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慾錄:投入一場無法回應的愛後,我問愛是什麼

一滴雨/前往另一滴雨/的途中
愛慾錄

今年10月香港獨立樂隊MLA的「你望下那邊」Live現場,有一首吟唱沒有被收錄在新專輯裏,但讓很多人印象深刻,叫《三月來的少女》。舒緩的鼓點和女聲中,Nicole輕輕念到:

三月來的少女/你的笑容使我感到幸福/看著我笑得這麼燦爛/懷疑我是不是有讓你開心/作為一個不完美的人/讓我感到非常羞恥

三月來的少女/你的笑容使我感到幸福/很少有看到我笑得如此燦爛的人/差一點我以為自己是一個很好的自己

對不起/請原諒我/謝謝你/我愛你

這首歌出來的時候,開場還不到5分鐘。Nicole說,愛有不同的含義和形式,「你們要覺得,自己其實是,被愛的」。我和朋友A正處於情傷當中,儘管我們已經用了大量心力療癒了一個月,但當下還是迅速破防,流下眼淚。

愛、不愛、被愛、不被愛⋯⋯圍繞愛情的恆久問題,所有現代人以為的愛情開始和結束的標誌,快樂和痛苦的開端。更難的是,我和A都恰恰處在不是因為「不愛」而要結束的關係裏,而我們也都明白,關係裏的對方此刻也不好受、不開心。

A戲諧地把一切歸咎於水逆大月——聽說這個月很多人分手——一定是老天懲罰人類。她輕輕提醒,這幾句歌詞也要說給自己聽,要感謝和愛那個勇敢又受傷了的自己。

是吧,我們是被愛的。但到底,愛是什麼?

選擇、連結

彼時我結束的,是一段糾結的無回報關係。起初兩人並非不是互相靠近,但預知到大概率會無回報而猶豫,而我因為被對方的特質吸引,又感到和對方相處effortless happy,而義無反顧地投入到這段事先說明「不會在一起」的愛情與友情的糾葛中。

一直標榜自己要離開「異性戀霸權的戀愛模式」,我以為自己和「凡夫俗子」不一樣。「關係是被探索出來的不是被定義出來的,是什麼形式不重要,去愛沒有損失!」我心想。當對方也生發出對我的好感和依賴時,我自信爆棚。我相信愛有療癒和改變的力量。

在原則、邊界、需要和渴望之間,我們踉踉蹌蹌,感受愛、表達愛、給出愛,解釋原則、打破原則、維護原則。每個階段都像坐過山車,但不論坐幾次心臟都不耐受。很久以後我接受了,我給予愛、願意陪伴,並沒有改變我們關係天然不足的前提。我們在海裏越走越深,船卻始終不來。

水底細密安靜的氣泡群,在升向天空的過程中膨大,最終是劇烈的逃逸和破滅。儘管一直說自己沒有期待,但結束那晚,「不被愛」、「不被選擇」的悲傷和憤怒還是吃掉了我,平時不被自己看見和確認的情緒,在心碎後通通爆發。在我所能發洩的最高級的痛苦中,我向對方展露了不曾有過的暴烈面孔,我極端否定我們的關係,深深割傷他,也割傷我自己。

倒在被子裏,這個扭曲的傢伙傷心得不成人形。聞訊趕來的好朋友們迅速體察到折磨我的情緒——「他不是不愛你」,O說,「你們的相處都已經不自覺地透著這些愛了。人不是只能愛一個人,而愛也在不同人身上有不同的體現,他是用了不同的方式愛你和她。就算他有自己的框架,但你是能明白這些是愛的對嗎,不要用那框架來否定你自己。」

我停頓了兩秒,爆哭起來。

感到「不愛」——因不被承認而失去自尊,否定自我價值,對自己值不值得被愛的懷疑——以拉康的愛情觀來看,這種失戀的痛苦,是利己主義的失敗,是「自愛」的失敗,因為自戀沒有得到滿足,自己的尊嚴沒有得到肯定(《論愛慾》,p200)。

