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首相高市早苗近日在國會答詢中表示,若台灣發生涉及軍事行動的緊急狀況,可能構成日本可行使集體自衛權的「存亡危機事態」,中國駐大阪總領事對其言論強烈反彈,並在社群平台發難,意有所指地暗稱「砍掉侵入者的頭」,中日雙方掀起外交風波。
國會答詢與「存亡危機事態」定義
11月7日,日本眾議院預算委員會上,立憲民主黨眾議員、前外相岡田克也提問,如果出現軍事危機,台灣和菲律賓之間的巴士海峽遭到封鎖,到達什麼程度能被判定為符合《安保法案》定義的「存立危機事態」,進而允許日本政府行使集體自衛權?
首相高市早苗回應,如果封鎖之外同時「出現動用戰艦、伴隨使用武力的狀況,我認為有可能構成存亡危機事態。」但她也補充,所謂「台灣有事」(發生緊急狀況)可能代表很多種情形,屆時政府將依具體情況與情報進行判斷。
岡田在質詢中提到台灣,在此時機點別具意義。11年前,安倍政府自2014年起陸續通過一系列《安保法案》(日文:平和安全法制),擴大憲法解釋並導入「集體自衛權」概念,允許日本自衛隊的軍事行動超越「國防」範疇,得以涉入他國戰爭事務。但反對者,例如岡田議員所屬的立憲民主黨,則將其批評為戰爭法,主張日本應該堅持國際合作和專守防衛,推行務實外交。
在現行《安保法案》制度下,日本行使集體自衛權首先需要由盟邦請求支援(即為美國),而且並非無條件投入,而是分成三種層級——面對第一級「重要影響事態」,只能向盟邦提供後勤協助;第二級「存立危機事態」則是指當「與日本關係緊密的外國」遭到軍事攻擊時,日本能夠正式啟用集體自衛權,予以武力協助;第三級則是武力攻擊事態,亦即日本本身遭武力攻擊,自衛隊毫無疑問得以擊退來犯的武裝力量。
然而,第二級定義中,無論哪些國家才算「與日本關係緊密的外國」,或是何種情形才算得上影響日本生存與安全的「存立危機事態」,都有極大詮釋空間。因此岡田並不滿意高市的回答,認為首相握有太多解釋權,不應輕易考慮或針對極端情形表態。
「台灣有事」與中方反應
由於存在詮釋空間,近年在安倍政府推動下,大量聚光燈打在「台灣有事」的討論。前首相安倍晉三在2021年的日美安保協議會談上,首次公開提出全稱「台灣有事即日本有事」(日語:台湾有事は日本有事)論述,主張台灣海峽的安全局勢與日本緊密相連,若台海發生戰爭,日本或美日同盟應該需要武裝介入。時任副首相、現任的執政黨自民黨總裁麻生太郎,也曾公開表示「台灣一旦出現重大問題」,對於日本而言就是「存立危機事態」。
被視為安倍晉三繼承人的高市早苗,亦是著名的對中強硬派,這次也是第一次有日本首相在國會上公開提出,日本可能因為「台灣有事」而進入「存立危機狀態」甚至動用武力。

對此,中方自然極為不滿。11月8日,中國駐大阪總領事薛劍在社群X平台上轉發了高市此番發言的新聞,加上評語稱:「面對入侵的脖子,要毫不遲疑地砍下去」。
如此鮮明的暴力言論且涉及國家領導人,很快引起日本、中國與台灣網路輿論熱議與批評。9日,日本外務省亞洲大洋州長金井正彰向中國駐日大使館提出抗議,薛劍後來撤下了該則貼文,但他仍然在新貼文寫道「台灣有事就是日本有事,是日本部分愚蠢政治人物選擇的死亡道路」。中國駐日大使吳江浩10日也在X貼文稱「台灣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如何解決台灣問題是中國人自己的事」,並批評鼓動「台灣有事論」的聲音,最終將導致日本走上不歸路。但吳江浩並未提及或批評薛劍言論。
