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北京出發,一條橫跨太平洋的信息流,最終抵達北美華人的手機螢幕。傳遞卻的不是事實,而是情緒與套路層層疊加後,轉瞬即逝的垃圾訊息。信息生產鏈上的工人,有人追逐流量,有人堅守底線,還有人盡忠職守卻滿懷愧疚。這是他們的故事,也是後真相時代,人們如何生產、消費與對抗垃圾信息的故事。
這篇報導為「專題記者成長計劃」第二期成果。2024年,端傳媒啟動「專題記者成長計劃」,希望尋找仍在堅持華文報導的年輕記者,為他們提供專業支持,共同維繫深度報導的生態。今天刊出的這篇作品,來自虛擬報導組記者 Ava Hu。
這篇報導為「專題記者成長計劃」第二期成果。2024年,端傳媒啟動「專題記者成長計劃」,希望尋找仍在堅持華文報導的年輕記者,為他們提供專業支持,共同維繫深度報導的生態。今天刊出的這篇作品,來自虛擬報導組記者 Ava Hu。
拜登跪下了。
電影螢幕前的運動員(化名)操作著剪輯軟體,讓拜登跪下的照片不斷放大,接著把最後一個小標題拖進螢幕:「警察殺死了他的爸爸,拜登直接跪下道歉」。一條7秒的短視頻就這樣誕生。
這是2021年9月,距離黑人佛洛伊德因警察暴力執法死亡已經過去了四個月,但拜登從不曾為佛洛依德之死下跪,這是一條移花接木的假信息。然而,視頻上傳抖音、微博後,短時間內就獲得上百次轉發、上萬次瀏覽。關注美國新聞的公眾號營運、新聞小編、網站編輯,看到了飛速增長的互動量,紛紛截圖貼上或加工重發。一小時內,「拜登下跪」的標籤衝上世界各地華人信息流首頁。
影片的剪輯師運動員在北京一家跨國媒體做運營負責人,管理抖音、微博。像這樣的視頻,他一天要發幾十條。在「拜登下跪」視頻火了的這段期間,他又剪了十個視頻,創造了數十萬流量。幹了這工作三年,他很清楚甚麼樣的視頻會火,雖然他沒見過他的「主顧」們,這輩子大概也不可能和他們打照面,但他很清楚如何抓住他們的注意力——那怕只抓五秒。五秒就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