無論我平時如何描述自己是利他的、奉獻型的愛人,那一刻都被自戀失敗的痛苦摧毀。O的溫柔安慰是一個自救提醒,我強迫自己掃出腦子裏的一小塊空白,回放我們種種相處細節、為彼此付出的無數長時間的對話。濃重的夜、煙草和眼淚,不捨、痛苦與無能為力。

O又發來一篇「無政府主義關係」的實踐指南,我盯著這個指南的第一點無法移開目光:我們質問的是,愛並不是有限的資源,愛別人不意味著對另一個人的愛的消失,不要跟其他人、其他關係進行排序和比較,珍惜你們之間獨特的連結。

2022年10月16日,香港,香港獨立樂隊 My Little Airport 演唱會。
2022年10月16日,香港,香港獨立樂隊 My Little Airport 演唱會。

這話深深戳中了我的「不被選擇感」。我想起自己反覆強調的「連結」,也想起他關於兩個人掉進水裏要救誰的自嘲。我理解了一點點,我並不是那麼理所當然、毫不猶豫地「被放棄」的。

後來S問我,這樣想難道不是一個讓自己好過的方法嗎?某程度是的。但重要的是,框架並不定義我們的感受,對嗎?

儘管,不被「選擇」讓我覺得受傷和失望,但我學習這一課:愛並不保證被選擇。療傷的第一週艱辛、抑鬱、悲愴,也不時有自省、原諒和理解冒上心頭。我反覆閱讀著無政府主義關係指南——它現在成了我的救命稻草——給自己鼓勵:重新理解愛,不要去比較,這會是離開異性戀霸權的一大步。

觀點、實踐

無政府主義關係(關係安那其,Relationship Anarchy)2006年被瑞典學者Andie Nordgren提出。就如同無政府主義理論的吸引力,它的精髓是,放棄宰制。無謂愛情、友情,所有的感情和關係都是獨立的,質量取決於雙方的誠意、溝通、協商,既可以多元成家,也可以一對一。它建議消除關係中的佔有和需求,代之以愛和尊重,也建議客製化承諾。

乍看上去,每個字都閃著光。

一方面這和我(以為自己)想要的理想關係不謀而合,一方面它也回應了我在以前的經歷中產生的疑問:到底什麼是愛情,什麼是友情?愛情和親密友情的邊界是什麼?為什麼關係的結束就意味著愛的結束呢?為什麼不能保有愛,在大家的邊界中繼續相處呢?不過,當我move on了,那個愛又是什麼?

有人會說,愛情和友情的區別是,愛情裏還有慾。但這是有性戀情慾觀的認知,這世界上還有各種各樣的愛慾形式:無性戀可以沒有慾而有愛,性冷淡可以不用那麼多慾,泛性戀可能對各種各樣的人產生慾望(不是隨便愛人,而是type比較多),單身主義者可以什麼都不需要。

有性戀情慾觀也常常愛慾不一致。一部60年代的法國電影,海邊,男人對女人說,「我們是純友誼」,然後他們脫掉衣服做愛——劃分友情和愛情,自古以來全人類可疑的徒勞。更不要說現代人發明的種種定義關係的詞彙了,friends with benefits,sex partner,casual relationship,open relationship⋯⋯都是用盡方法安置無法在主流的愛情模式和框架中存活的愛與慾。

但是,盒子那麼少,人類那麼多,要創造多少個盒子才能把人類裝完在盒子裏呢?

九十年代以來旨在顛覆體制的酷兒運動,在情慾問題上質問情慾階層和性壓迫體制:為什麼異性戀婚姻內以忠貞愛情為基礎的、乾淨道德健康的「性」才是情慾上層?我們是否可以讓自己脫離這樣的社會控制?這或許更容易讓我們理解無政府主義關係的有利之處:離開宰制,放棄壓迫。

在我自己的體驗裏,這些都是實實在在的問題。我理解「愛情」是太過籠統的詞彙,它可以拆分成愛、慾和關係,三者要能貫穿和實踐,反而是最難也最需要摸索的事。每個環節人與人的無法協調之處,就是大量心碎、傷害和遺憾產生的地方。人們在愛情的某次實踐失敗後,拒絕了其它連結,但人和人的關係,本來是可以那樣廣泛、豐富而充實的。