在11月10日中國外交部例行記者會上,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林劍回應,日本領導人暗示武力介入台海可能性,屬於「粗暴干涉中國內政,嚴重違背一個中國原則」。林劍更強調:「台灣是中國的台灣,以何種方式解決台灣問題,實現國家統一,純屬中國內政,不容任何外部勢力干涉。日方領導人有關言論到底想向『台獨』勢力發出何種信號?」
高市:政府統一見解不撤回
這一場言語風波引發大量討論,立憲民主黨眾議員大串博志11月10日又在質詢時對此提問。高市認為其言論是「依據政府統一見解」,並不需要撤回。但她強調自己是「考量最壞情況」,才會依照「具體假設性情境」做出回答。她也表達反省之意,稱今後會避免過於明確的陳述方式。
同一日,官房長官木原稔也表示,雖然薛劍的貼文沒有說明清楚,但是「身為中國在外公館首長,這種言行不得不說,極為不當」並表示日本政府已經要求中方對大阪總領事的貼文及外交部的發言提供明確說明,並呼籲中方保持克制、勿致使局勢升溫。
但是木原也不忘強調,「台灣海峽的和平與穩定,對日本的安全保障及國際社會的和平都極為重要」,表示日本始終期待以對話方式和平解決問題。他還提及,日中兩國領導人10月才在APEC會談中確認「戰略互惠關係」,同意在廣泛領域加強溝通與合作。(但高市也在APEC期間與台灣代表林信義會面,遭到中國外交部強烈抗議。)
木原同時表示,注意到中國駐大阪總領事薛劍的多次不當發言,且已多次向中方提出嚴正抗議與交涉,強烈要求中方採取適當行動。薛劍本人可以說是中國「戰狼式外交」的最佳化身,其在日本言行屢屢引起爭議,除了要求神戶市議員不得出席台灣總統賴清德的就職典禮之外,也曾在X平台批評以色列。

今年6月薛劍發文將納粹德國國旗與以色列國旗並列比較,寫下「納粹:屠殺猶太人;以色列:猶太人屠殺他人」,以及「以色列把美國視為提款機」等詞語,不僅遭以色列駐日大使柯恩(Gilad Cohen)譴責可恥,美國駐日大使葛拉斯(George Glass)也強烈回應,批評薛劍「與其說是戰狼,更像一隻未經訓練的狗。」葛拉斯10日也在X發文稱薛劍的「面具再度掉了下來」。並呼籲北京應該表現得像個「好鄰居」,而非一次次做出言行不一的事。
不過,單就日本與中國雙方的態度而言,目前都沒有繼續鬧大的意願。日本內閣官房長官木原稔於11月11日再度重申遵守1972年日中建交時簽訂的協議,亦即《日中聯合聲明》裡頭,日本承認一個中國原則、並對中國對台的主權立場表達「理解與尊重」。木原強調,仍希望台灣問題能夠透過和平對話解決。
而中國外交部和官媒的反應也不算劇烈,除了措辭強烈的聲明之外沒有太多評論與譴責。相比之下,台灣副總統蕭美琴7日在歐洲議會的「對中政策跨國議會聯盟」(IPAC)峰會發表演說,呼籲增加對台支持;以及前總統蔡英文卸任後第三次赴歐、10日於柏林民主論壇(Berlin Freedom Conference)發表演講,都是中方更加在意、強烈批判的活動。
日本內部反對
對於「台灣有事論」和高市的說法,日本內部也有部分反對聲音,除了立憲民主黨的岡田克也與大串博志之外,較為知名者包含前首相鳩山由紀夫。11月8日,鳩山即批評高市「煽動助長危機」,質疑她是為了藉此增強軍力。鳩山稱:「台灣就是中國的內政問題,而日本不該干涉。」
鳩山由紀夫出身民主黨,多年來主張和平主義原則、反對軍國主義,強調日本應以外交與國際合作解決爭端,包含戰後責任、慰安婦和靖國神社議題,他都傾向以道歉、反省和友好交流來改善關係。鳩山目前雖已退出主要政壇,仍以學者和NGO顧問身份活躍民間。今年9月3日的中國對日抗戰勝利暨抗法西斯戰爭80周年閱兵典禮上,鳩山也名列賓客名單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