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COP30峰會首周:多次抗議成焦點,巴西原住民族訴求為何?|Whatsnew

這是自 2021 年COP26以來,首次出現如此大規模場外抗議,呼籲氣候正義不該侷限於談判桌,並強調原住民族在生態保護行動中的角色不可取代。

COP30峰會首周:多次抗議成焦點,巴西原住民族訴求為何?|Whatsnew
2025年11月11日,巴西貝倫,包括原住民在內的示威者強行闖入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COP30)會場。攝:Anderson Coelho/Reuters/達志影像

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COP30)第一周會議甫結束,邁入第二周前夕,主辦城市巴西貝倫(Belém)的街頭掀起另一場氣候行動高潮。11月15日,全球社運團體、原住民族與 NGO 共同號召的「人民高峰會」(Cúpula dos Povos)也宣告結束,在COP30談判會場外舉行大規模遊行,呼籲氣候正義不該侷限於談判桌,並強調原住民族在生態保護行動中的角色不可取代。

遊行當日,貝倫的氣溫高達攝氏30度(約華氏86度),但仍有數萬群眾湧入市中心,這是自 2021 年COP26以來,首次出現如此大規模場外抗議。街道上出現巨型地球氣球、印有「保護亞馬遜」標語的巴西國旗以及各種創意布條等。人民高峰會強調,氣候正義需要納入人民共同意見,並對各國政府與化石燃料產業表達不滿。

COP30會議主席柯利亞(Andre Correa do Lago)、執行長托妮(Ana Toni)、 巴西環境部長席爾瓦(Marina Silva)也特地到場聆聽訴求。席爾瓦表示:「這裡是我們前進一步之處,也是擬定此屆 COP 所需行動路線圖的地方,包含毀林與化石燃料的逐步轉型。」

原住民抗議者普亞納瓦(Cristiane Puyanawa)呼籲加強對土地權的保障:「我們的土地和森林不是商品。請尊重大自然與生活在森林中的人民。」COP30會議上已出現多場抗議活動,還有原住民族衝入會場,與安全人員發生衝突。

14日峰會進行時,超過50名來自亞馬遜盆地的蒙杜魯庫(Munduruku)族成員,在國際環保團體支持下封鎖 COP30 主入口長達數小時。他們手持布條、擊鼓高唱,要求親自向總統魯拉(Luiz Inácio Lula da Silva)陳述訴求。抗議者高喊:「我們被拒之門外太久了,從來沒有被真正聽見。」但他們沒有等到總統,而是由 COP30 主席杜拉戈(André Corrêa do Lago)出面與部族領袖對談超過1小時。

原住民為何抗議?

綜合多家報導,原住民族此次抗議,主要有幾大反對項目與訴求:

首先,抗議大型基礎建設對原住民族領土造成破壞,包含「 Ferrogrão」大豆運輸鐵路,以及法令No. 12,600/2025(Decree No12600/25) 規劃的水路工程與港口擴張。前者被認為將影響至少2600名原住民的傳統領地完整性,後者則將 Tapajós 流域內的三段河流列為貨運優先航道,導致他們賴以維生、世世代代視為神聖的河川遭受外來勢力佔據與破壞。

蒙杜魯庫族成員表示,無論是哪一項大型工程,政府與企業都沒有聽取原住民族的意見,未依照國際勞工組織《原住民族與部落人民公約》 (ILO 169)做到事前諮商、公開透明以及同意程序等步驟。ILO 169 公約是聯合國《原住民族權利宣言》(UNDRIP)的重要基礎,巴西也已經簽署並批准了該公約。

為此,蒙杜魯庫族要求立即完成Sawré Muybu、Sawré Ba’pim兩塊傳統領地的土地劃界(demarcation)與保障領土權。他們表示,土地不是商品,而是關乎族群生活方式的文化與靈性中心,「沒有劃界就沒有未來」。

此外,蒙杜魯庫族也反對一些碳權計畫,讓企業與外部中介者進駐領土,認為這是對原住民族自治權的侵害,並且無法解決真正的氣候危機根源如濫伐、大豆業擴張及非法採礦等等。該族成員呼籲政府直接與原住民族諮詢對話,拒絕破壞土地完整性的政策,更強調河流、森林都具有靈性意義。

巴西聯邦政府也在上周五表示,將推動屬於蒙杜魯庫(Munduruku)族的兩塊原住民族土地劃界,原住民族部長索尼婭.瓜加哈拉(Sonia Guajajara)表示劃界已進入行政程序。部長同時承諾嚴謹分析大型基礎建設項目的影響,以及加強清除非法礦業。