安那其指南還說,這種關係的生命力在於自我表達,不要擔心被懲罰、不要背負「應不應該」;關係的激進想像不是目的,先找找在所有關係中你的核心價值;可以要承諾,但可以再具體。我感到這理論明白人性的軟肋,也明白每一段關係的經驗和實踐都是不同的。

而我跟對方之間的信任感、安全感,和良好的溝通討論,也被安那其指南肯定。這重新燃點了我的信心:安那其關係說的不正是我們所擁有的嗎?我們不是早就先於理論在實踐了嗎?

而且O正是一個實踐這種關係的幸福案例:她正在一段快樂的一對一關係裏,又和不少曾經的、潛在的對象們保持著積極的交往,輕鬆和不同人約會,又對伴侶專注,而她的伴侶U也是如此。我親眼見過那些時刻:大家都是自由的,又是相愛的,坦誠的(honest),有承諾的(committed),又不沈重的。

我為這樣的想像感到振奮。

美國紐約市,一對情侶在一個萬聖節派對上相擁。
美國紐約市,一對情侶在一個萬聖節派對上相擁。

然而,當我具體地向O請教她過往的實踐時,她突然感到一陣疼痛——在這條路上,其實她有許許多多的傷口。實踐(practice)中有一些關鍵是:你的對象是誰,對方是否也認同和享受這種實踐,實踐中的許多不同步也很有可能是無法協調的。

換言之,除了要棋逢對手,也要接受:溝通和協商,並不意味著充分的回應和自我的消解。

「所以這只是一套療傷的理論嗎?」我大感吃驚。「是的。」「我以為我找到了通向幸福的路!」「不,上帝已死就很痛並快樂。越清醒,越痛苦。」

幾個小時前還和別人大大聲說「女權主義並不是通往幸福的成功主義」的我,突然意識到自己犯了同一個錯誤——以為有什麼東西能保證世俗的快樂。

我被打去比原點更深的地獄,直接在尼采的層面抑鬱了。

自戀、利他

「我是不是不會快樂了」,絕望時,我問結了婚但每天看起來都那麼有趣快樂的E。E斬釘截鐵地說,「不會,至少你不會;而且contextualize自己,讓人不孤獨。」

我沒有馬上明白她的意思,但E提出的「孤獨」直接將問題引向了人的存在(existence)焦慮。我內心深處也相信「情感」處理的是死亡、孤獨和理解的命題。於是帶著E畫給我的大餅,轉向其他有關愛慾和關係的書。

在歐洲哲學家韓炳哲的《愛慾之死》中,我找到了對自己愛情觀的肯定。他批判:消費社會中,人們進入一個由資本主義、消費主義、績效社會、規訓社會和全景敞視系統造成的「相同的地獄」,而導致了「他者的消失」,人們極度自戀。於是,愛死了。

不擁抱真實和差異,只是投射的話,怎麼能愛呢?我心想。

我又找出《為什麼不愛了》(不愛了,unloving)的書評。社會學家易洛斯認為,愛的若即若離和「自我價值」有關,過去承認人的價值的範式(宗教、族群等)失效了,而愛情天然具有承認功能;但人們因害怕喪失自己的自主性及過分干擾對方的自主性,就衍生出「情感監控」的疏離策略,要麼抗拒承諾,要麼保有不做選擇的自由。

我思考著我們關於承諾的疏離。

「同質」和「差異」的問題,也導向愛情中自我和他人的位置:「自戀」和「利他」。大概不會有人否認,關係中要「照顧自己的感受和需求」,但在愛情中,衝破原則、照顧對方、為對方妥協是否也是本能?

和我同期療傷的G跟我分享弗洛姆的《愛的藝術》,我們被同一個討論戳中:自戀讓人孤獨,感受他人的關心和關照他人,能擺脫這困境。弗洛姆也直接提出——「我愛你,因為我被人愛」vs「我被人愛,因為我愛人」,「我愛你,因為我需要你」vs「我需要你,因為我愛你」——是天真的愛與成熟的愛的差異。

我是渴望這種定義下的成熟的愛的,但如果對愛進行帶有壓迫性和線性的解讀,把成熟、安全當作「最」好的時候,可能會輕視了不同階段的愛裏蘊涵的痛苦。但我找到理解自己在關係裏的一些關鍵問題:什麼樣的角色讓我滿足?

