說的預防流行病的措施也不是説這些措施能100%預防市民能感染這些疾病。而且你將司機非主觀意願引起交通事故與強姦犯主觀意願上的性侵犯行為混為一談也並不妥當。

  3. //而最重要的是,反對者對保護論的批評,往往是為了指出問題的根源在於制度,因為強姦迷思會減低女性和男性對性侵害的防範——以為性侵犯是個人可預防的、性侵害只發生在女性身上、做足「三不」就能不被性侵//
    沒人這麼說,正如你遵守交通燈號一樣有機會被車撞,但你不會因此叫人衝紅燈,作者不小心故意把「減少」偷換成「100%預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