2025年11月15日,巴西貝倫舉行的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COP30)期間,人們參與抗議呼籲實現氣候正義和領土保護。攝:Adriano Machado/Reuters/達志影像

氣候行動正向進展

COP30 相關談判也迎來部分正面進展。UNFCCC發布新版《國家自主貢獻》(NDCs)綜合報告,分析86國資料後指出,全球溫室氣體排放曲線首次出現下降趨勢,預估2035年的排放量將較 2019 年降低約12%。相較2015年《巴黎協定》生效前,各國原本估計排放量將大幅上升,如今趨勢稍顯反轉。

儘管目前的減排幅度,仍不足以達成將升溫控制在1.5°C的目標,但國際社會仍普遍認為這次數據象徵全球氣候行動的關鍵轉折。另一方面,《全球氣候行動報告2025》也顯示近10年再生能源裝機量翻倍、森林保護資金成長4倍、早期預警系統更普及等多種正面改善。但該報告也點出電網投資不足、森林退化、建築排放增加等問題依然嚴峻。

此外,一些場邊活動中,各國宣布了新的聯盟與倡議。例如名為「高端旅客團結聯盟」(Premium Flyers Solidarity Coalition)的團體,其計畫針對高端機票及私人飛機徵稅,宣布至少7國加入此倡議。由於西方政府持續削減對外援助,針對高污染產業徵收「團結徵費」(solidarity levies)的想法日益受到重視,也是一種創造「無負債資金」的方法。過往許多氣候資金雖然要求富國提供大筆費用,但仍是以低利貸款等方式提供給開發中國家。

「如果這次 COP 有什麼訊息是清晰的,那就是接下來十年必須由『非負債資金』推動加速前進。」聯合國秘書長特別顧問哈特(Selwin Hart)說。

由企業組成的「淨零公共事業聯盟」(Utilities for Net Zero Alliance)表示,已將其年度投資目標從約每年1,160億美元提高至近1,500億美元,其中包括660億美元投入再生能源、820 億美元投入電網與電池。

COP29氣候大會要點速覽:如何籌錢引爭論,遠離化石能源目標受阻|Whatsnew
在資金之外,從化石能源全面轉型的議程同樣步履維艱

談判將進入政治階段

根據路透社報導,COP30 已進入「政治階段」,即談判從技術小組轉向部長/國家級代表層面,接下來的決策牽涉政治意願與跨國協商,但仍有大量協議內容未能取得共識。

「當談判代表進入第二週時,他們需要記住,氣候行動不是抽象的數字或遙遠的目標,而是關乎人。」非營利組織「大自然保護協會」(The Nature Conservancy)首席科學家海荷(Katharine Hayhoe)說。

另外,巴西環境部長 Marina Silva 呼籲建立自願性化石燃料退出(fossil fuel phase-out)路線圖。此舉回應了先前兩屆COP會議的承諾,但目前仍缺乏具約束力的文本與共識,只處於起步階段。

在會議初期,UNFCCC也多國簽署「氣候變遷資訊完整性宣言」(Declaration on Information Integrity on Climate Change),強調對抗氣候錯誤資訊的重要性。這意外著除了技術與資金議題外,資訊、媒體與公共信任也成為會議討論內容之一。

根據 Earth.Org 報導,本周有超過35個全球主要慈善基金會或捐助方,共同宣布一筆約3億美元的承諾,用於應對氣候變遷帶來的公共衛生、極端熱浪、空氣污染、氣候敏感疾病等領域,並表示這筆款項將成為短中期動員氣候資金的催化劑。儘管還遠遠不及《巴庫至貝倫路線圖》(Baku to Belém Roadmap)中預估氣候行動每年需約1.3兆美元的規模,但突顯出慈善組織與民間資金在氣候財政中扮演的角色逐漸吃重。

今年峰會最終會達成什麼仍不明朗,部分最具爭議的議題甚至是在正式談判程序之外討論,包括增加氣候資金、逐步擺脫化石燃料、以及各國減排計畫整體不足的問題。而主持國巴西必須嘗試採取政治手段,提出一份由所有國家共同支持的政治協議——在COP會議術語中稱為「封面決定」(cover decision)。

被問及是否將提出此類協議時,峰會主席杜拉戈在15日記者會上表示:「我一直說沒有計畫要提出封面決定,但我也說過,如果各國有意提出,主席國當然會予以考量。所以就看看進展如何。」

實現持久氣候公正必須改變系統:訪全球最大氣候網絡CAN International掌門人塔斯尼姆·埃索普
六年前,她臨危受命成為這個老牌「中間派」氣候網絡的掌門人,從此把它帶上一場轉型之旅。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 端傳媒編輯部 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