它可以再被抽象到「愛的主體性」層面:要主動去創造愛,還是被動去接收愛?

西方思想史上關於「愛」的流變跋涉了很久。汪民安在《論愛慾》中講述:古人認為愛的主體在對上帝和真理的虔誠、節制;在十七世紀之前,愛的主要功能是抵抗死亡、延續生命;而黑格爾、弗洛姆等哲學家,讓愛成為人性的實現和滿足(p220);黑格爾相信愛讓彼此都成為主人(p184);拉康和列維納斯把黑格爾的觀點發展到利己主義和利他主義的兩個極致,前者認為愛造就自己,後者認為愛承認他人,但不需要求他人的承認(p204)。

美國紐約市,一對情侶在康尼島海灘曬日光浴。
美國紐約市,一對情侶在康尼島海灘曬日光浴。

現在市面上嚴肅或不嚴肅的情感教育,其理論大多來自弗洛姆和巴迪歐,而他們正是在黑格爾-列維納斯的脈絡裏發展出來的。在愛超越自我的狹隘之外,人們想要的是更大的締結政治:左派們被巴迪歐「愛是最小單位的共產主義」打動,兩人相愛能過渡到「人民」;而儘管性解放帶來的情感不平等被易洛斯批判,吉登斯所描繪的親密關係的民主化,仍然被寄以私域改變公域的願景。

咀嚼著這一切前人的想法,關於快樂,一個列維納斯式的答案突然冒出我心頭:如果我相信愛是利他,那麼只要對方快樂,我就可以快樂。

雖然說出來連我自己都覺得阿Q,但那一刻,被困在無法轉圜的不幸和孤獨中的我,找到了邏輯貫通的地方。我有點明白E了。將自己的困惑脈絡化、理解和辨識自己,能幫助我找到自己的存在(being)。Being帶來精神上的我的獨立和來自「我的」陪伴,或許可抵抗一部分現代性帶來的原子化。這或許就是E所說的不孤獨。

被愛、相互

那麼讓我為自己總結一下,無政府主義關係依然閃光,而利他的愛讓我快樂。在療傷期間,我的主要目標就是恢復自愛,從而恢復愛他人的能量。愛他人不只是愛情,也意味著能關照別人甚至社會的處境和問題。我用這些作為指標,發現自己恢復速度驚人。

可是,為什麼我還是放不下,還是會為愛情的遺憾和失去,而痛苦萬分?

我想我一直避免去談論的,是愛中的相互,和被愛的問題。

一場事先張揚的無法回應的愛,或許是凸顯這些問題的最佳土壤,因為愛不是完全平等的,我從一開始就要學習期待管理、為自己的愛負責。我向開放關係、多元成家等概念去獲得管理焦慮的方法,我給自己洗腦,沒有關於在一起的期待、不粘膩的愛,是可以存在的,我可以只享受愛的當下,不用太焦慮未來。

但我失敗了。我對抗自己的佔有慾,成功消解了對他的其他關係的過度好奇,但在他僅僅從理論層面討論跟其他人的casual relationship時情緒大崩潰;我不敢說想要在一起,害怕一說出來就會徹底失去,結果當被選擇的時刻真的到來,就被浸入了最深層的痛苦;我說不期待回報,但在對方報以桃李之時,就能開心好一陣子;我說我擁抱不確定,但其實我想要一個確定性(certainty),一個允許未來的可能性(possibility)存在的確定性。

A著急地提醒我:你是不是太情緒勒索你自己了?連對方也問我,你看到自己的失衡之處了嗎?真的沒關係嗎?數月之後,當我跳出來重看自己和其他人的種種愛戀,依然覺得,給予與接受之間的不平衡,大概真的就是愛裏人間。

蟄居了好一陣子的W跟我分享自己的經驗:我們都是不在意付出的人,但還有一個最需要被問的問題是,你想如何被愛?

