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收成在天,命運在地:困在極端天氣裏的河南農民

先是乾旱,農戶紛紛自澆自救;可在大家還在輪澆時,暴雨和洪澇又突至。

收成在天,命運在地:困在極端天氣裏的河南農民
2024年6月11日,河南駐馬店,在經歷數週的酷暑後,農民們正在田間噴水。圖:VCG via Getty Images

親愛的讀者,在這個汗涔涔的夏天,你經歷過的最高溫是幾度?

工業化以來,人類社會蓬勃發展所造成的代價之一,便是全球暖化以及衍生而來的天氣現象極端化。如今,極端天氣已不再是模糊的、遙遠的詞語,一場颶風可以令生活失序,一場暴雨可以癱瘓一座城市,逐年累積的乾旱將漸漸摧毀依賴土地生存的農民,進而改變全球食物供應版圖……這些天氣變量,已愈發頻繁地現身。就算科學技術已經發展到可以「預測」災難,我們也時常無法避免悲劇重演;就算有災難預警,因人們對天氣的認知多樣且參差,面對同一場災難,也可能迎來不同的結局。

氣候變遷是政治的,是公共的,也是個體的。我們與極端天氣的距離有多遠?端傳媒推出「極端天氣來臨時」系列報導,通過數據、故事、觀點等不同視角,追蹤氣候變化的軌跡:我們嘗試臨摹極端天氣的模樣,看見氣候危機之下的新舊不平等;我們前往災難現場,記錄偏鄉地區的預警、災後建設、人口遷移的故事,討論一個社會應該如何構築防災韌性;在天氣中,我們觸碰到人的好奇、無奈、慾望與公民責任……

如今,沒有人是氣候危機時代的局外人。記錄極端天氣如何重塑人類生活之外,我們也將從個體、社會系統層面探討未來應該如何面對極端天氣,在氣候變遷中,人類責任何在。

「你看這地,旱了又澇,來來回回,今年的收成怕是沒指望了。」農民孫小志光着膀子,腫脹的手指向自家兩畝地,聲音裏透着無力和怨氣。

8月下旬,中國河南駐馬店上蔡縣的農地,被盛夏近40度高溫炙烤着。剛結束中考的小兒子在身旁,幫着孫小志拔掉泛黃的雜草,父子倆的汗水順着臉不停往下淌。

孫小志40多歲,年輕時走得遠、見得多,算是村裏的精英。他在北方的大連幹過水產搬運工,去過南方的廣州工廠務工,是村裏為數不多親眼見過天安門和東方明珠塔的人。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 端傳媒編輯部 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