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ne Goodall去世後,科學研究、環境保育、乃至影視娛樂,各行各業都紛紛紀念。可能會令人意外的是,她的研究其實對近幾年的宗教學領域也有極大啟發,儘管人們通常認為,「科學」與「宗教」,「理智」與「情感」,似乎應該是相對的。
在觀察大猩猩和猴子時,Goodall發現牠們會因為瀑布的流動而欣喜舞蹈,也會因同伴逝世而集體哀悼,她稱之為「靈長目的靈性」(primate spirituality)。美國宗教學學者Donovan Schaefer提出「宗教情感」(religious affects)的概念,被認為顛覆了宗教學過往的所有理論,而他正是由此受到的觸動:宗教包括經典、歷史、組織等等文本與思想元素,但更包括敬畏(awe)、驚奇(wonder)、感動等情感,而靈長目表現出來的情感也是它們對周圍世界的反應和認知,這種情感認知並非與理性認知相對。
我們一直用理智將人類與動物分開,而「理智」常常是通過語言而表達出來的。可是,雖然擁有情感認知的動物沒有語言,但是牠們和人類一樣擁有理智和認知能力,我們也能通過共情而理解牠們,分享了不經語言調和的認知。
非語言的認知和感受如何將私人與公共連結在一起?Jane Goodall的科學研究,與情動理論的發展,以及宗教情感的研究,都可說產生了互鏡和交織的作用。