我以為這是一個很好回答的問題,我可以拋出許多詞,獨立、平等、協商、共同面對、承擔⋯⋯但這些詞在真正的實踐中總會慢慢丟失掉幾個。我漸漸意識到,對方身上也有我的影子,我愛他的方式,也有我想要自己被愛的方式。我們之所以反覆踏進同一條河,可能是因為傷口還在,那麼穿花化霧地找到它、修補它,不失為一種「自愛」的方式。

威爾斯彭布羅克郡,一對男女在山丘的瞭望台上用手機。
威爾斯彭布羅克郡,一對男女在山丘的瞭望台上用手機。

但法國作家熱拉爾迪娜的《愛生活,不愛也行》中提醒,如果自我關懷所發展促進的,不是個人的哲學思考能力或心理學素質,而是個人主義,那就是「自愛」的矛盾和倒退。

又是一個漫長的對話。最激烈的時候,我說,愛不是那麼難的,他反駁,不愛也不是。這話相當刺痛。但當然都是難的。愛一個人,心、勇氣、能力缺一不可;不愛一個人,割捨的(於我)是自己的一部分。他又問,還這樣愛著他有什麼意義呢?那是我一整個沒有情緒的晚上,唯一哽咽的時刻:因為我想給你最好的愛,想要你知道自己值得。

我真心這樣覺得。但我清楚了,我心裏也有一個從一開始就該被好好說出來的聲音:我也想要你來好好愛我,獨立地、平等地、負責任地,不要讓愛有條件。然後告訴我,我也值得。

美德、浪漫

我也糾結過愛和喜歡的差別。除卻激情、關心、牽掛、在意,什麼時候讓我覺得我是愛的?我想起來,決定不知時長地陪他在情緒漩渦裏、不要求改變的時候;心疼他的痛苦,放下自己的脾氣、失望、焦慮先去擁抱他的時候;把問題歸於自己,決定放手的時候;療傷期間想著先用愛把自己澆灌好,就可以再去愛他的時候。

之所以在討論愛的技術(how to love)前,去討論愛是什麼(what is love),是因為我們需要知道自己陷入的是什麼。對愛的批判常常把「浪漫愛」當作對象,但萬一在美德愛和浪漫/激情愛之間,愛又兩者皆非呢?事實上,我們也只能解釋自己。

而無論理論的、脈絡的東西如何給我以安慰,處理個體的感受和互動,依然是棘手的題目。愛的理論、實踐、經驗、人格特質、成長史,交叉影響著我們在感情和關係中做的每一個選擇。梳理這些東西有時是讓人喘不過氣的,因為生命如此具體,痛苦和快樂糾纏不休。

我不無樂觀地想,在新自由主義不斷要求成長、進步的價值觀下,這段頹唐、猶豫、執著、流動又止步不前的關係,或許算得上「古典」。愛情畢竟不是可以完全被理性分析的東西,愛裏總有點什麼無法被解釋。這或許也是無政府主義關係在實踐過程中難以一步到位的原因,因為人類各種各樣的情緒和情感普遍存在,而我們不得不體諒自己和對方身上的人性。

因此,在我抽離地分析這種種愛的理論和困境的時候,Y和F反覆告訴我,還是要照顧自己的感受。「感受只有自己面對。對自己的非暴力方式,就是回應、表達、接受、哀悼/和解,去讓自己更加舒服和堅定吧」。

這段實踐結束了。我依然認為愛無需被框定,但愛中必有他者;愛不解決所有孑然之境,但獨處也不。不是每段關係都能產生愛與痛,兩個多月後的現在,我依然會在各種場景、氛圍和言語中淚流,悲傷頻繁在我以為不會再被觸動的時候劇烈地突襲。但move on也是一種必須具備的能力,因為要全然接納失敗的自我,走向「放棄」所帶來的陌生的痛苦和不確定的變化;不想著改變過去,才能重新愛人。這對任何人來說都不會是容易的,尤其是深刻地愛過之後。我不知道是否還能在未來重新遇到他,但不管多艱辛,我很清楚,我不能再把自己放回到過去的這種關係裏。在我說出想要如何被愛後,那就是我找到的對自己的底線。

很久之前借出去的一本書回到我手中,那是一本小小的油紙印刷的、講愛在不在的詩集,多年前隨手在高雄購得,只是因為有三行字徹底打動了我。我很快翻完書,找回了那三行字:

一滴雨/前往另一滴雨/的途中

體內河水聲響的時刻、緊緊抓住一個薄片的時刻、碎成一地渣渣的時刻、歪七扭八黏合起來的時刻。我向愛的幕簾後張望,蹣跚和堅強,此刻都是鏡像。

(感謝所有在我破碎的時候接住我的、給我無私愛意的、陪伴我、帶給我思考、幫我理解我自己和這段關係的朋友。謝謝你們沒有讓我滑向自怨自艾,謝謝你們公允地批評他、也公允地理解他。你們付出的時間、耐心的傾聽、陪伴和引導,對我情緒反覆的容忍,都是友誼額外的嘉獎。謝謝你們包容我怨婦和惡魔的時刻。謝謝你們在我無法處理的問題上表示理解和認同。謝謝我沒有說你就沒有問,但緊緊抱著我的你。謝謝你們說愛我。我愛你們。)

編輯推薦

讀者評論 18

會員專屬評論功能升級中,稍後上線。加入會員可閱讀全站內容,享受更多會員福利。
  1. 不會忘記河水在體內聲響的時刻,至少能讓自己平靜一些。

  2. 嘲讽和贬低除了暴露你的无知,没有其它的意义。
    喜欢作者的文笔和思考。我最近也在思考同一个主题,觉察到了自身的需求和渴望,开始去理解和思考。我想我会把本文所列的书找来看看,但大概不会是全部。最后,愿你在世界的某个地方清醒而快乐地生活。

  3. 难得糊涂啊

  4. 心疼下作者,看起来活麻了的自己搞不好拥有的是种钝感力?

  5. 謝謝你,感覺解開了心中的結

  6. 《三月來的少女》是MLA專輯《適婚的年齡
    》(2014)當中的作品《四句》的rearragement

  7. 经历过差不多的事情,甚至这里面说的每一本书我都知道看过,我后来觉得这就是知识群体(尤其是hi女性)独有的拧巴,可以说是恋爱做题家吧。尽管我这样调侃自己,但我也还是相信不停地去思考是有用的,思考会把你解救出来,不管最终用了是什么理论,不管最终相信的是什么,你一定会抵达自己对爱的理解,会更好的care自己。抱抱作者。

  8. 最近陷入了非常类似的情绪漩涡中,今天读到这篇文章简直就是救命稻草。感谢作者的分享

  9. 有評論能把這也扯到父權,也太誇張了。

  10. 感谢分享这样独特的感受。拥抱。

  11. 情伤里的我泪流满面。

  12. 一直懷著同樣的「愛不可以比較,珍惜獨特的連結」這樣的想法。上一次失戀(既不是棋逢對手,也完全缺乏溝通,其中包含隱瞞和manipulation、玩失蹤,到最後忍無可忍)之後我再次思考了這句話:雖說愛不可以比較,但是自己的感受是可以比較的,利己的愛和利他的愛為什麼不可能同時存在呢?

  13. 因為感到不再被愛,進而自我否定,正是愛困難的地方。

  14. 不問「輸贏」,是解構愛中的父權思維的開始。 感謝作者的坦誠。正是這些破碎又縫補的瞬間提醒著我們,我們確實還活著。

  15. 愛人不容易,接收愛或去愛都需要勇氣,謝謝你願意分享你最深的痛楚和愛的經歷。許多人不相信愛,但慶幸是依然有人願意不放棄,希望作者也是,依然能擁抱,能去愛

  16. 谢谢这样完整真实的暴露,知道大家都在感情里沉沦反复,对同样经历过这种情绪的人来说已经是一种治愈。

  17. 講那麼多
    你就是輸了
    然後你會用各種理由跟論述來反論證或反反論證我說的「你輸了」
    句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